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惟勇
命運是個死結(jié)。“聽天由命”不如“秉承天命”,想想這個問題倒也溫馨也忐忑,遐想的日子里有詩意,有未來。我本是一個向往自由的散淡之人,對這一天還是有所期盼?!鞍肷淦且殉晌?,獨立書齋嘯晚風?!保ㄐ煳迹┻^一種不被這人或是那人賦予的所謂這樣或那樣有意義的日子,簡單,心安,應(yīng)該是一件愜意的事兒。
還處于奔五的年齡,想這個問題自然想起比我老的老頭,想起黃永玉先生《比我老的老頭》。這書有意思,有趣味,有性情。八十歲的老頭,寫朋友、寫友情、寫苦難中的快意。其中,有愛、有感恩、有樂趣,唯獨沒有的,是悲觀和仇恨。他更多地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了思念、感激和愛,而非議論、抱怨和恨上面,盡管那些負面的情緒看來如此理所當然。到我退休的時候也應(yīng)有這樣的心態(tài)。回憶張樂平一文的最后一段是:“一夢醒來,我竟然也七十多了!他媽的,誰把我的時光偷了?把我的熟人的時光偷了?讓我們辜負許多沒來得及做完的工作,辜負許多感情!”這樣的老頑童若擱在禪宗橫行的世紀,一定是個呵佛罵祖的大玩家。如此性情,喜歡歡喜。
想起比我老的老頭。無巧不成書,在我醞釀寫這文的時候,這個上午,學校開退休老師協(xié)會會議。張鶴熊老師敲開了我辦公室的門,這個老頭已年近八十,還是那么的硬朗,那么有氣度,還是那么熱情,“來,來,小黃,抽我的?!蓖崎T進來就先遞煙,把我搞得好是尷尬。我和張老師還是有緣的。他在兩所學校做過校長,而我恰也在這兩所學校虛度過日子。他是有故事的人,所以我們會有話題。雖然我無緣和他共事,但他這一代人的經(jīng)歷,正像黃永玉先生所寫,“唉!都錯過了,年輕人是時常錯過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像掛在樹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經(jīng)痛苦得提不起來?!彼谝粋€山區(qū)貧困縣的縣中一呆就是二十四年。聽得我張口結(jié)舌,我僅呆了四年,便逃離了。人在時代中,時代對于一個個體的命運,就是這樣。他是深情的,和那里的學生,他曾寫過這樣的文字:“寒假期間,昔日文中唯樓舍肅立。他們曾坐讀的教學樓默默凝視著他們,原辦公室側(cè)面的墻面黑板素面向人,形容憔悴。穿廊而過的山風亦消歇不再。景易情生,大家頓時沒了喧嘩,相依悵然,露著凝重的神情。”一個語文老師退休后的職業(yè)印痕是無法抹去的。所以,他興致來了,我們小聚將進酒,我一則自然是開心,張老師喝酒還是那么爽快,我就遐想自己的未來,到這把年紀還能大大方方來者不拒,是多么如意的好事;一則卻又是惴惴的,張老師退休了,有閑了,書倒沒少讀,而且還很前衛(wèi),一評點就很犀利,很坦誠,反而讓我們這晚輩汗顏。
想起比我老的老頭。他是我所在城市一所重點中學的校長,嚴格意義上說他不是退休,而是感覺與當下的教育理念不合拍,辭去職位不干了。離職前,他在自己的博客上連發(fā)五篇文章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自然讓我關(guān)注他離職后的去向,去處于山區(qū)的三等小縣的一座偏遠小學做義工了。有個性的人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就是灑脫。
想起比我老的老頭。我不是說要復制他們的生活,不會也不可能。生活里有很多點點滴滴的瑣碎,每個人的生活也就是這樣構(gòu)成的,小心地記得和重復地觀看,大概總是為了有一天能夠表達出來。然而,也并不見得是這樣,所以就只是不斷去體驗它,然后帶著無數(shù)的隱秘活下去,直到死的那一天。觀瞻,說到底還是想著自我的事。比如,我不會像張老師一樣加入退協(xié),還參加這會那會的,會開夠了,報告聽多了,沒什么可留戀的。這不是我的矯情。
周國平先生的這一觀點,我還是贊同的: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護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nèi)在生活。平凡生活體現(xiàn)了生命的自然品質(zhì),內(nèi)在生活體現(xiàn)了生命的精神品質(zhì),把這兩種生活過好,生命的整體品質(zhì)就是好的。換句話說,人的使命就是盡好老天賦予的兩個主要職責,好好做自然之子,好好做萬物之靈。
假如我退休了,這一命題在我這里也就清晰了: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圓滿不圓滿不是我考慮的事。我們都是過客,匆匆的過客,兩手空空的過客。
把命照看好。好好活著,健康地活著,不要給周圍的人添麻煩。有故事的活著,故事離不開生活,我不喜歡充實這個詞,我總覺得這有點被馴化的味道,生活應(yīng)該是閑適的。
按照你認為好的樣子去生活。這是我的愿景。
活著,自然要吃好。平生有點小愛好,愛抽根煙,愛喝點小酒。平素忙了,不講究酒菜。這回有時間了,要好好琢磨琢磨,學做幾個家常小菜??催^汪曾祺先生的《家常酒菜》,真是過目不忘,沒辦法,就這德性,東施效顰也無妨?!凹页>撇耍灰悬c新意,二要省錢,三要省事。偶有客來,酒喝思飲。主人卷袖下廚,一面切蔥姜,調(diào)作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顯得從容不迫,若無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腳亂,客人坐立不安,這酒還喝個什么勁!”這真是懂生活,有情調(diào)的人。蘇北在《舌尖上的汪曾祺》中寫道:“他的小女兒汪朝對我說過,別看老頭子談得頭頭是道,他自己會做的,也就是一些小菜,一些家常菜?!边@也符合他的性情。
要吃菜,自然要種菜。生活就有內(nèi)容了,有忙碌的活計了。這點我還是有意識地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了準備。買房子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考慮這問題了。房子買在城郊結(jié)合部,一個大大的陽臺,足有200多平方米,這個廣闊天地吸引了我,雖然諸多親朋好友規(guī)勸,但他們不懂我。我本就一農(nóng)民兒子,對城郊結(jié)合部沒反感,不要名聲。買喧鬧的市區(qū),那不是自己住法,而是買房子給別人看的?,F(xiàn)在我已在陽臺上開辟一小塊,先練練手,等退休了,那肯定是要擴張的,多好的事兒。
想必不少朋友和我一樣對《舌尖上的中國》有一組鏡頭有羨煞的感覺,那真叫一個美:北京,繁華的國際化都市。林立的高樓,圍繞著古老的紫禁城,也圍繞著不同氣質(zhì)的老街小巷——胡同。住在胡同的貴春有一個不平凡的理想:擁有一片自己的菜園。于是,貴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頂。種子在地下靜靜地沉睡著,春天的北京,看不到一點綠意,屋頂上的魚池還留有去年冬天的殘冰。夏天一到,貴春的屋頂完全換了容裝。當都市中的人們涌向菜場,將遠道而來的蔬菜帶回家,貴春卻可以像個自在的農(nóng)夫,就地取材,自給自足。都市里,成片的屋頂仿佛被遺棄的空間,了無生氣。而貴春的屋頂菜園卻是一片清涼世界。不足100平方米的綠色屋頂,用它的每一個葉片,凈化著都市的空氣。它們是貴春送給這個城市的禮物。
不好運動,不鍛煉,也沒有這天賦,對養(yǎng)生有自己的謬論。好靜,所以種菜對我而言是好活計,一個人的事,不受牽絆,自得其樂。更有三五好友,相約而來,享受勞動成果,還是開心的事。
我的隔壁鄰居是我的好榜樣,他是一個花農(nóng),已退休多年,還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得清閑自在。
人陪伴自己走完一輩子,你看,多么喧鬧而孤獨?;ハ鄰埻皇窍蜃约悍磸湍暋K?,在我的退休生活里修禪是應(yīng)有的內(nèi)容。
平生有兩位好朋友,都在四十歲上下,在人生歲月的大好時光里出了家。心態(tài)平和,心里坦蕩,是我和他們交往的感受。一個從事書法,一個是美術(shù)科班出身。一個在大寺院,一個在小寺廟。大寺院煙火鼎盛,小寺廟清幽寧靜。我自然更鐘情于后者,而且這小寺廟就在我所在城市的隔壁,驅(qū)車也就一小時的路程。小寺廟在山的半山腰,四五百級臺階,拾級而上,面朝水庫,是一個修行讀書的好地方。兄弟相約,留一個房間給我安頓,這么好的情意,我怎能辜負?退休的時光里,這是一個好去處。退休生活浪漫是必須的,我不會選擇去游歷大川山河,但會選擇小橋流水人家,那兒可以蝸居,有流水叮咚,有榕樹遮陰,有黃狗相伴,更有知己閑聊。兩個老人靜坐廟頭樹下,恬淡,安詳,溫暖靜默。
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nèi)在生活。教書的職業(yè),我一直認為是純粹的。只要你不是被裹挾著走,還是有自己堅硬的內(nèi)心生活的。我一直就不明白,從事語文教學的同行,非得要說自己當初是多么的不情愿。至今,我沒有對教語文有什么可后悔的,純粹的課堂,純粹的孩子。年輕時候,我的愿望其實是做一個行吟詩人。但是事情終于不是那樣發(fā)生,當然也不會那樣結(jié)束。我就是一大俗人,一個安于本分的教書匠。這樣的表達并不矛盾,說到底,就是把心安頓好。
但一個安于本分的教書匠,并不意味著他對生活就沒有激情和在內(nèi)心世界沒有漣漪。
那晚,一個很祥和的夜晚,她問我有沒有可能,有那么一天,她不愛我了,愛上了別人。我沒有遲疑地告訴她,未來的可能真是可能。事后想想我的回答,我還是充滿愛心的人——到了這個年齡你還能有愛的沖動,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2004年楊振寧和翁帆結(jié)婚的時候,同樣擁有老少配婚姻的李敖得知消息后,以三個字總結(jié):很正常。他說,這是任何一個82歲的男人都會有的愿望。同樣是物理學家的臺灣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認為,從世俗看來,楊振寧和翁帆年齡差距很大,但實際上,他們兩人在生活上可以互補。翁帆為楊振寧蒼老的靈魂帶來青春,楊振寧則給了翁帆熱情與智慧,這樣的結(jié)合很好,很讓人感動。
歲月易逝,唯愛不老。把心安頓好,不在于事件,而在于那一顆心。
高齡80多歲,托爾斯泰還要獨自離家出走,最后將自己的老命葬送在旅途中的一個火車小站了。不就是為了安頓那顆心嗎?
這些都是酷到骨子里的人,我說了,我就是一大俗人,所以,我會在這兒思量,把命照看好不容易,把心安頓好更是一首《行路難》。美感是要艷得冷漠,要不落窠臼?!叭撕CCO嘧R難,相扶到老更不易”的感動,暖暖的春陽質(zhì)樸而溫馨,很多故事在它的懷抱里展現(xiàn),很多人間溫情在它的懷抱里滋長。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人,無可救藥,想起魯迅先生的《墓碣文》,在我退休的日子里,會思考這些問題。
(作者單位:浙江溫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