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_張志功
“甘棠遺愛”與習仲勛的為民情懷
文__張志功
時光如白駒過隙,如今我已年逾八旬了,回憶起在習仲勛書記身邊工作的20多年,往事依然歷歷在目。由于眾所周知的災(zāi)難,我們天各一方,分開了14年。1978年4月,習仲勛任廣東省委書記,我又回到他身邊繼續(xù)當秘書,一直到1984年5月。在這前后長達20年的時間里,他既是我的首長,又是我的良師益友。他和我的一次交談,我至今記憶猶新。
1958年的春天,習仲勛書記和周恩來總理、彭德懷老總一起來到河南三門峽,召集豫、陜、晉三省領(lǐng)導(dǎo)人研究三門峽水庫壩高問題。會后到三門峽、陜縣、偃師縣參觀座談。參觀了陜縣之后,習書記一直若有所思。吃過晚飯,他在院子里散步,考慮到天氣還有些涼意,我就拿了件衣服給他披上。
在皎潔的月光下,習書記突然問我:“小張啊,你是陜縣人,你知道召公嗎?”我愣住了,想了想說:“知道啊,以前聽父親講過召公的故事,還經(jīng)常去召公祠玩耍?!绷晻涋D(zhuǎn)過身語重心長地說:“召公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我是陜西富平縣人,咱們這兩個地方在西周的時候,都屬召公管轄。當時召公巡行各地,輕車簡從,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百姓疾苦,噓寒問暖親如一家,老百姓的大事小事都掛在心上。他不受宴請,不擾百姓,在甘棠樹下搭個草棚辦公斷案。他公道正義、清政愛民,所以才有了幾千年相傳的故事——甘棠遺愛?!?/p>
此時,月光輕柔地灑在習書記的身上,我看到了他那意味深長的表情。習書記接著說:“這個古陜州城還流傳著一句話:‘古縣甘棠也作花。’這可不是單純的甘棠花,而是召公勤政愛民之花??!以后我們無論走到哪里,都要像召公這位先賢一樣,學習他清政愛民的精神,多為老百姓做實事,當好人民的公仆。”
習書記的這一番談話,將我的思緒慢慢引回了童年。記得小時候,父親經(jīng)常對我說,我們陜州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始建于西漢景帝年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當時規(guī)模很大,地勢險要。這里人杰地靈、人才輩出。西周初期,周武王的兩個弟弟周公和召公就是以我們這里為界分陜而治的,我們這里以西都歸召公管。召公廣施惠政,深得民心,老百姓就編了歌謠來歌頌他。召公不在了,老百姓還建了召公祠,經(jīng)常燒香磕頭祭拜他。祠內(nèi)甘棠蔽日,香煙繚繞。相傳,古時候陜州一帶的老百姓還經(jīng)常唱一首歌:“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公所說?!笨上甏眠h,這首歌的調(diào)子漸漸失傳了。
“小張!”習書記這一叫把我從回憶中拉了回來。他好像交代任務(wù)一樣說,“你正年輕,是勤學向上的時候,抽空查點資料,多了解一些關(guān)于召公的事,看從中能悟出點什么。”他當時的這個要求,我牢牢地記在心里。我想,他一定是想了很多,只是沒有明說,這大概就是學校老師們常用的“啟發(fā)式教學法”吧。
習書記雖然早已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布置的作業(yè)我一定要好好完成,并要以此來作為對他永久的紀念。退休之后,我看了一些關(guān)于召公的資料,并了解到家鄉(xiāng)企業(yè)家吳啟民先生斥資重建了召公祠,改名“甘棠苑”?!案侍挠质ⅫS河邊,召公巍巍應(yīng)云端?;B竹石浴明湖,殿閣亭臺讀秀山。鐘鼓高樓天望遠,清濁大界民心前。‘遺愛’長歌暖萬代,一苑正氣向人間。”這首《棠苑正氣歌》生動地反映了召公祠當今的繁榮景象。家鄉(xiāng)的朋友們還從甘棠苑帶來了豐富的資料,我看過后更加深刻地認識了召公,召公幾千年來其實一直活在炎黃子孫的心中。
老子說:“圣人無心,常以百姓心為心?!笨鬃诱f到甘棠時,也說:“思其人,必愛其樹;尊其人,必敬其位?!倍鸥υ娫唬骸疤旌俨畼洌亻熗膳_。”白居易詩曰:“他時萬一為交代,留取甘棠三兩枝?!蔽奶煜楦袝r長嘯:“我有揚州鶴,誰存召伯棠?!绷謩t徐寫道:“茹茶心事苦,愧爾頌甘棠。”于右任書聯(lián)曰:“詩歌甘棠美召伯,天譴江山助牧之?!鄙鲜龇N種足見召公清政愛民的精神已經(jīng)深植于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成了幾千年不斷傳承的國魂。
在漫長的歲月中,甘棠不僅被凝練為廉政與愛民的掌故,被歷代文人雅士所屢屢用及,而且還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作家的名諱中,巴金的本名為李堯棠,字芾甘。河北為古燕國,是召公的始封地,作家劉紹棠是河北薊縣人,故名紹(古通召)棠??梢姡@種精神層面的追求淵源久遠。
據(jù)欽定《全唐文》中召伯祠碑記載,唐朝德宗皇帝還率文武百官來祠隆重祭拜,隊伍浩浩蕩蕩,禮樂響徹云霄。幾千年過去了,召伯的生命早已化作青煙一縷,飄散在茫茫天宇間?!罢俨薄案侍摹?,這兩個本不相干的名詞,卻因為思念和敬仰而被連在一起,它們共同穿過悠長的歷史隧道,走到了今天。甘棠苑建成已有10年的時間了,吳啟民先生為何要舍棄黃金事業(yè)的輝煌,而苦苦探求甘棠的平凡與不朽呢?我想,這正是站在歷史發(fā)展前沿的一種高瞻遠矚。
召公是3000多年以前的政治家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當時正值武王滅紂,西周初建。召公吸取了殷紂滅亡的歷史教訓(xùn),認識到“虐民”是一條治國的絕路。人民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前進的根本推動力,沒有人民便沒有國家的一切。因此,他認為“敬德保民”才是國家繁榮、民族興旺的根本保證,也是治國理政的最高原則。召公在西周成王時為太保,康王時為冢宰(即宰相)。西周時期有名的“成康之治”就是召公“敬德保民”執(zhí)政理念結(jié)出的碩果。周朝這一治國理念的傳承,使它綿延了800多年,成了維持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其后,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朝代更替,興衰變遷,取決于一個關(guān)鍵問題,那就是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態(tài)度。統(tǒng)治者“敬德保民”了,社會就安定繁榮;這一觀念淡漠了,社會就衰??;“虐民”了,一個時代的統(tǒng)治就會腐敗滅亡。改朝換代后,新的統(tǒng)治者吸取了虐民的教訓(xùn),自律起來,于是“敬德保民”,政治清明,社會便前進了。久而久之,統(tǒng)治集團私欲膨脹,丟棄了“敬德保民”,又開始腐敗昏庸起來,于是就又走向了滅亡……可惜,中國就是在這種興亡的周期律中進進退退了幾千年,以致最后弄得貧弱不堪。
作為一種自覺的治國理念,“敬德保民”是從召公那時開始的,所以我們說召公是廉政之祖,“甘棠”是勤政之根,但那時畢竟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早期,并沒有上升到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高度自覺,更沒有從制度上找到根本的保證,所以才必然地陷入由興而衰的周期。
2013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fā)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yīng)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xiàn)實基礎(chǔ)。對召公文化的宣傳和傳承,無疑是踐行習總書記“四個講清楚”的題中之義。
現(xiàn)在,黨中央從召公“敬德保民”的善根出發(fā),把握了時代的脈搏,邁入了高度自覺的階段,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并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中找到了永恒的根本保證,那就是以“民主與法治”來保證“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理念的剛性實施。
所以,我們現(xiàn)在踐行“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時,不要忘記召公的“敬德保民”是我們的祖根。當我們想到要切實保證這一理念的傳承、實施,要沖破幾千年的興衰周期律,使國家長盛不衰,不再遭到動亂之苦,不再大折騰時,我們就一定要在幾千年前祖宗“敬德保民”的老根上更越一層樓,毫不動搖地堅持依法治國,走“民主與法治”這一長盛不衰的通天大道。因為,沒有民主與法治的保證,再好的思想都會落空,再高的調(diào)子都可能流于虛偽。民本思想、仁義道德都只有與民主法治科學地結(jié)合起來,才可能建構(gòu)真正深度的社會和諧,才可能切實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與繁榮富強。
(作者系習仲勛原秘書)
鏈接》》
習仲勛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秀黨員,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lǐng)導(dǎo)人,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和領(lǐng)導(dǎo)者之一,曾擔任國務(wù)院副總理,中共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第五、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