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葉,盛友華,馮一中
(1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南院奉賢區(qū)中心醫(yī)院,上海201499;2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且發(fā)病年齡不斷趨于年輕化[1]。大量研究已證實,腫瘤組織內新血管的生成是腫瘤生長、轉移及預后的重要影響因素[2],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正性調控因子[3,4],在多種實體腫瘤中有高表達,且表達水平與腫瘤的惡性程度、預后密切相關[5]。腫瘤微血管密度(MVD)是特定腫瘤區(qū)域微血管計數(shù),現(xiàn)已被視為生物學侵襲性、轉移潛能的判定指標,其中以血管內皮細胞標記物CD34的抗原敏感性最高,但關于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與MVD關系的報道較少。本研究通過檢測乳腺癌組織中VEGF、bFGF、CD34的表達,探討其與MVD的關系,為乳腺癌的基因靶向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 上海市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南院奉賢區(qū)中心醫(yī)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手術切除且臨床資料齊全的乳腺癌組織標本75例(觀察組),均經(jīng)手術及組織病理學確診,術前均未行放、化療?;颊呔鶠榕裕挲g39~76(54.7±6.1)歲;AJCC分期:Ⅰ期26例,Ⅱ期20例,Ⅲ期24例,Ⅳ期5例;病理分型:浸潤性導管癌42例,導管內癌21例,浸潤性小葉癌12例。另取我院同期收治的20例女性乳腺腺瘤患者的乳腺組織作為對照組,兩組年齡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采用免疫組化SP法。標本經(jīng)10%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制成厚4 μm的切片;常規(guī)脫蠟、水化、0.01 mol/L枸櫞酸鹽緩沖液(pH 6.0)抗原熱修復??谷薭FGF單克隆抗體購自美國Santa Cruz生物技術公司,抗人 VEGF、CD34、bFGF單克隆抗體、SP免疫組化試劑盒均購自上海森雄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均采用試劑盒已知陽性組織作為陽性對照,以PBS代替一抗體作為陰性對照。bFGF、VEGF的判定標準:隨機選擇10個高倍鏡視野(×400)計數(shù)1 000個腫瘤細胞,腫瘤細胞胞質內呈棕黃色顆粒為陽性細胞。采用許良中等[6]的計分方法對陽性細胞百分數(shù)及染色程度進行計分,兩項積分乘積≥3為陽性。MVD計數(shù):CD34定位于血管內皮細胞核,呈棕黃色,胞質可見棕黃色顆粒,參照Weidner[7]的方法,計算 MVD 值。
1.2.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用配對資料的關聯(lián)分析,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shù)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VEGF、bFGF蛋白表達及MVD比較 觀察組VEGF、bFGF蛋白陽性表達率分別為72.0%、69.3%,MVD 為(33.81±10.95)條/HP;對照組分別為 20.0%、25.0%、(17.41±6.04)條/HP,P 均 <0.05。
2.2 觀察組VEGF、bFGF表達及MVD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 VEGF、bFGF表達及MVD均與TNM分期、淋巴結轉移有關(P均<0.05),且VEGF與腫瘤直徑有關(P <0.05)。
表1 VEGF、bFGF及MVD與乳腺癌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
2.4 觀察組VEGF、bFGF表達與MVD的關系 乳腺癌患者組織中VEGF、bFGF表達與MVD均呈正相關(r分別為 0.687、0.573,P 均 <0.05)。
乳腺癌的生長、轉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腫瘤組織內新生血管的生成是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研究認為,當腫瘤直徑>2 mm時,逐步進入血管化期,腫瘤病灶將局部迅速擴散,其遠處轉移能力也大大增強[8,9]。腫瘤細胞誘導血管生成的潛能,需經(jīng)生長因子的刺激才能轉變?yōu)榘l(fā)揮作用的表型,其中以VEGF、bFGF對腫瘤血管生成的調控占據(jù)主導地位[10]。
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組織中VEGF、bFGF陽性表達率及MVD計數(shù)顯著高于乳腺腺瘤組織。其機制可能是VEGF、bFGF促進腫瘤血管生成,導致腫瘤組織血管數(shù)量及血管通透性增加,促進血管內物質外滲,腫瘤細胞所需氧和營養(yǎng)物質更加充分[11]。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乳腺癌腫瘤組織中VEGF、bFGF陽性表達率及MVD計數(shù)隨腫瘤直徑的增大、TNM臨床分期增高、淋巴結轉移而增高,說明其對判斷乳腺癌的惡性程度、浸潤及轉移具有重要價值。
目前,關于惡性腫瘤VEGF、bFGF表達與MVD的相關性仍存在爭議。研究認為,VEGF表達越高的結腸癌MVD也越高,且伴轉移的結腸癌VEGF及其受體的表達水平高于未轉移者;但亦有學者指出,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的MVD計數(shù)與其組織學分型、分化程度無關。本組資料中,乳腺癌組織中VEGF、bFGF表達均與MVD計數(shù)呈正相關。VEGF、bFGF過度表達促進血管再生,進而產生大量結構與功能異常的腫瘤血管,最終導致MVD增加。這表明腫瘤血管新生是一個多因素共同參與的復雜過程,各個因素相互協(xié)同作用,為乳腺癌腫瘤細胞的侵襲性生長提供了條件。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癌組織中VEGF、bFGF呈過度表達,且與MVD計數(shù)呈正相關,共同參與了乳腺癌發(fā)生、發(fā)展及轉移的過程,有望成為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療的重要生物靶點。
[1]鄭瑩,吳春曉,吳凡.中國女性乳腺癌死亡現(xiàn)況和發(fā)展趨勢[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1,45(2):105-108.
[2]Yamashita M,Ogawa T,Zhang X,et al.Role of stromal myofibroblasts in invasive breast cancer:stromal expression of alpha-smooth muscle actin correlates with worse clinical outcome[J].Breast Callcer,2010,15(15):601-609.
[3]Zhang L,Hanny JA,Liu J,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overexpression by soft tissue sarcoma cells:implications for tumor growth,metastasis,and chemoresistance[J].Cancer Res,2006,66(17):8770-8778.
[4]Farid A,Rudlowski C,Biesterfeld S,et al.Long term follow-up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ngenic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Br J cancer,2002,86(5):761-767.
[5]李英,董良,李海金,等.非小細胞肺癌血清 VEGF、bFGF和TNF-α 的臨床意義[J].腫瘤學雜志,2013,19(1):50-54.
[6]許良中,楊文濤.免疫組化反應結果的判定[J].中國癌癥雜志,1996,6(4):229-231.
[7]Weidner N.Current Pathologic methods for measuring intratumoral microvessel density within breast carcinoma and other solid tumor[J].Breast Cancer Res Treat,1996,36(2):169-180.
[8]趙軍,劉敘儀,張青云,等.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外周VEGF和bFGF及MMP-9水平與預后的關系[J].中華腫瘤雜志,2005,27(11):676-679.
[9]周紅鳳,吳瑾,劉文濤,等.血清VEGF、bFGF與乳腺癌生物學行為的關系[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0,18(7):1296-1298.
[10]Hao M,Gao FH,Wang JY,et al.JAK2/STAT3 signaling pathway activation mediates tumor angiogenesis by up regulation of VEGF and bFGF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2011,73(3):366-374.
[11]王彥敏,張杰英,董福生.MVD、VEGF和bFGF與口腔頜面部肉瘤分化程度的表達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0,32(8):917-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