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金寶+++鄭亞迪
摘 要:針對地方政府之間存在的競爭加合作、競爭大于合作的博弈關系,建立了不完全信息條件下中央政府介入前后地方政府投資博弈模型,該模型揭示出地方政府行政性重復建設、短期性投資等低效率行為的原因。模型還顯示在中央政府在稅收和補貼政策的調控下,中央預期投資收益會增加,地方政府之間的重復投資率降低幅度較大。
關鍵詞: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 投資博弈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4-074-02
一、引言
在中國行政體系中,地方政府數目眾多,且地方政府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加合作、競爭大于合作的博弈關系。地方政府的這種數量和行為特征,為評價和比較地方政府公共投資效率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事實上,在中國傳統體制條件下,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博弈是間接的、潛意識的和低層次的,但隨著市場體制的不斷建立,經濟資源的地區(qū)流動不斷增強,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博弈就有了直接、顯性和全面化的特質,其中,加強本地區(qū)公共投資、改善投資環(huán)境往往就成為各地方吸引外部資源并提高本地區(qū)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二、中央政府介入前地方政府之間的投資博弈模型
博弈分析的前提假設有:
1.各地方政府在區(qū)域性產業(yè)結構和投資調整過程中的決策信息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說,作為投資主體的地方政府對其投資于某產業(yè)的預期成本與預期收益的信息是充分的,而對其他地方政府投資的預期成本與預期收益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2.選擇A和B分別代表兩個地方政府,欲投資建設的兩個項目分別屬于經濟效益較低的基礎產業(yè)和經濟效益較高的非基礎產業(yè)。
3.受到地方財政投資資金的有限性約束,A和B兩個地方政府各自只能進行某一種產業(yè)投資,且相應的產品生成在兩地之間基本是無差異的。
4.由于A、B兩地的資源、生產技術、投資成本等方面的差異,A地方政府在基礎產業(yè)方面更有相對優(yōu)勢,而B地方政府在非基礎產業(yè)更有相對優(yōu)勢。
5.短期內非基礎產業(yè)比基礎產業(yè)更有利于地方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地方政府更傾向于投資營利性行業(yè)。
在上述基本假設條件下,A、B兩個地方政府的投資博弈可用標準博弈形式表示如下,表格內的數字分別表示局中人在不同博弈策略組合下可能的投資收益。
顯然,上述地方政府投資博弈模型不存在“優(yōu)超策略均衡”,卻存在兩個“納什均衡”,分別為策略組合(非基礎產業(yè),基礎產業(yè))和(基礎產業(yè),非基礎產業(yè))。由于局中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對稱,每個地方政府對其他局中人的行為策略和支付函數并不完全了解,但可以測算相應的概率分布值。設A地方政府以α的概率選擇非基礎產業(yè),以1-α的概率選擇基礎產業(yè)投資;B政府以β的概率選擇非基礎產業(yè),以1-β的概率選擇基礎產業(yè)投資。于是,A地方政府的預期收益函數為:
顯然,上述分析說明:在各地方政府追求本轄區(qū)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各地方政府在非基礎等營利性產業(yè)進行重復建設的概率最大。這解釋了地區(qū)間政府行為推動的重復投資和產業(yè)結構同質化問題的背后原因,也解釋了各地方政府較為普遍存在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歷史“欠債”問題。
三、中央政府介入后的地方政府之間投資博弈模型
中央政府通過對高盈利的非基礎產業(yè)投資征稅(稅額t),與此同時,對地方基礎產業(yè)投資予以補貼(補貼額為s),以改變地方政府的收益矩陣,從而糾正和解決地區(qū)間的重復性投資建設問題。假設征稅額t等于補貼額s(即對營利性產業(yè)投資征收的稅收完全的用于補貼基礎性產業(yè)投資)。在此情況下,可以證明:當t為一定取值時,就會使得地區(qū)間低水平重復性投資率有所減低。設想中央政府通過稅收和補貼政策來致力于解決地區(qū)間重復投資率過高的問題,且征收額t等于補貼額s,中央政府介入后的地方政府之間投資博弈收益矩陣則為:
四、結論
可見,由于沒有總體的利益協調機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地方政府為實現本地區(qū)利益最大化往往會舍棄地方間分工協作而產生的整體效益最優(yōu)。但如前分析,在中央政府的稅收和補貼政策的糾正作用下,不僅中央預期投資收益不會減少,而且地方政府A和地方政府B之間的重復投資率也會有原來的較高水平(即54.67%)降至較低水平(即45.49%),重復投資的降低幅度高達16.79%。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地區(qū)產業(yè)結構同質化等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迎偉.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2] 錢穎一.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
[3] 胡榮濤.產業(yè)結構與地區(qū)利益分析[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7)
[4] 鐘成勛.地方政府投資行為研究[M].1993
[5] 李小華.西部地區(qū)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模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3(3)
(作者單位:翟金寶,山西唐一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晉城 048000;鄭亞迪,渭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渭南 714000)
(責編:賈偉)endprint
摘 要:針對地方政府之間存在的競爭加合作、競爭大于合作的博弈關系,建立了不完全信息條件下中央政府介入前后地方政府投資博弈模型,該模型揭示出地方政府行政性重復建設、短期性投資等低效率行為的原因。模型還顯示在中央政府在稅收和補貼政策的調控下,中央預期投資收益會增加,地方政府之間的重復投資率降低幅度較大。
關鍵詞: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 投資博弈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4-074-02
一、引言
在中國行政體系中,地方政府數目眾多,且地方政府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加合作、競爭大于合作的博弈關系。地方政府的這種數量和行為特征,為評價和比較地方政府公共投資效率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事實上,在中國傳統體制條件下,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博弈是間接的、潛意識的和低層次的,但隨著市場體制的不斷建立,經濟資源的地區(qū)流動不斷增強,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博弈就有了直接、顯性和全面化的特質,其中,加強本地區(qū)公共投資、改善投資環(huán)境往往就成為各地方吸引外部資源并提高本地區(qū)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二、中央政府介入前地方政府之間的投資博弈模型
博弈分析的前提假設有:
1.各地方政府在區(qū)域性產業(yè)結構和投資調整過程中的決策信息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說,作為投資主體的地方政府對其投資于某產業(yè)的預期成本與預期收益的信息是充分的,而對其他地方政府投資的預期成本與預期收益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2.選擇A和B分別代表兩個地方政府,欲投資建設的兩個項目分別屬于經濟效益較低的基礎產業(yè)和經濟效益較高的非基礎產業(yè)。
3.受到地方財政投資資金的有限性約束,A和B兩個地方政府各自只能進行某一種產業(yè)投資,且相應的產品生成在兩地之間基本是無差異的。
4.由于A、B兩地的資源、生產技術、投資成本等方面的差異,A地方政府在基礎產業(yè)方面更有相對優(yōu)勢,而B地方政府在非基礎產業(yè)更有相對優(yōu)勢。
5.短期內非基礎產業(yè)比基礎產業(yè)更有利于地方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地方政府更傾向于投資營利性行業(yè)。
在上述基本假設條件下,A、B兩個地方政府的投資博弈可用標準博弈形式表示如下,表格內的數字分別表示局中人在不同博弈策略組合下可能的投資收益。
顯然,上述地方政府投資博弈模型不存在“優(yōu)超策略均衡”,卻存在兩個“納什均衡”,分別為策略組合(非基礎產業(yè),基礎產業(yè))和(基礎產業(yè),非基礎產業(yè))。由于局中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對稱,每個地方政府對其他局中人的行為策略和支付函數并不完全了解,但可以測算相應的概率分布值。設A地方政府以α的概率選擇非基礎產業(yè),以1-α的概率選擇基礎產業(yè)投資;B政府以β的概率選擇非基礎產業(yè),以1-β的概率選擇基礎產業(yè)投資。于是,A地方政府的預期收益函數為:
顯然,上述分析說明:在各地方政府追求本轄區(qū)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各地方政府在非基礎等營利性產業(yè)進行重復建設的概率最大。這解釋了地區(qū)間政府行為推動的重復投資和產業(yè)結構同質化問題的背后原因,也解釋了各地方政府較為普遍存在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歷史“欠債”問題。
三、中央政府介入后的地方政府之間投資博弈模型
中央政府通過對高盈利的非基礎產業(yè)投資征稅(稅額t),與此同時,對地方基礎產業(yè)投資予以補貼(補貼額為s),以改變地方政府的收益矩陣,從而糾正和解決地區(qū)間的重復性投資建設問題。假設征稅額t等于補貼額s(即對營利性產業(yè)投資征收的稅收完全的用于補貼基礎性產業(yè)投資)。在此情況下,可以證明:當t為一定取值時,就會使得地區(qū)間低水平重復性投資率有所減低。設想中央政府通過稅收和補貼政策來致力于解決地區(qū)間重復投資率過高的問題,且征收額t等于補貼額s,中央政府介入后的地方政府之間投資博弈收益矩陣則為:
四、結論
可見,由于沒有總體的利益協調機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地方政府為實現本地區(qū)利益最大化往往會舍棄地方間分工協作而產生的整體效益最優(yōu)。但如前分析,在中央政府的稅收和補貼政策的糾正作用下,不僅中央預期投資收益不會減少,而且地方政府A和地方政府B之間的重復投資率也會有原來的較高水平(即54.67%)降至較低水平(即45.49%),重復投資的降低幅度高達16.79%。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地區(qū)產業(yè)結構同質化等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迎偉.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2] 錢穎一.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
[3] 胡榮濤.產業(yè)結構與地區(qū)利益分析[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7)
[4] 鐘成勛.地方政府投資行為研究[M].1993
[5] 李小華.西部地區(qū)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模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3(3)
(作者單位:翟金寶,山西唐一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晉城 048000;鄭亞迪,渭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渭南 714000)
(責編:賈偉)endprint
摘 要:針對地方政府之間存在的競爭加合作、競爭大于合作的博弈關系,建立了不完全信息條件下中央政府介入前后地方政府投資博弈模型,該模型揭示出地方政府行政性重復建設、短期性投資等低效率行為的原因。模型還顯示在中央政府在稅收和補貼政策的調控下,中央預期投資收益會增加,地方政府之間的重復投資率降低幅度較大。
關鍵詞: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 投資博弈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4-074-02
一、引言
在中國行政體系中,地方政府數目眾多,且地方政府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加合作、競爭大于合作的博弈關系。地方政府的這種數量和行為特征,為評價和比較地方政府公共投資效率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事實上,在中國傳統體制條件下,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博弈是間接的、潛意識的和低層次的,但隨著市場體制的不斷建立,經濟資源的地區(qū)流動不斷增強,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博弈就有了直接、顯性和全面化的特質,其中,加強本地區(qū)公共投資、改善投資環(huán)境往往就成為各地方吸引外部資源并提高本地區(qū)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二、中央政府介入前地方政府之間的投資博弈模型
博弈分析的前提假設有:
1.各地方政府在區(qū)域性產業(yè)結構和投資調整過程中的決策信息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說,作為投資主體的地方政府對其投資于某產業(yè)的預期成本與預期收益的信息是充分的,而對其他地方政府投資的預期成本與預期收益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2.選擇A和B分別代表兩個地方政府,欲投資建設的兩個項目分別屬于經濟效益較低的基礎產業(yè)和經濟效益較高的非基礎產業(yè)。
3.受到地方財政投資資金的有限性約束,A和B兩個地方政府各自只能進行某一種產業(yè)投資,且相應的產品生成在兩地之間基本是無差異的。
4.由于A、B兩地的資源、生產技術、投資成本等方面的差異,A地方政府在基礎產業(yè)方面更有相對優(yōu)勢,而B地方政府在非基礎產業(yè)更有相對優(yōu)勢。
5.短期內非基礎產業(yè)比基礎產業(yè)更有利于地方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地方政府更傾向于投資營利性行業(yè)。
在上述基本假設條件下,A、B兩個地方政府的投資博弈可用標準博弈形式表示如下,表格內的數字分別表示局中人在不同博弈策略組合下可能的投資收益。
顯然,上述地方政府投資博弈模型不存在“優(yōu)超策略均衡”,卻存在兩個“納什均衡”,分別為策略組合(非基礎產業(yè),基礎產業(yè))和(基礎產業(yè),非基礎產業(yè))。由于局中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對稱,每個地方政府對其他局中人的行為策略和支付函數并不完全了解,但可以測算相應的概率分布值。設A地方政府以α的概率選擇非基礎產業(yè),以1-α的概率選擇基礎產業(yè)投資;B政府以β的概率選擇非基礎產業(yè),以1-β的概率選擇基礎產業(yè)投資。于是,A地方政府的預期收益函數為:
顯然,上述分析說明:在各地方政府追求本轄區(qū)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各地方政府在非基礎等營利性產業(yè)進行重復建設的概率最大。這解釋了地區(qū)間政府行為推動的重復投資和產業(yè)結構同質化問題的背后原因,也解釋了各地方政府較為普遍存在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歷史“欠債”問題。
三、中央政府介入后的地方政府之間投資博弈模型
中央政府通過對高盈利的非基礎產業(yè)投資征稅(稅額t),與此同時,對地方基礎產業(yè)投資予以補貼(補貼額為s),以改變地方政府的收益矩陣,從而糾正和解決地區(qū)間的重復性投資建設問題。假設征稅額t等于補貼額s(即對營利性產業(yè)投資征收的稅收完全的用于補貼基礎性產業(yè)投資)。在此情況下,可以證明:當t為一定取值時,就會使得地區(qū)間低水平重復性投資率有所減低。設想中央政府通過稅收和補貼政策來致力于解決地區(qū)間重復投資率過高的問題,且征收額t等于補貼額s,中央政府介入后的地方政府之間投資博弈收益矩陣則為:
四、結論
可見,由于沒有總體的利益協調機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地方政府為實現本地區(qū)利益最大化往往會舍棄地方間分工協作而產生的整體效益最優(yōu)。但如前分析,在中央政府的稅收和補貼政策的糾正作用下,不僅中央預期投資收益不會減少,而且地方政府A和地方政府B之間的重復投資率也會有原來的較高水平(即54.67%)降至較低水平(即45.49%),重復投資的降低幅度高達16.79%。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地區(qū)產業(yè)結構同質化等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迎偉.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2] 錢穎一.現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
[3] 胡榮濤.產業(yè)結構與地區(qū)利益分析[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7)
[4] 鐘成勛.地方政府投資行為研究[M].1993
[5] 李小華.西部地區(qū)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模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3(3)
(作者單位:翟金寶,山西唐一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晉城 048000;鄭亞迪,渭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渭南 714000)
(責編:賈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