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像點樣的城市就要建設(shè)國際化大都市一樣,在中國,稍微像點樣的大學,就有雄心,把自己建設(shè)成“世界一流大學”。
按說,凡是所謂世界一流,必須得跟世界上同類的東西比較才行,拿尺子量一量,然后說誰是一流,誰是二流,誰是三流。不,國人建設(shè)的世界一流大學,往往不喜歡跟人比。
現(xiàn)在中國大學的檔次,是靠一系列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評估指標來決定的,有多少碩士點、博士點,有多少一級學科、重點學科、重點學科研究基地、國家級精品課、精品教材等等。每個大學校長,對外介紹自己學校的時候,這一系列名目,是必須羅列的??上У氖?,這套名堂,其中的內(nèi)容,國內(nèi)的外行不明白,國外的內(nèi)行也弄不明白,字都認識,就是不知道里面是什么貨色,甚至解釋都解釋不清楚。人們實在難以理解,什么叫一級學科、重點學科?有一級為什么沒有二級、三級?有重點為什么沒有非重點?老師上課,本是自家的功課,靠這個掙錢養(yǎng)家的,本質(zhì)上跟清潔工掃大街沒有什么不同,怎么有的課就成了精品課,而且還分國家級、省部級呢?
其實,這種名堂,說玄也玄,說簡單也簡單。無論名詞有多么混亂,或者說玄妙,說白了,就是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為在中國建設(shè)世界一流大學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評價體系。所有的名目,從碩士點到重點學科研究基地,對于每個學校而言,都意味著刺刀見紅的爭奪。能否擁有這些名堂,表面上看評審專家,實際上看組織評審的教育行政部門。只要組織者想要誰上,總會有辦法讓它上,過于不配合的專家,下次評審十有八九就會從評審組中消失掉。
建設(shè)世界一流,制定一些指標,激勵大家步步攀升,倒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既然爭的是世界一流,所謂的指標,理所當然應該有點“世界性”,應該有世界性的同行來參與評審,否則,我們怎么好說我們爭的是世界一流呢?然而,我們的大學,一個個具有世界雄心的大學,在競爭世界一流大學的時候,實際上卻是在關(guān)起門來,自己跟自己玩。等于教育行政部門在自家的園子里搭了一個臺子,上面有很多臺階,告訴各個大學,你們按我的指令一階一階往上爬吧,爬到頂兒,就是世界一流了。似乎在說,世界大學教育的頂峰,就在教育部門搭的這個臺子的頂上。
于是,中國大學建設(shè)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就基本上變成了一場官僚和學術(shù)官僚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有氧健身運動。這個過程,甚至都比不上為媒體詬病的競建國際化大都市的運動,因為這種運動,各個城市在建五星級賓館、城市廣場和立交橋的時候,至少還要參照一下世界標準,而不能自己定個標準,自己說了算,比如人家的馬路汽車走中間,行人走兩邊,我非倒過來,把人行道劃在路中間,這是行不通的。
當然,這個世界上,凡是當家作主的人,沒有傻子,一場自娛自樂的有氧運動,不只是為了操練者得到快感,更多的是為了行政部門的利益,因為這樣一來,在不間斷的評審和評估過程中,大學就變成了行政權(quán)力的金字塔,處于塔尖的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guān)官員,到底能從這個塔尖的位置上得到多少好處、多少榮光,顯然不是任何一個擅長統(tǒng)計分析的學者利用軟件和高級的計算機所能算出來的。
【選自張鳴著《中國教育病了 嗎》中央編譯出版社版, 標題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