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注射生長激素(抗衰老激素替代療法的主要成分)或許會起到反作用。也就是說,原本追求延年益壽的療法反而會縮短人的壽命。
一項對高齡人群的研究顯示,生長激素水平保持在與年齡相符的較低水平的90歲以上人群,活到100歲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那些生長激素水平高于平均值的人。
紐約愛因斯坦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稱,利用生長激素來抗衰老的舉措可能會適得其反,破壞身體對老年疾病的自然防御能力。
抗衰老激素療法這項高達數(shù)十億美元的產業(yè)基于一個簡單理論:當人進入中年,體內各項激素水平會顯著降低,因此將激素水平補充到青年人的水平,會讓中年人在相貌和心態(tài)上變得年輕。抗衰老療法給病人使用的主要激素是人生長激素,它能刺激身體產生另一種叫“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的激素。
追根溯源,這項產業(yè)始于1990年《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文章提到12名年過60的男性接受了生長激素注射療法,之后這些男性的肌肉質量和骨密度都有所提高,身體脂肪也相應減少。對于某些廠商來說,這些結果就意味著“抗衰老”功效。從此,它們沿著這一方向不斷地重新包裝這項研究。
然而,這項療法伴隨著副作用和無數(shù)不確定因素。上述文章的作者丹尼爾·拉德曼直到去世都一直堅稱他的文章沒有任何“抗衰老”的含義。2003年,《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刊登社論,抨擊抗衰老產業(yè)在廣告中過度引用拉德曼的研究。
一項最新研究對184名95歲左右的老年人進行了長達11年的追蹤。結果令人驚訝,能否活到研究結束(從研究開始的11年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研究對象血液中IGF-1的水平。1毫升血液中,IGF-1每降低1毫微克,生命就會延時1周。也就是說,IGF-1的水平越低,人的壽命就越長。
IGF-1水平偏低對癌癥患者尤其有益。在參與該研究的IGF-1水平偏低的癌癥人群中,3年生存率為75%,而IGF-1水平較高的癌癥人群3年生存率僅為25%。
這項新研究的第一作者、愛因斯坦醫(yī)學院內分泌學助理教授索菲婭·米爾曼說:“尚沒有充足的科學證據(jù)顯示人生長激素能夠為年長人群提供長期的抗衰老功效,倒是不少研究指出生長激素水平偏低或許可以保護老年人抵御老年疾病的侵襲。因此,為抗衰老使用人生長激素可謂弊大于利?!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