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克
刑事錯案預防的國際經驗
文/張克
刑事錯案極大地損害了司法公正和司法信任,其預防和治理一直是困擾各國的法治難題。數十年來,各國在進行司法體制改革過程中爭相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或者避免刑事錯案的發(fā)生。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DNA技術的發(fā)展及廣泛應用于刑事偵查,DNA鑒定已成為現今科學偵查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之一,也是預防刑事錯案的有力武器。除了技術發(fā)展外,各國在鑒定制度、立法模式和證據認定等方面也探索了一系列預防錯案的可行措施,下文主要對英國和美國的經驗進行梳理,以求在批判吸收的過程中完善中國刑事錯案預防治理體系。
英國是世界上較早建立健全司法體系的國家,其防治司法不公、錯案叢生的歷史經驗也最為悠久。英國對待錯案的核心策略主要是從錯案防控入手,通過完備法律、建構制度以及變更程序等多個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錯案發(fā)生的幾率,實現其“接近正義”的司法理念和錯案防治目標。
在英國司法歷史中,錯案的發(fā)生帶來諸如嚴重侵害無辜者的合法權益、踐踏法律尊嚴、使民眾產生對司法及政府公信力的質疑等消極影響,但往往重大案件能夠有效推動司法改革,為加強錯案預防的制度建設提供契機和動力。
例如,英國刑事上訴法院的建立就是源于一場錯案。1896年錯判的阿道夫案在1904年因真兇出現而真相大白,引起了英國社會的軒然大波,后來英國議會于1907年通過了《刑事上訴法》,正式建立了上訴制度。該法創(chuàng)設了刑事上訴法院,從而取代了歷史上的“刑事案件保留法院”。該法規(guī)定刑事上訴法院有權審理“基于事實或者基于事實和法律的混合對定罪提起的上訴,以及針對上訴人辯稱其刑罰雖然合法但過于嚴厲而對刑罰提起的上訴”,這便改變了英國以往“一裁終局”的刑事審判制度。
死刑在英國的廢除也與錯案的頻發(fā)密切相關。1949年的蒂莫西·伊文思案、1952年的德雷克·賓利案以及1955年被錯誤處決的露斯·埃利斯案,這三起無辜者被錯殺的死刑案件引起英國社會廣泛關注,導致社會上成立了“全國廢除死刑運動”組織。在持續(xù)的努力推動下,1969年英國上議院以343票對185票通過了1965年的《殺人罪法》,從而徹底廢除了死刑。
在公眾對錯案的抗議聲中,英國司法界展開了對錯案成因的系統(tǒng)反思。1977年菲利普皇家委員會成立,對當時轟動一時的麥克斯韋爾·康菲特錯案進行調查,該委員會于1981年提交了調查報告,該報告最終認為,“現行法律中關于警察權力的規(guī)定過于分散和隨意是造成警察濫用偵查權以致釀成錯案的根本原因,因此,對警察偵查行為的限權和規(guī)制是大勢所趨,迫在眉睫?!彪S后出臺的《1984年警察與刑事證據法》,對警察的偵查活動進行了全面的規(guī)范和限制。
隨著錯案預防機制越來越健全,也有更多的錯案逐漸被曝光,引起了學界和司法實踐部門對現行訴訟制度中案件糾錯機制進行整體性反思。1991年成立的倫斯曼委員會推動了《1995年刑事上訴法》的出臺,隨后參照倫斯曼委員會報告的建議,1997年成立了“刑事案件審查委員會。這一委員會獨立于行政體系和司法體系,不隸屬于任何一個部門;能夠采取廣泛的手段和措施來展開調查,如委員會可以尋找和調查新的目擊證人、委托新的專家制作鑒定報告等;另外,該委員會除了根據申請?zhí)崞鹪賹復?,還有權直接提交案件再審,享有主動的糾錯司法權力。
在《美國的無罪裁判》一書中,“無罪裁決”即是指“一種官方的行為,旨在宣布被告人并未實施其先前被定罪的犯罪行為”。這個界定同時也是美國公認的刑事錯案的內涵。目前,美國的刑事訴訟法和其刑事訴訟規(guī)則在立法理念上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成為眾多國家借鑒和引進的模式。美國具有完善的保障當事人權利、控制國家權力濫用的法律體系,但刑事錯案的發(fā)生也是不可避免的司法難題。
據美國學者的研究表明,美國自1973年至1995年間,一審法院作出的死刑裁判就有68%在后來的司法程序中被推翻。當然,推翻并非表明即是這里所說的刑事錯案,但至少說明在美國同樣存在刑事錯案,且概率不低。美國自1989年利用DNA識別技術發(fā)現了第一起刑事錯案后,錯案開始成為一個公眾極為關注的司法現象,也由此促使政府、司法和社會團體從刑事偵查到刑事審判的各個角度對刑事錯案問題加以特別關注。針對司法實踐中頻頻出現的錯案,美國全社會首先展開調查研究,從政府到公眾都參與進預防錯案的制度演進過程中,這是極具美國特色的社會現象。
美國聯邦和各州政府相繼成立了官方機構對錯案特別是死刑錯案進行研究,如死刑研究委員會。它們的任務就是研究在這些典型案例中刑事司法體制的作用和提出相關的改革建議。2000年,伊利諾伊州州長喬治·H·賴安任命14 名成員成立死刑案件調查委員會,目的是查明造成錯誤判決的原因和各階段應對死刑錯判承擔的責任,并將調查結果提交給眾議院死刑專案組和最高法院特別委員會審查,進而為伊利諾伊州死刑應用和管理提出建議。該小組主要由聯邦大法官主持,包括檢察官、辯護律師、警察、參議員等等,該委員會的運行和調查結果均保持自身的獨立性。2002年4月發(fā)表的《伊利諾伊州死刑調查委員報告書》中對刑事司法制度提出了85項具體改革建議。
死刑委員會提出,首先,在警察審訊過程中,應確保貧困的被告人在收容審查時能獲得法律援助,并采取全程錄音錄像、采取諸如“雙盲”辨認規(guī)則等方法改良警察組織辨認的程序。其次,建立完善的DNA數據庫,提高法醫(yī)學檢測技術水平。第三,減少死刑的資格種類。第四,為初審法官提供審判死刑案件的訓練機會,使初審法官熟練掌握案例法的相關信息。第五,增加經費培訓律師。第六,在審前程序中,加強證據審查,法庭應采納“無罪證據”,并要求檢察官披露其獲得的對被告人有利的證據。第七,應有專家證人對目擊證人的指認證據進行分析,如果目擊證人帶有偏見,則陪審團應排除目擊證人的指認證據。第八,補充實施審查死刑案件的新程序。以上建議不僅為美國刑事錯案的預防和控制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美國司法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制度參考。
學術界與公民也在行動,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相繼組建錯案研究團體,他們提出用DNA鑒定來檢驗司法審判的錯誤,從證據出發(fā)調查刑事司法制度中的積弊,以此防治刑事錯案。
DNA檢測立法被認為是從技術上防止錯案發(fā)生的主要手段。在美國超過97%的錯案集中于謀殺和強奸兩類惡性案件,在偵查此類案件的過程中,通常需要搜集血液、毛發(fā)、精液、皮膚等生物檢材進行DNA鑒定。由于早期DNA技術發(fā)展并不成熟,在案件中沒有使用DNA 檢測技術或者結果錯誤往往而導致錯案發(fā)生。美國司法研究所DNA委員會于1996年出版了一份有關28位囚犯通過DNA測試無罪釋放的報道——《陪審員定罪,高科技釋放:定罪后通過DNA證據證明清白的案例研究》。根據此研究,司法研究所隨即發(fā)布《定罪后DNA檢測:操作要求的建議》。隨后,以此為藍本美國各州相繼制定了定罪后DNA測試的相關規(guī)則,從實體法和程序法兩方面進行規(guī)定。內容涵蓋了DNA檢測申請資格限制、案件類型限制、申請時間限制以及申請者在駁回申請后如何救濟等諸方面的要求。同時,還規(guī)定了受理申請應達到的標準。
規(guī)范犯罪現場調查程序是從源頭上堵住錯案形成的解決方案。美國不少死刑錯案,都是由于警察最初的犯罪現場調查不規(guī)范,或是因為警察的非法偵查行為導致的。偵查人員沒有按照程序對關鍵物證進行提取或在提取過程中污染了相關物證,進而導致無辜者被判刑。因此,為了提高犯罪現場調查的質量,美國司法研究所于2000年組織技術工作小組研究并撰寫了《犯罪現場調查:法律執(zhí)行指南》,各司法轄區(qū)根據當地的機構和具體環(huán)境情況進行采用。指南對抵達犯罪現場的初步措施、犯罪現場初步記錄與評估、犯罪現場處理、完成并記錄犯罪現場調查和犯罪現場調查所需設備五個方面進行了規(guī)定。其中第三部分對證據的收集、保存、編號、包裝、運輸與提交制定了14條程序規(guī)則,從檢驗材料的保護著手,確保定罪證據的準確無誤,降低物證差錯導致錯案發(fā)生的概率。
進入新世紀后,美國在預防錯案制度上再進一步,制定了《2004年無辜者保護法》。自1989年截至2004年,美國DNA檢測推翻了146件刑事犯罪判決。為了預防對錯誤定罪者實施刑罰,樹立公眾對刑事司法體制的信心,同時防止真正的暴力重刑犯在逃而對公眾安全造成威脅,聯邦政府意識到應該給予已定罪罪犯進行DNA檢測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權利。《2004年無辜者保護法》賦予聯邦囚犯在申請DNA檢測程序、法律代理和政府賠償三方面的權利,同時聯邦政府為各州提供“激勵資金援助”鼓勵各州建立定罪后DNA檢測項目。該法案的頒布進一步完善了定罪后DNA檢測的相關立法,同時也是對美國司法體制進行的一次大檢查,為美國司法體制改革尤其是死刑改革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和制度資源。
通過以上對英國和美國刑事錯案預防糾錯機制的梳理不難發(fā)現,應對刑事錯案時應當首先建立起正常的救濟程序,在司法制度框架內為預防和解決錯案提供路徑;其次,要保證一旦錯案不幸發(fā)生,救濟程序能夠暢通,無辜者的權利得到有效保障。毫無疑問,以社會影響力巨大的案件推動司法體制改革的英國模式和以官方專門機構與民間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美國模式都對我國的錯案預防治理體系建設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
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