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這一技術把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教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能進一步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利用多媒體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一堂新課開始學生總是興趣極濃,教師要結合學生這一特點,組織新穎的課堂“開場”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把學生引入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欲。由于多媒體可以展示迷人的畫面,在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習興趣。針對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計算機上設計緊扣教材的教學軟件。
二、運用多媒體,移情入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由于多媒體技術能營造美好的視覺、聽覺意境,對于優(yōu)化教學氛圍可起到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效果。通過多媒體電腦及創(chuàng)新軟件把精美的圖畫、影像資料進行編輯,并在電腦上配上同步的語音,使學生融入一個聲、形、光、色等氛圍中,從而獲得強烈的美感。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先展示一幅“青山圍繞著綠水,綠水倒映著青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幾只小船蕩漾在碧波之上”的美景。同時播放與之匹配的課文朗讀,使語音和形象結合起來。學生邊聽,邊看,邊想,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這如畫的自然,體驗意境美,提升審美能力,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運用多媒體的形象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很多,如:查字典或出示實物,或打個手勢作個動作等等。但在語文教學中,有不少詞語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相距較遠,教學中教師盡管在語言上對這些進行解釋,但學生還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那么,對這些學生難以理解的詞語,我們就可以制作有關的幻燈片,借助多種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句意,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形近字的區(qū)別和漢字的筆畫順序是教學中的難點。如:“亭”與“?!弊x音相同字形相似,如何區(qū)分呢?可利用課件先出示一座六角亭打出生字“亭”,再讓一個人走到亭旁停止,打出生字“停”,使學生對兩個字的形義區(qū)分加深印象。如,在教學《詹天佑》這課內容,鐵路經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火車怎么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人”字形線路。我通過制作動畫課件,并將火車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陡坡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真正理解火車是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山的。過了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來推的火車頭拉,原來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演示,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了這兩句話的意思。
四、運用多媒體拓展教育空間,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大都具有較強的畫面感和形象感,在教學過程中如能巧妙地運用電教媒體將之形象化、具體化,就可以幫助學生接受并理解課文內容。多媒體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動態(tài)為靜態(tài),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在教學過程中,一些重點、難點的地方,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難以讓學生深刻理解,那么,此時最好的方法是借助多媒體來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文中用抽象的文字和數(shù)據(jù)來表現(xiàn)地球的渺小,學生只能得到表面上的感知。此時,教師利用動畫演示地球在太陽系中運行的情況,讓學生直觀感受地球由大變小的過程,從而深刻感悟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渺小。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教學難度,既可以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增強記憶效果,又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直觀的學習環(huán)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器官都參加活動,訓練大腦思維敏捷,把語文教學變得更生動、更形象。因此,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優(yōu)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qū)根河市電教儀器站)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