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
有人把“應試訓練”作為目前我國高中教育的定位語。這一說法擊中了高中教育問題的要害。
說到訓練,我隨即想到一些行業(yè)中的訓練。比如,在體育行業(yè)中,日常的工作就是訓練,而訓練的終極目的就是參賽,也就是用最好、最強的訓練應對競爭;比如,軍隊的軍事訓練,終極目的是打仗,是通過訓練提升軍事素質(zhì)和技術(shù),最終贏在戰(zhàn)場上;比如,工廠中的技術(shù)工人也是如此,在學徒期間也需要訓練,終極目的是掌握高超和熟練的技術(shù),以獲得在同行業(yè)間生存與發(fā)展的本領(lǐng)。
顯然,上述這些行業(yè)中的訓練都屬于“學以致用”。
但是,反觀我們的教育,應試訓練的終極目的又是什么?是用應試訓練參加高考,是用應試訓練贏得一張大學準入的“門票”。
贏一張“門票”無可非議,關(guān)鍵是能否因此贏得一張終身受用的人生“通票”。可事實是,我們現(xiàn)今的應試訓練和社會需求并未對接。我們的教育沒有像上述行業(yè)一樣做到為學生終身發(fā)展負責的“學以致用”,相反,在用分數(shù)衡量學校的評價標準下,我們的應試訓練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可能屬于“學而無用”!
我以教育人的良知提出兩個“擔心”:
一是擔心用過度“應試訓練”去傷人。
要參加高考選拔,不可能不去做應試準備,但是,如果我們的教育把終極目標定位于高考,并不顧一切地爭搶那一張大學“門票”,結(jié)果是“門票”拿到了,人也因此“受傷”了,進了大學門就再也沒有學習的動力。這種情況極其可怕,屬于“學殤”。
當一個人原本從娘胎里帶來的學習生命,被十幾年應試訓練弄得奄奄一息時,我們的教育還能僅僅用高考的分數(shù)來評價嗎?我們的教育要不要反思,會不會有負罪感?這不僅是每一個被過度訓練后“受傷”的學生的問題,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未來生態(tài)的大問題。
二是擔心學校只抓應試訓練而誤人。
我常常不解“教書育人”這個詞。是不是只要教好書了就能育好人了?是不是教師的責任首先是教書,然后再談育人?我對這四個字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應該是育人在先,應該說“育人教書”,這是科學的秩序排列。因為,對于學校的終極道德而言,一定是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負責的教育,而不是為高考負責的教育,否則就是缺德的教育,就是不尊重人的、“沒人味”的教育,就是“分數(shù)加工廠”。
“分數(shù)加工廠”是誤人的教育,不僅耽誤了學生,也耽誤了老師。因為在“一切為了分數(shù)”的前提下,學校的教育味已經(jīng)蕩然無存,學生成為考試工具,教師成為“工匠”。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所承載的使命,也就是培養(yǎng)對社會發(fā)展有用人才的目標,也將會被應試訓練所耽誤。最終,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不是“高分低能”就是“高能低德”。這些在學校中缺少道德修養(yǎng)的學生,如果能力上去了,對于社會很可能是一枚“不定時炸彈”。如果是這樣,我們的教育不僅誤人,還可能誤國。
如今,面對那幾所將應試做到極致的高考名校,看到那些喊著口號的“燕趙豪杰”們,體味著那種應試訓練制造的“血色浪漫”時,我只能發(fā)出一聲嘆息……
【原載2014年8月20日《中 國教師報·網(wǎng)評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