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峰
六年前,雷楚年救人并縱身一躍,為他人和自己爭取到生的希望;六年后,身負英雄光環(huán)的他,卻跌入了深淵,淪為階下囚。他的蛻變和墮落是令人痛惜的,更是發(fā)人深省的。從雷楚年這六年的人生軌跡中,我們可以讀出很多教訓。
雷楚年是否跟“傷仲永”一樣,被“捧殺”了?雷楚年救人后,各種榮譽和光環(huán)接踵而至,不僅作為全國三十七名抗震救災英模報告團中唯一的學生,赴全國各地宣講,還獲得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的殊榮。突如其來的光環(huán)蒙住了他的眼睛,讓他變得虛榮,開始自我膨脹。與此同時,形形色色的“特殊待遇”也主動找上門來——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鑒于他在地震中的英勇表現(xiàn),不少學校想免試錄取他,他最終選擇了成都的一所重點中學。那所高中免除了他所有的學雜費,還每月給他發(fā)放兩百元的補貼。為了讓他跟上全班的進度,各科老師還給他“開小灶”……如果說榮譽和追捧帶給這位少年的只是虛榮心的滿足,那么此后享受到的與眾不同的待遇,卻讓其嘗到了“特權”的甜頭,為其此后追名逐利甚至違法犯罪埋下了伏筆。
國人喜歡樹立榜樣和典型。古有《二十四孝》、《列女傳》流傳于世,近若干年來更是“英雄輩出”。把先進人物樹為榜樣號召其他人學習,或許并不為錯,“見賢思齊”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大動力,然而,如果榜樣過多過濫,恐怕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反倒可能產(chǎn)生反作用。并且,那些做出救人一類壯舉者,本身也都是普通人,不可能是道德完人,他們也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更何況是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過度的追捧、給予不該有的“特殊待遇”,只能誘發(fā)和放大其“人性的弱點”,最終不僅害了某些“英模人物”,也會給社會誠信和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帶來負面影響。據(jù)媒體報道,同為“抗震小英雄”的林浩,現(xiàn)在忙著接戲,幾乎不上學了。難道這就是我們當初樹立先進典型的初衷?
雷楚年事件值得反思之處遠不止這些。出名后,他膨脹了,很多人來攀附,試圖借助其影響力謀取私利。有想通過他讓孩子進重點中學的,有想上戶口的,有想當空姐的,有想接工程的,甚至有試圖違法倒賣駕照的。就連一位老師也托雷楚年辦事,給了他五萬元。這么多人托關系、找門子,竟然不約而同找上了“道德楷?!?,這無疑是一個黑色幽默,同時更折射出了很多現(xiàn)實問題。
人情社會的思維模式是否已經(jīng)根深蒂固?出名就能謀利的功利主義是否已經(jīng)深入人心?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抗震小英雄”不是一個人在墮落,他或許只是泥沙俱下的社會風氣裹挾下的一個犧牲品。我們在為他感到惋惜和感慨的同時,也更應該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
【選自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