曹長春
摘 要: 座位安排對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有效運行至關重要。本文對座位安排的意義、常規(guī)方法和問題進行論述,著重介紹一種新的座位安排方法。
關鍵詞: 競爭機制 座位安排 自選座位
一、座位安排的意義
座位安排并非小事,它是班級管理中的一件不可忽視的事情,是每一位班主任需要用心解決的問題,對于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有效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座位的安排不僅是指定學生坐在什么位置,同時還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這無疑是對班主任管理智慧的一種考驗。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對學生的成長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室座位作為班級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與教室的總體布置有著緊密聯(lián)系,而且對學生的態(tài)度、行為、學習、課堂交往和身心健康發(fā)展都有著獨特的影響。
因此,合理設計和精心安排學生座位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強化教室常規(guī)管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二、座位安排的考慮因素和常見問題
如果只考慮單一因素,班主任在安排學生座位時就會遇到這樣幾個問題。
1.僅考慮學生的身體條件。依據此因素安排座位,雖然可以保證大部分學生的視線不受阻礙,但是沒有考慮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需求,忽略了學生性格和意志品質。這樣既不能很好地對學生做到人文關懷,更不能較好地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競爭力。若位置固定不變,學生沿用一種看黑板的視距,則可能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發(fā)育造成負面影響。另外,高個子學生經常坐在后排,很可能導致這部分學生不受老師關注,產生厭學情緒。
2.僅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依據此因素安排座位,雖然為優(yōu)秀學生提供了更為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但是有可能進一步拉大學生個體之間的學習差距,這樣達不到整體提摘 要: 在教學實踐中,“班主任效應”是班主任特定職責所帶來的一種管理行為表現(xiàn),如學生對班主任所教科目的學習積極性較其他科目高。這有利于學生發(fā)展和學校管理的現(xiàn)象常常為教育教學管理者默認并且得到發(fā)展。然而,現(xiàn)代教育理念是以培養(yǎng)和塑造全面發(fā)展的學生為主要目標的,由于班主任較其他老師有較多的權力,導致學生偏科,和其他老師之間的“對抗”心理和行為等,成為學生均衡發(fā)展目標實現(xiàn)的瓶頸。本文主要對“班主任效應”的正、負兩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 班主任效應 正效應 負效應
一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這一過程長期關注學生各方面的進步和發(fā)展,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fā)展。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者顯得尤為重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同時教的幾個班級內,自己當班主任的那個班級,所教科目的課堂秩序遠遠好于其他學科的任課老師;所教科目的學科成績一般比其他班級的要好一些,這并不是班主任“自私”,他們在教學上是絕對公平的,有時候反而對其他班級更“青睞”。
為什么會有這種結果呢?究其原因,是班主任的身份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就是“班主任效應”。為什么班主任具有這樣的優(yōu)勢呢?通過分析,大致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并教育學生。班主任的一舉一動,都被學生視為楷模,都會加以模仿和效法。如果班主任能塑造高尚、嚴肅的人格形象,那么即使他不體罰學生,和學生關系朋友化,學生也會“怕”他,也會自覺遵守紀律,勤奮學習。班主任平時深入細致地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研究學生,對自己班的學生顯然比其他班更熟悉,上課時便能及早叫出學生的名字。人是渴望賞識的動物,何況是中學生呢?當自己的名字被老師所知,且很快喊出來時,那是一種激勵的力量,更是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因為更加了解,班主任課前提早一點站在教室門口,沒有準備好學習工具或還沒有靜下心來的學生就會很自覺地進入最佳狀態(tài)。班主任在自己的班級上課時,也能很容易通過眼神的交流,知道哪些學生是在認真聽講,哪些學生走神了……從而調整課堂節(jié)奏以適應學生,這樣,教學就有針對性,效率肯定更高。
其次,從教學的角度來說,班主任的品德、能力、學識和教育藝術等因素會使學生樹立尊敬而信服的態(tài)度,這是榜樣作用的體現(xiàn)。除了書本知識以外,班主任還需要時刻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并采取恰當的措施給予疏導,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有時候,對于共性問題,班主任甚至可在有教育契機時,占用學科教學時間“說教”,盡管有時候這種說教不一定立竿見影,但必然會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影響。更重要的是,時間久了,學生會理所當然地把班主任當成自己行為的管理者,這種心理的歸屬感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指令,包括在學科教學上更“聽話”,這是其他任課老師不具有的優(yōu)勢。
最后,從生活的角度來說,班主任要比其他老師對學生多一分關心、多一分愛。除了顧及學生的學習和思想外,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是讓學生親近的原因。不管是在走廊里,還是在教室中,班主任會注意到哪個學生的臉色有些不對,哪個學生的衣領不平整……再加上充滿關愛的噓寒問暖,無形中大大拉近了班主任與學生的距離,使得師生情誼遠遠超過了其他老師。每一個學生都想得到親人的關愛和溫暖,離開父母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愛,特別是班主任的關愛。許多學生往往把班主任對自己的關懷、愛護與教師對自己的評價聯(lián)系在一起,同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和人格價值聯(lián)系在一起,在每個不同的學生心中留下不同尋常的心理分量。越是威信高的班主任,他們的一舉一動越會在學生的心理產生一定的沖擊力。班主任真正的威信是學生對班主任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也是一種愛的回報。學生能得到教師的愛就是得到贊許、表揚和鼓勵,就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接受老師的教導,愿意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積極上進,有同困難作斗爭的勇氣和力量。班主任的一句話,自然就具有“不言而喻的效能”。
二
“班主任效應”雖然含有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的積極作用,但是,也有局限性,且存在不少消極影響。
(一)相對于班主任,非班主任的管理難度增大。因為班主任有足夠的“籌碼”使學生“怕”他,而其他任課老師則沒有這般能耐使學生“怕”他們,和學生待在一起的時間沒有與班主任在一起的時間長,這樣使班主任效應越來越明顯,使得很多非班主任的任課教師感到學生管理壓力,最終影響班級學風的建設。
(二)“班主任效應”導致學生形成認識、評價上的偏差。應試教育下的獎勵機制是:哪一個班考得最好,升學的人數最多,哪一個班的教師就能多得榮譽,多分獎金,而班主任在本班利益分配中則是較大的受益者。班主任為了自己班上的學生能夠得分高,多升學,便有意無意地向學生灌輸諸如“××學科容易拿分,應多花時間;××學科不易拿分,應少花時間”;“為了多掙分,可以不擇手段”等思想。由于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一般都是值得信賴的對象,因此,學生在班主任的“熏陶”下,可能會對某些學科產生認識上的偏差,不利于班級的和諧與整體進步,甚至可能誤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
“班主任效應”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確確實實存在利與弊。素質教育是需要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教育,所以,實施素質教育,我們要審視“班主任效應”。那么,如何減小“班主任效應”的不良影響呢?
(一)非班主任發(fā)揮愛心的調節(jié)、感化、激進作用。用愛心對待學生,必然會激起學生的感激,使師生感情融洽,兩顆心甚至幾十顆心能貼在一起,走進學生的心里,師生之間架起金色的心橋,使愛心真正成為心理調節(jié)器,進而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二)嘗試“全員班主任制”。即將每班一定數量的學生與任課教師結成“對子”,每一位教師都要負責對若干學生進行思想、學習上的個別指導,當然也享有與班主任相當的權利。這樣不僅使班主任的壓力得到了較大緩解,而且任課教師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得到了鍛煉的機會,有效分擔了班主任工作。
(三)非班主任不僅要運用語言藝術,還要運用行為藝術,做到言行一致,在行動中塑造形象,在形象中產生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比慰平處煴仨氁試乐斨螌W、嚴于律己的師范行為感化學生,樹立威信。
(四)壓縮冗長、繁瑣、沒有實際意義的會議,多抽時間召開班級任課教師會,以便及時掌握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在集體中形成一定的言行、共同的動向。只有大家齊心協(xié)力,才能搞好班集體建設。
不同的老師在教育和管理學生的方式方法上雖然不盡相同,程度也不一樣,但作為“教育者”,班主任對學生心理上的影響、生活上的關心等“畫外功夫”,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起了促進作用。如果所有老師都像班主任那樣認識、了解學生,同時讓學生了解老師,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喜歡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嚴格要求,不要容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惡習,在生活中多關心他們,犯錯誤時多提醒他們,教育他們,相信每個任課老師就會成為授課班級的班主任。高班級學習質量的要求,顯然有違“教育過程中的公正待遇”的原則。而且,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聚集在后面,課堂紀律也容易受到不良影響。這對那些學習成績不理想而自尊心較強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打擊,可能導致一些學生自暴自棄。
3.僅考慮學生的自律意識。有些班主任設“隔離帶”,為經常違反紀律的學生設置“專座”,依照學生的自律意識安排座位。本意在于“分而治之”,周邊自律意識強的學生會促進自律意識薄弱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墒牵F(xiàn)實告訴我們這樣做很難解決問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自律意識有一定的先天因素,改變是不容易的。這種安排方法是班主任對自律意識差的學生的自尊心缺乏愛護、耐心的表現(xiàn),也違背了教育公平原則。
4.僅考慮人際關系。學生中不乏“官二代”、“富二代”,各式各樣的關系戶打招呼要求調整座位,產生了所謂的“關系位”、“人情位”,甚至“黃金位”。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在意,家長敏感,老師為難。有些班主任將公共資源當做建立人際關系的籌碼,導致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引起學生對老師的反感,甚至產生信任危機,勢必影響班級的穩(wěn)定和團結,削弱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zhàn)斗力,也很可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三、自我探索與實踐
1.實際情況。許多學校為每個班級提供了一個固定的教室,一般情況下,本班學生都坐在這個固定的教室中學習。如何分配座位是班主任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并不十分了解學生的情況下,首次安排座位時,我根據面向全體的原則,以學生的身體條件作為主要考慮因素,采用定期“整體流動”的策略進行座位安排。這一方法忽略學生的性格和意志品質,班集體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和競爭力。隨后,我又在安排座位時考慮了學生學習成績和自律意識,然而,收效甚微,既很難滿足每一位學生的需求,又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
2.具體方法。經過認真思考,征求一部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之后,我制定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座位安排方法。概括起來是“先到先選,分區(qū)域就坐,定期重選”。也就是說,在正常教學時間段內,選擇一個時間,比如下午上課前半小時開始,按照到達教室的先后次序讓學生依次排隊,由學生自主選擇座位。教室中一共有八列座位,相鄰兩列合成一組,共分成四個大組。排隊后,每四位學生一組,依次選擇座位,四人必須在不同大組中選擇座位,即同組四人分坐在四個大組中。依此類推,班級一共52名學生,可分成13組進行。重新“安排”座位的周期可靈活確定。
3.個人體會。這樣安排座位是想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教室座位這一教育資源。常規(guī)的座位安排方法給了學生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我的座位是定好的,無論我學習努力與否、積極與否,總會有一個固定的甚至“好”的位置等待著我?;蛟S可以說,常規(guī)方法給學生灌輸了“守株待兔”的觀念。
然而,當今社會發(fā)展迅速、競爭激烈,職業(yè)教育是面向就業(yè)、面向社會的,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是職校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我有這樣一個想法:能否引入競爭機制安排座位,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于是,我通過自己的思考,征詢學生的意見,探討了方法的可行性,最終制訂出一套完整的方案,并親自監(jiān)督執(zhí)行。最初,我遇到的困難是許多學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原有座位,原因復雜。我也擔心學生會通力合作,合理利用規(guī)則,坐到各自原先的座位上。實踐結果是有一些學生沒有選擇原先的座位,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座位,這樣就迫使一些不想改變的學生不得不改變。
目前,新的座位安排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轉變和學風養(yǎng)成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班級的氛圍也變得更加融洽了,同時,學生感受到了數學方法的靈活和奇妙。
參考文獻:
[1]劉建明,童明均.班級管理中座位編排的常見問題及改善策略[J].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5(1).
[2]汪艷.班級座位編排技巧[J].思想理論教育,2011(14).
[3]劉春芹.小座位大問題——談班級學生座位安排的技巧[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