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燕
小蔡現(xiàn)在某保險公司沈陽一營業(yè)點做服務專員。她不止一次跟同事們嘮起:“要是沒爸媽資助,我連孩子都養(yǎng)不起?!彼屠瞎吭率杖霐n共才5000塊錢出頭。孩子托費近1000元,加上別的花銷,一個月,僅孩子就造去他倆一半收入。好在孩子的幾乎一切花銷,都由雙方父母承擔了。
每每說起這話,小蔡并不難為情。她下邊還有一句,“我這算不算啃老?算也沒啥,等孩子長大了,他也肯定啃我,兩下一啃,扯平了。”
小蔡的意思很明確:我們的確在啃老,但我們將來也肯定被啃。
她無意中道出一個中國傳統(tǒng):上一輩對下一輩負無限責任,下一輩對下下一輩也負無限責任。看似不孝,實為大孝;我啃父母為小逆,兒女啃我為大孝。因為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啃父母的后果如果是無后,或者這個后不健康、沒發(fā)展,那兒子呀,你還不如啃啃我呢!
這或許就是中國式繁衍生息,互為因果式,也可叫鏈條啃老式。
小蔡的爸媽和公婆都有退休金,兩家老人早商量好了,小蔡爸媽給外孫子拿托費,爺爺奶奶給孫子掏日常花銷,不多不少,兩家各出1000元。這是賬內(nèi)的,賬外的,老小見面,老的回回都會額外給小的另外錢或物。
對此,4位老人都覺得很正常。正常的第一層面是:“小兩口兒掙的不多,我們也花不了幾個錢,不給孩子花還能給誰花?”第二層面是:“這算啥啃老,要是算,那不好意思,我也啃過?,F(xiàn)在孩子啃我,守衡了。”
在這個問題上,兩代人的看法驚人的一致。
說這話的是小蔡娘家爸。1988年,他剛有小蔡時,位于沈陽北站西側(cè)的老屋動遷,他拿出月工資120元中的90元,在南塔附近租房住;妻子的工資全部花給孩子;老爸早沒了,老媽的工資用來全家吃喝拉撒。
這便是蔡爸爸所說的自己也啃過老。不啃行不?“那就扎脖兒了,就那點兒收入?!辈贪职终f,“我們兩口兒掙那點兒錢,從哪方面說,做父母的都不能看著不管,誰要說啃老就讓他說去,就像他們沒啃過似的?!?/p>
比起蔡爸爸,小蔡的老公公對啃老的認知更具延展性,“你就說我當年結婚,房子、家具、鍋碗瓢盆啥的,哪一樣不是爹媽給置辦的?不然你結個溜婚你結。你說這算不算啃老?算我也不臉紅,都是那情況?。 ?/p>
小蔡插話:“雖然都啃老,但也都還回來了呀!只不過我爸媽公婆沒還給他們爸媽,是還給他們爸媽的孫女孫子了,就我和老公?。砦覀円矔€,不是還給爸媽公婆,是還給他們的外孫子孫子了,就我兒子?!?/p>
話說得像繞口令,但事實就是這么個事實。
如果說啃老是一個“負詞”,那曾經(jīng)啃老的和現(xiàn)在啃老的都未因此臉紅,被啃的也心甘情愿,那這種啃老還是通常意義上的啃老嗎?我們是不是該基于中國繁衍方式,放在當下社會中,對啃老來一個重新認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