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龍俊?楊巍?張漢義
【摘要】 目的 觀察急診血管內支架介入成形術治療椎、基底動脈腦梗死急性期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方法 84例椎、基底動脈急性期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對照組53例, 給予單純動脈溶栓術治療;觀察組31例, 給予急診血管內支架介入成形術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結果 觀察組的血管再通率為100%, 術后基本痊愈80.6%;對照組的血管再通率為80.5%, 術后基本痊愈62.3%。兩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術后24 h NIHS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椎、基底動脈急性期腦梗死患者治療中血管內支架介入成形術較單純動脈溶栓術治療能明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預后。
【關鍵詞】 椎基底動脈;腦梗死;急診;支架介入成形術
腦梗死占全部腦卒中的80%[1], 急性期治療以開通閉塞血管為最有效治療方法。目前臨床上仍以靜、動脈溶栓為主要治療方法,但其成功率有限, 血管再閉塞率較高, 尤其是后循環(huán)腦梗死致殘、致死率極高, 療效令臨床醫(yī)生不滿意。近年來急診血管內支架介入成形術成為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研究新熱點。本研究通過分析84例后循環(huán)急性期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 比較研究急診血管內支架介入成形術治療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 1 資料選擇 所選84例患者均為本院神經內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住院的椎、基底動脈急性期腦梗死患者, 患者入院后經急診頭顱CT、MRI等項檢查除外大面積腦梗死及腦出血, 并經動脈血管造影證實為椎或基底動脈的急性期腦梗死, 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2], 患者出現眩暈、復視、交叉性癱瘓、共濟失調、構音障礙和意識障礙等臨床表現, 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法評估患者病情。所有患者接受治療時間距發(fā)病均在12 h以內, 部分病例延長至24 h, 患者及家屬同意接受溶栓或PTAS治療;若患者有顱內動脈瘤、活動性出血、狹窄部位伴有軟血栓、凝血障礙或造影劑過敏、合并嚴重的全身器質性疾病及對溶栓藥物過敏或不接受溶栓及PTAS治療者則不入選本研究。84例患者中, 男47例, 女37例, 年齡54~78歲, 平均66歲。入院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接受單純動脈溶栓術治療的患者為對照組53例, 男29例, 女24例, 年齡54~77歲, 平均67歲;同意行急診PTAS治療的患者為觀察組31例(包括溶栓治療后血管仍狹窄>70%者12例), 男18例, 女13例, 年齡55~78歲, 平均6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血管狹窄程度、伴發(fā)癥狀、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吸氧、控制血糖、血脂、血壓、腦細胞活化劑、支持對癥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給予單純動脈溶栓術治療;觀察組給予急診PTAS治療。全部病例術后復查頭顱CT, 術后行血管彩超或腦動脈造影檢查血管再通情況, 兩組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 氯吡格雷片75 mg/d口服治療, 隨訪半年以上。
1. 3 療效評價 基本痊愈:術后患者血管再通, 術后24 h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NIHSS≤3分), 病殘程度為0;有效:術后24 h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90%(NIHSS相比基線改善≥4分), 病殘程度為1~3級;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在17%以內或較治療前增加(NIHSS相比基線改善≤3分)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24 h臨床療效為:觀察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100%, 術后基本痊愈25例(80.6%), 有效5例, 術后30天死亡1例;對照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80.5%, 術后患者基本痊愈33例(62.3%), 有效14例, 無效6例, 術后30天死亡2例。兩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術后24 h NIHS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卒中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 在我國其死亡率及致殘率已躍居各種疾病的首位, 缺血性腦血管病中有20%是由后循環(huán)引起的。急性期治療以開通閉塞血管為最有效治療方法, 對起病在12 h內的后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 溶栓治療是有效方法之一[3], 因其預后差, 治療時間窗可適當放寬, 但溶栓治療后多數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血管狹窄, 急性期再閉塞率較高[4]。為進一步提高閉塞血管再通率, 改善預后, 急診PTAS已成為臨床研究的新熱點。經皮腔內血管成形+支架置入術(PTAS)的意義在于可以恢復狹窄血管的管徑, 從而改善腦的血供, 還能有效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造成腦栓塞。因其微創(chuàng)、安全的特點而受到患者及臨床醫(yī)生的歡迎。目前對擇期顱內外動脈的PTAS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療效, 但對腦梗死超急性期行PTAS的報道尚少, 作者采用PTAS治療椎、基底動脈超急性期腦梗死患者31例, 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在術后30天內的隨訪, 觀察組死亡1例, 死因為術后高灌注損傷, 故在臨床工作中, 如何降低急診介入術支架內血栓形成、腦高灌注損傷、支架內再狹窄等并發(fā)癥尚需要進一步研究改善。
本組研究發(fā)現, 在椎、基底動脈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急診PTAS治療可明顯提高血管再通率達100%, 通過加強圍手術期的輔助治療, 急性期無再閉塞患者, 顯著改善預后, 臨床基本痊愈率達80.6%。由此可見, 急診PTAS治療椎、基底動脈急性腦梗死能顯著提高血管再通率, 改善預后, 值得在臨床應用中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733-735.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中華神經雜志, 1996,29(6):381.
[3] 黃如訓.腦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療.中華醫(yī)學雜志, 2004, 84(12):1049-1051.
[4] 朱鳳水,李慎茂,繆中榮,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動脈內溶栓治療臨床分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05,31(4):289-2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