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摘 要:語文知識所具有的廣泛性和內隱性特點,只有通過多讀來領悟其中的要點和妙處,特別是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與道理、語言的韻美,也是通過多讀,才能心領神會,甚至潛移默化。近年來,鄭州市提出的構建“道德課堂”的理念,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讓師生在課堂生活中真正享受到幸福和快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以讀代講”,擺正“讀與講”的關系,還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以讀代講;以讀悟文;以讀悟情;以讀悟智
“兒童具有靈性思維。兒童期就是文學期,閱讀是一種對兒童天性的喚醒,好的教育要與兒童天性相結合?!痹娀Z文教學的探索者和倡導者周益民老師如是說。
道德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呈現尊重、關愛、民主、和諧學習生態(tài)的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每一次啟迪生命的道德之旅,都要回答好三個問題:
(1)你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即確定什么樣的學習目標,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
(2)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即采用什么樣的學習策略,怎樣優(yōu)化學習過程?
(3)你如何確信已經把學生帶到了那里?即怎樣進行學習效果的評價?
鑒于此,我想用王崧舟老師提出的“語文三味”中的“語文味”來談談我對“以讀代講”體會。
王崧舟老師認為,好的語文課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書卷味。其中,所謂的“語文味”,不是指文本寫的是什么,而是怎么寫的?!罢Z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一、“動情誦讀、靜心默讀”——讀味,以讀悟文
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之內,老師采用各種方式指導學生練習讀課文,書聲瑯瑯貫穿整節(jié)課堂,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在這一次次練讀中明顯提高。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聲情并茂、高亢激越、一浪高過一浪的朗讀聲之外,也需要讓學生沉靜兼容、低吟低唱,精選“讀味悟文”的“生發(fā)點”靜心默讀,通過一遍遍地靜靜閱讀,讓學生有明確的感受指向,引導學生把心沉到課文的字里行間,去吟誦、去咀嚼、去品味,直至和文本產生共鳴。至此,整節(jié)課便在師生們入情入境的朗讀聲中度過了。沒有翻來覆去地零敲碎打,也沒有一遍又一遍地講解,一切盡在讀中找到了歸宿。
二、“圈點批注、摘抄書作”——寫味,以讀悟情
現行各個版本的教材中,許多文章中不乏精美出色的描寫,也有著眾多的傳神之筆。有時看似簡單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普通平實的句子,卻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對于這些學生不易發(fā)覺,也不易理解的句段,就需要教師的點撥、引導,給予濃墨重彩的強化,并通過引導學生多讀、細讀,體會它的妙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僅僅是反復閱讀已經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了。古人云:“不動筆墨不看書”,在閱讀時做讀書筆記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閱讀的目的是致力于讓學生理解、消化,閱讀中好的詞語、好的描寫方法等對自己作文有用的材料都要通過讀書筆記的形式摘錄下來,使之變成自己的閱讀儲備,文章作者的寫作方法、立意方法等也可以靈活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所以,在課堂自主探究式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寫筆記的習慣,對在書上進行圈點批注的同學及時給予鼓勵和指導,讓學生走進課文的字里行間,用筆記錄下自己的點滴感受,以便更深地領悟文中之情感,通過這個過程,讓文本變得豐厚起來。
三、“品詞品句、咬文嚼字”——品味,以讀悟智
讓學生在好書好文的相伴下感悟和成長,不僅僅是語文教育和提高孩子文化素養(yǎng)的需要,還因為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的圖書本身蘊藏著寶貴的人生智慧。王崧舟老師“語文味”的最大特色在于“品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明白語言表達形式與文章深意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在品讀詞句的同時增強語感,最終達到“知曉大意、品味語句、體驗情感、以讀悟智”的效果。
朱永新說:“如果把精神成長與軀體成長做個比較的話,軀體的成長更多是受遺傳和基因的影響,個體的精神成長卻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遺傳,而與后天閱讀息息相關。個體的精神發(fā)育歷程是整個人類精神發(fā)育歷程的縮影。每個個體在精神成長過程中,都要重復祖先經歷的過程。這一重復,是通過閱讀來實現的?!?/p>
書是讀懂的,不是講懂的。高爾基說過,讀書這個我們應該習以為常的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吧俳潭鄬W,以讀代講”,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在“以學生為主體,呈現尊重、關愛、民主、和諧學習生態(tài)”的道德課堂建設和推進中,讀出意境,讀出情感,讀出智慧。
參考文獻:
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07.
(作者單位 河南省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