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勇
第一,政府如何做好自身改革。政府是改革的主體,改革要靠政府來實施和推動,因此,做好新一輪改革首先就需做好政府自身改革,只有政府自身改革做好了,才能有效地推動其他改革,或者說才有可能去推動其他改革?,F階段,政府改革主要包括職能調整和約束權力。職能調整指政府重新思考、規(guī)劃自身的職能,將那些不該承擔的職能、承擔不好的職能分離出去,同時要盡可能的縮小政府的職能,盡可能地建設小政府。約束權力是指政府要規(guī)范權力行使,對于職能范圍內的權力要依法行使,對于超出自身職能的權力要從嚴杜絕,尤其是要嚴懲濫用權力的現象,切實把權力關進“籠子”里。
改革后的政府如何履行好職能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前面的政府改革,是要求政府做減法,減去不必要的職能,約束好過大的權力,這里是要政府做加法,要增加現代管理方法和理念,提高自身職能的履行能力。
政府如何做好自身改革的問題,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問題,在現階段情況下,改革的許多難題都是和政府牽涉在一起的,有些問題從根子上來說就是由政府職能不當引起的,因此,要實施好改革首先就要做好政府改革,這是改革的第一塊,也是最大的一塊硬骨頭。
第二,政府公職人員的觀念轉變。政府和公職人員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在政府進行自身改革的同時,具體行使政府權力和承擔政府職責的公職人員也需轉變觀念,否則,政府職能轉變就可能難以取得成效,公職人員也可能出現阻擾、破壞政府職能轉變的現象。
中國是一個擁有2000多年封建歷史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公職人員形成了封建主義的官僚思想,官老爺作風濃厚,至今,這種作風在社會上還比較常見。典型的事例是,去年以來中央實施了八項規(guī)定,在這一規(guī)定下,不正當的吃喝、送禮和福利都減少了,但有些公職人員反而覺得逢年過節(jié)沒有福利、沒有禮品不正常,甚至覺得過年還要自己掏錢買水果非常委屈。這樣的觀念必須轉變,否則政府職能轉變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
轉變公職人員的觀念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觀念作為社會現實的反映,要轉變觀念首先得改變社會現實,改變那種公職人員高高在上、權力不受制約、不送禮不請客就辦不成事的社會現實,同時加強制度建設和社會監(jiān)督。這是改革的第二塊硬骨頭。
第三,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轉變了政府職能后,才有條件來談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才有可能真正發(fā)揮好市場的作用。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方面,除了政府如何規(guī)范市場運行、如何改進審批制度等外,最為核心的應是國企與民企的關系問題。
國企是政府參與市場活動的代言人,許多國企的行為都是在政府直接指導下作出的,因此,要限制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就得限制國企破壞市場經濟的行為,特別是壟斷、補貼等行為。另外,要處理好國企和民企的關系問題,要真正做到讓民企進入傳統國企的領域,做到國企和民企平等競爭。這是改革的第三塊硬骨頭,這塊硬骨頭也可能是利益集團阻擾最多的硬骨頭。
第四,處理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在目前,如何發(fā)揮市場的作用各界討論較多,也有比較成熟的想法,但對于如何發(fā)揮社會的作用則相對關注較少。實際上,政府職能轉變,除了要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外,還包括減少對社會的干預,充分發(fā)揮社會的作用,實現社會自治和社會的自我管理。
問題的關鍵是,文革之前,中國基本是國家完全壟斷了社會管理,社會沒有獨立性,雖然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部分獨立了,也有一些環(huán)保、公益方面的社會組織成立,但社會依然沒有自我管理的經驗,如果政府職能從社會領域退出,社會能否較快的接手?能否做好自我管理?政府又如何對其進行規(guī)范和監(jiān)督?這些都是新問題,都需要改革者提前思考和必然會面對的問題,這是改革的第四塊硬骨頭。
第五,如何調整、平衡各方利益。很多改革之所以成為難題,成為硬骨頭,就在于其牽涉多方利益,涉及人員也非常多。處理好這個問題非??简灨母镎叩闹腔?。
利益相關方可以分為幾個層次:一是利益受損方,二是得利方,這個利益是合理的;三是不合理利益的得利方;四是利益集團,在改革中要厘清這幾方面的關系,在維護利益受損方的同時,也不能減少得利方的合理利益,同時又要做好不合理利益被取消后,相關人員的安置工作。就拿醫(yī)改來說,醫(yī)院以藥養(yǎng)醫(yī)雖為社會詬病,但這里面涉及到了醫(yī)生、醫(yī)務工作者對自身合理利益的訴求,在取消以藥養(yǎng)醫(yī)的同時,要考慮到如何彌補由此帶來的醫(yī)生、醫(yī)務工作者的利益損失。
在調整各方利益的時候,不一定非要采取減少、取消既得利益者利益的做法,這本身就是一種最下乘的做法。中國政府以前常提的做大蛋糕,現在正在提的利用利益增量,都是非常好的思路,不過在把蛋糕和利益做大的時候,如何分配的問題也考驗改革者智慧的。
第六,如何控制改革幅度。改革是對既有問題、矛盾、制度的消解和調整,不過,很多問題、矛盾、制度都是有時代性的,如果改革規(guī)劃設計沒有考慮到時代性,改革幅度沒有控制好,將會產生更嚴重的新問題,從而影響改革的成效。比如,戶籍制度的不利方面各界都比較清楚,改革戶籍制度的呼聲也很高,但目前的現實還不具備完全取消這一制度的條件,如果直接取消戶籍制度,將帶來意想不到的嚴重問題。
改革幅度涉及理想和現實的關系問題,如果改革規(guī)劃過于理想,不考慮到現實情況,改革將會受挫。目前中國各地都在制訂改革方案,方案不能過于保守,也不能過于超前,這時如何控制改革幅度的問題就顯得很突出。
第七,如何保障群眾利益。這個話題比較現實,也比較敏感,更是改革的大塊硬骨頭。如果群眾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經常被侵犯,群眾沒有一個良好、有效的訴求渠道,而是經常采取極端的方式來維權,它們對于改革的成果也是不會滿意的。改革者建立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其中應包括和群眾的有效溝通體系,通過溝通來了解群眾訴求,維護它們的權益。
第八,秩序的穩(wěn)定性。改革是當前中國的熱門話題,也是三十多年以來的熱門話題,甚至也是1840年以后,中國最熱門的話題。100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希望通過改革實現國家的秩序現代化和強大,但我們設計的治理體系總是過段時間后就落后于時代,顯得不適用所以又總是處于不斷的改革中。因此,這一輪改革,改革者在設計治理體系時,應考慮到長遠的適用性、有效性,否則,中國治理秩序不可能真正實現,若干年后將被新的改革方案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