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漢武帝一生最大的歷史功績是奠定了漢朝對四夷的權威。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幫助南越擊敗閩越,威震南疆。之后,他把目光瞄準了對漢朝威脅最大的敵人——匈奴。漢朝前后用了十多年時間,直到公元前121年,終于獲得了討伐匈奴的階段性勝利。是年夏天,漢軍大敗匈奴。秋,匈奴的渾邪王帶領十萬部屬投降漢朝。當漢武帝雄心勃勃地又準備討伐昆明夷的時候,國庫官員匯報財政告急,戰(zhàn)略物資一時難以籌措完備。于是,漢武帝提拔了三個理財高手來幫漢帝國籌措財富,其中之一就是有名的洛陽大商人子弟桑弘羊。
令行禁止,漢武帝做事效率極高。他一發(fā)話,手下立即制定出了詳細的財政稅收方案,其中之一是緡(mín)錢令,說白了就是征收財產(chǎn)稅。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下令商人、放高利貸者等贏利階層,自己統(tǒng)計申報自家的產(chǎn)業(yè)資產(chǎn)向官府如實匯報,每兩千錢資產(chǎn),征收一百二十錢的稅賦;普通人家,不事商業(yè)的,資產(chǎn)每四千錢的征收一百二十錢,比富裕的商人少一半。同時,民間有供乘坐的小馬車以及長于五丈的船也要收稅。這樣一來,稅源增加,稅賦很豐厚。
但是,自行估計申報財產(chǎn),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關系不大,而富有的商賈家產(chǎn)基數(shù)大,要做到如實申報,就著實不容易了。所以,起初,緡錢令的征收情況很不好,遠沒達到漢武帝所預期的效果。
為保證緡錢令的順利推行,漢武帝還制定了配套的法令措施:誰如果隱瞞財產(chǎn)不如實申報,或者故意少報的,發(fā)戍邊疆一年,其財產(chǎn)充公。而對于檢舉揭發(fā)者則有獎勵,且幅度很大,很誘惑人:把被告人的一半充公財產(chǎn)獎賞給他。但是,兩年過去了,緡錢令的執(zhí)行狀況仍令漢武帝很不滿意。其時,正好有個叫楊可的官員奏報緡錢征收不力的弊病,于是,漢武帝就委任他負責督促緡錢征收,主持告緡工作,鼓勵揭發(fā)檢舉偷稅漏稅行為,察舉打擊違法隱瞞分子。
為了落實皇帝的旨意,楊可組織了一批官吏到處暗訪檢查富商大賈的財產(chǎn)狀況,發(fā)現(xiàn)有隱瞞的,即行沒收。這一來,聲勢浩大,百姓,尤其是有錢人家都人心惶惶。身為右內(nèi)史的義縱也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一個官員,敢說敢干,此前得到漢武帝的賞識,成了京師長安的行政長官,相當于首都市長。他認為楊可那些負責糾察緡錢的官吏擾亂了京師的治安,守土有責,就派手下人抓捕楊可派出的糾察官吏。兩股力量,幾乎就差火并了。
不過強龍難壓地頭蛇。這一來,告緡的事情在義縱管轄的地方?jīng)]辦法進行下去,楊可把情況如實向漢武帝匯報了。國庫匱乏,漢武帝正在氣頭上,聽罷不由龍顏大怒,決定殺一儆百,便以阻攔執(zhí)行公務壞事罪把義縱斬首示眾——你想,為了征收財產(chǎn)稅,皇上連自己的親信高官都說殺就殺了,還有誰敢隱瞞財產(chǎn)、阻撓告緡呢?
于是,告緡之風,遍及全國,富賈豪強紛紛如實匯報自己的財產(chǎn),依法納稅,而且,征稅的對象、范圍也比之前大大增加,“得民財物以億計”,使得當時行將枯竭的國庫頓時又充實了起來。
“言其得失,則算緡一事,厲民最甚”, 這是后世對漢武帝財產(chǎn)稅立法的評價。就當時而言,緡錢令確實是給黎民百姓增加了負擔的,而且征收過程中也是弊端迭出。然而,不能否認,這是非常之時采取的非常辦法,否則,漢武帝時代是無法取得歷史上的矚目功績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