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鉑
京南有古樂
固安歷史悠久,東周至秦名為方城,西漢設置方城縣,隋開皇六年始稱固安縣。自元建大都始,固安幾為京畿,加之坐落京南,九省御道縱貫南北,故而民風高古、文化燦爛。
固安,北依燕山,西枕太行,東望渤海灣,南鄰白洋淀,是京、津、保腹地的金山角、落鳳坡。悠久的歷史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方土地深厚、濃郁的文化積淀,孕育滋養(yǎng)了魏劉放、晉張華等一大批文化名流以及水墨丹青、戲曲音樂、工藝美術等琳瑯滿目、多姿多彩的民族藝術精華。
蜚聲海內(nèi)外的屈家營音樂會就誕生在這里,而且已經(jīng)在這片土地上繁衍了600余年。600年前,戰(zhàn)國時期音樂始祖師曠的后人,將一套精美絕倫的中華古樂傳授給了屈家營的先賢們。高古典雅、卓爾不群的屈家營音樂,在技藝精湛的老樂手演繹下,聲名鵲起,威震京南。鄚州大廟是華北地區(qū)最負盛名的藥王廟,有“天下大廟數(shù)鄚州”的美譽。萬歷年間,明神宗朱詡鈞又敕令興辦鄚州廟會。每當廟會期間,僧道齊至、商賈云集、社火競技、好戲連臺,可謂紅火至極。屈家營音樂會應邀參加,每每出類拔萃、技壓群雄。
屈家營音樂會始建于明永樂至清嘉慶年間,可鑒證的是毀于“文革”期間的一頂“天纙”,該“天纙”是音樂會坐樂時所用的一種棚帳,邊條上繡有文字:本會自開會以來,已不詳其數(shù)載,嘉慶年間行將失傳,現(xiàn)有某某人等扶持資助,于咸豐年間再興本會。據(jù)此,屈家營音樂會在清代中葉就已存在了。迄今為止,音樂會共續(xù)譜五次。第三、四、五次續(xù)譜的時間分別是咸豐三年(1853年)、民國37年(1948年)和1980年,這三種譜本至今完好無損。
康熙60年,音樂會應邀進宮為康熙祝壽演出,龍顏大悅,賜黃羅傘、龍鳳旗,還有玉器、笙、笛等多件樂器。
悠悠歷史,茫茫歲月,屈家營音樂會曾歷經(jīng)坎坷。清咸豐三年,抗戰(zhàn)時期、文革期間,屈家營音樂會出現(xiàn)過三次危機,音樂會幾代樂手和屈家營村群眾舍身相救,才使樂譜和樂器幸免于難??箲?zhàn)勝利后,音樂會出現(xiàn)了第二次鼎盛時期,樂手滿棚,樂器雙套,樂譜完整;改革開放后,音樂會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期。1984年以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定期派專家進行指導、扶植,并在固安召開了“全國首屆鼓吹樂藝術研討會”;1987年音樂會赴北京音樂學院和參加亞太地區(qū)文化交流演出,在音樂界引起了很大震動,得到國內(nèi)外專家的一致肯定,美、英、澳、日等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來屈家營考察學習;2000年音樂會先后榮獲全國“群星獎”銀獎、河北省慶祝建國五十周年音樂大賽特等獎。
樂隊為固定編制,24名樂手為“滿棚”音樂,12名樂手為“半棚”音樂,記譜方式完全是古代的“工尺”譜,教學采取口傳心授方式,學者皆須背會所有曲牌方可接觸樂器。由于演奏場合不同,樂隊排列分坐樂與行樂兩種。會樂時,樂手們圍一長桌而坐,管樂在長桌兩側,云鑼和其他打擊樂在長桌兩端。單獨演奏打擊樂合奏時,樂手們圍成一個弧形,鼓居中,兩副鈸,鐃及鐺子、镲分坐在鼓的兩側。行樂時,樂隊呈二路縱隊,順序大體是:會旗、笛、笙、管、鈸、镲、鼓,行樂時不用鐺子。
屈家營音樂作為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音樂之一,現(xiàn)存《玉芙蓉》、《紂君堂》等13支套曲,《金字經(jīng)》、《討軍令》等7支大板曲,《五圣佛》、《賀三寶》等20多支小曲和一套打擊樂。音樂帶有濃郁宗教色彩,融僧、道、儒三家并用的莊重典雅的吹奏打擊樂,套曲《普庵咒》是南宋普庵師的咒語化為音樂語言的產(chǎn)物,音樂會吹奏的這支套曲比1592年見世的同名琴曲要早出約兩個世紀。
音樂會的正式演奏場合主要有五種:
1、新年“游廟”。該村過去曾有大小七座廟堂,這些廟主要由本村人消災祈福之用,平時沒有集體的祭祀活動,每年正月初一則由“音樂會”代表全村游走各廟奏樂娛神,祈福還愿,謂之“游廟”。
2、出會“拜廟”。舊時該村雖有廟堂卻無廟會,附近村鎮(zhèn)每年都有幾起盛大的廟會,每逢重要廟會活動,由四方有威望者組成“藍旗會”,負責調(diào)集和組織各村各鄉(xiāng)的各類民間藝術會班赴廟表演。
3、天旱求雨。屈家營過去無水灌溉,靠天吃飯,最怕干旱。遇小旱村民要在村內(nèi)“龍王廟”舉行祭祀儀式,獻祭品奏音樂,求神祈雨;遇大旱,則要求鄰村另一位尊神“二郎爺”,整個儀式都離不開莊嚴肅穆的音樂演奏。
4、紀念師曠和廣娛鬼靈。農(nóng)歷七月十五要舉行祭鬼活動,并舉行放河燈祭河神,藉以安慰先輩死者。音樂會定鬼節(jié)為師曠紀念日,自然也有祭鬼含義。
5、喪事從棚。中國民間視老人正常死亡為喜,稱作“白事”,舉辦隆重的喪禮儀式上要請和尚念經(jīng)、奏樂、做法事,屈家營周圍既無寺院又無道觀,所以村里人辦喪事都要求助于“音樂會”。
固安屈家營音樂,是體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古老傳統(tǒng)、雅俗共賞的吹奏、打擊樂。其以儒家思想為正宗,其婉約與粗獷兼?zhèn)涞囊魳凤L格,化儒釋道為一統(tǒng)的音樂內(nèi)涵,乃至歷代樂手出神入化的演奏境界,都與600年前別無二致。這被屈家營人奉為天授神傳的吹奏打擊樂,雖歷經(jīng)滄海桑田、天翻地覆,卻從未受到外界侵染,一直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初始狀態(tài)。
因此,屈家營傳統(tǒng)古樂是中華文化瑰寶,是音樂活化石,是與西安仿唐樂舞、湖北編鐘、北京智化寺音樂齊名的我國四大古樂之一。
農(nóng)民林中樹的堅守
屈家營村位于固安縣城的南部偏西,是華北平原一個歷史悠久、民風古樸、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村莊。如果沒有屈家營古音樂會,外人很少知悉。而讓屈家營村為人所知,讓屈家營古音樂會最終成為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就是上面說到的老漢———林中樹。
冀中笙管樂流傳于冀中平原,主要用管子領奏、笙等和奏,民間俗稱音樂會。冀中地區(qū)的農(nóng)民以村為單位,借樂結會,主要在舉辦祭祀、喪葬等民俗活動時演奏。在“文革”期間,冀中音樂會遭受滅頂之災,過去冀中地區(qū)幾乎村村都有的樂社,一時間不見了蹤影。
林中樹所在的屈家營音樂會據(jù)推斷在清乾隆年間就已經(jīng)存在了。每逢春節(jié)祈祥、神靈朝拜、中元放燈、民間喪事,音樂會作為一個民間善會都會義務服務鄉(xiāng)民?!拔母铩边^后,村里音樂會的老樂手們想恢復往昔的活動,但同時又對破“四舊”的往事心有余悸,不知道恢復音樂會的行為是否符合國家政策。為此,他們找到了時任村委會副主任林中樹,想請他找“上面”問問,國家現(xiàn)在還讓不讓搞這些東西?endprint
林中樹是一個普通農(nóng)民,但對鄉(xiāng)土文化十分熱愛。他1940年出生,沒上過學,只是在掃盲識字班里識得幾個字。雖然沒有入過音樂會,但他從小是在音樂會悠揚的樂聲中長大的,有著本能的文化自覺。他覺得這是祖輩傳下來的好東西,但國家還讓不讓搞這些東西,他心里也沒有底。生性執(zhí)著、遇事好追究竟的他,決心把這事打聽明白。他突發(fā)奇想,把音樂錄下音來,送到固安縣文化館,文化館的老師們看著如同天書般的老樂譜(工尺譜),給不出答案。文化館的負責人告訴他,這種音樂很少有人能夠鑒別,不如到北京,找更高級的地方,讓懂行的人給看一下。
于是林中樹到了北京,先是去找他在北京工作的哥哥,哥哥也是古音樂的愛好者,年輕時曾參加音樂會的活動。哥哥答應他兩個人一起到中央音樂學院去一趟,于是兄弟二人走進了中央音樂學院這所高等學府。音樂學院的工作人員把他們介紹到民樂系,聽了林中樹的介紹,民樂系的胡教授和其他幾位教授又認真品味后,他們十分驚喜,認為是少有的珍寶。就這樣,林中樹前后進京數(shù)次,最終促成了1986年3月中國音樂研究所九位專家到屈家營村采訪。
當年夏天,時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的趙沨也被林中樹請到屈家營采訪。趙沨聽了他們的演奏,給屈家營提了三點建議:第一是培養(yǎng)年輕的接班人,因為當時的樂手最年輕的已經(jīng)都60多歲了。第二是為了屈家營古音樂會的發(fā)展,應該有個固定場所。第三是為了讓人們了解屈家營音樂會,應該修一條從屈家營村到公路的平坦大路。從那時一直到2001年趙沨去世,十幾年的時間,他們成了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2006年清明節(jié)前,林中樹給趙沨的夫人吳錫麟打電話,告訴她趙沨院長提議屈家營修建的排演廳已經(jīng)建好了,音樂會的接班人也培養(yǎng)出來了,路也修好了。為了回報趙老對屈家營的關心和支持,他們想在清明節(jié)讓音樂會培養(yǎng)出來的年輕樂手到趙院長的墓前為他演奏。在趙沨院長的墓前,屈家營音樂會的樂手們個個像參加隆重的活動一樣,穿上整潔的演出服裝,林中樹鄭重地說,趙院長,我老林帶著屈家營音樂會的人看你來了。按照你的計劃,我們音樂會已經(jīng)培養(yǎng)出了新的接班人,這些接班人已經(jīng)占演奏樂手的80%;你建議我們修建的排演廳也建成了;你建議的路也修好了。到屈家營來采訪的,不僅有大陸的音樂家,還有來自臺灣、香港地區(qū),以及美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專家和學者。音樂會還去過北京,電視臺還給我們錄過音。林中樹講完后,音樂會的樂手們在墓前奏起了《七星燈》和《玉芙蓉》。
可以說是因為林中樹,這支幾乎要被歷史遺忘了的全部由農(nóng)民民間演出的古音樂會才得到了來自國內(nèi)外音樂人士的關注。1987年6月19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舉辦亞太地區(qū)音樂研究會期間,特邀演出的屈家營音樂會獲得了圓滿成功,被在場的專家譽為是“世界音樂之根”。20年來,隨著音樂界老前輩呂驥、李煥之等對屈家營音樂會的充分肯定和贊賞,屈家營的名聲越來越大。現(xiàn)在,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在村里都要舉辦“傳統(tǒng)音樂節(jié)”,偶爾,還到中國的專業(yè)音樂學府如中央音樂學院舉行專場音樂會;不時還上電視臺的節(jié)目展示古樂。
屈家營建起來的古音樂會的活動場所被林中樹起名叫“屈家營音樂會堂”,在音樂會堂的展室里,陳列著有關屈家營音樂會的各種照片、報紙雜志的報道,都是林中樹20多年悉心收集的,不僅裝裱整齊,還配有詳細的文字說明。雖然已經(jīng)年逾古稀,但是他仍能完整復述出來過村里的專家們對音樂會的點評,還能講出所有重要活動的詳細日期和細節(jié)。
太極傳統(tǒng)音樂獎是由中國音樂學院和太極傳統(tǒng)音樂基金會共同發(fā)起、主辦的一個學院獎,是為提升傳統(tǒng)音樂的保護意識和推進人類音樂文明的多元化發(fā)展而設立的一個世界性獎項。在2012年末于北京舉行的首屆“太極傳統(tǒng)音樂獎”的頒獎盛典上,與印度著名西塔爾琴大師拉維·香卡、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制作人白先勇同時獲得這一大獎的就是來自河北省固安縣屈家營村的普通農(nóng)民——林中樹。
此次林中樹獲獎了,同時還獲得了5萬美元的獎金,這在農(nóng)村著實是個不小的數(shù)目。林中樹接過獎金后對村民們說:“這筆錢雖然是獎給我個人的,但沒有音樂會我也得不了這個獎,這筆錢還是要用在音樂會里。”如何利用,林中樹已經(jīng)有了計劃,他和大家商量:“為音樂會辦個基金會,這樣陸續(xù)還會有熱心人再投錢進來,錢的基數(shù)會越來越大?;饡馁Y金主要用于培養(yǎng)接班人,因為只有解決好音樂會的傳承問題,才能讓音樂會長盛不衰?!?/p>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喬建中這樣評價林中樹:“一個極有文化責任感、極具文化自覺意識的當代傳統(tǒng)文化的守望者。屈家營20余年的傳奇,沒有任何一個細節(jié)與他無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