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定
【摘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世上唯有良好的品德才是最難以獲得和保持的。德才兼?zhèn)?,堪為人師,師德是為師者不可或缺的“靈魂”。師者,傳道授業(yè)而解惑,因而,這是每個語文老師都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課堂德育;課外德育;人文德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負載著自己祖國和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傳承著自己祖國綿延不息的文化。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不僅文字兼美,而且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品格、提升道德修養(yǎng)的載體,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尤為重要。
一、在文本教學中滲透德育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訓練中進行。要著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熏陶漸染,潛移默化,循環(huán)往復,逐步加深”。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一再強調: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其用處。語文教師應利用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條件,抓住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
因此,我在講《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一課時,引導學生扣題分析:舉辦奧運會是13億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的中國,經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yè),綜合國力日漸增強,舉辦2008年奧運會是我國在新世紀的一次重要機遇,將極大地激發(fā)全國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促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從而使學生體會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又例如教學《背影》,《背影》中描寫年邁肥胖的父親,邁著艱難的步履,不辭辛勞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情景,父親簡簡單單的幾句話,“不要緊的,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把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擔心、不舍等情感,都含蓄地在言行中表達出來,在平淡的話語中隱藏著不平靜的心情;從而讓學生領會父愛的深沉。這是一篇難得的親情教育的美文。
二、從課外閱讀中滲透德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不僅是教課的老師,也是培養(yǎng)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教員?!苯虝诵枰星?、時間、精力乃至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這就要求教育者不論何時何地何種途徑都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我比較注重課外閱讀對學生的德育滲透,初中教材推薦的優(yōu)秀課外閱讀作品就有不少,落實德育滲透也就水到渠成。
我在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其中一個章節(jié)《嚴峻的考驗》,讓學生思考:保爾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經受考驗的?經受了怎樣的嚴峻考驗?反映了保爾怎樣的優(yōu)秀品質?學生討論回答后,老師進行總結:任何艱難困苦也難不住保爾,他毅然決然地拖著嚴重傷殘的帶病之身,參加了恢復和建設國家的工作。在零下40多度的嚴寒的冬天,他和一批共青團員們克服了缺吃、少穿、嚴寒、疾病以及殘匪侵襲等種種難以預料的困難和威脅,永遠保持著旺盛的戰(zhàn)斗熱情——正如鋼鐵,越煉越堅強。這種人就像保爾及一大批有志的青年,越煉越英勇、越堅強,他們不愧為偉大的鋼鐵戰(zhàn)士!
通過閱讀,學生了解了保爾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優(yōu)秀品質:自我獻身精神、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頑強堅忍的意志,并從中學習。
三、利用寫作滲透德育
郁達夫曾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耙涣I场薄鞍氚昊ā贝_實小得不能再小,但這“小”卻能“見世界”“說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卻使人潸然;茅盾的《白楊禮贊》由物及人,這些足以提示學生面對大千世界不能采取浮光掠影的態(tài)度,要學會“小題大做”,從身邊瑣事中去體味市井百態(tài),去關注社會,去感悟人生。如:有公園的健身設施被人拿去當廢鐵賣,聯想到提高公德關注,倡導良好社會風尚;從垃圾到處泛濫進而聯想到法制的健全與社會機制的完善等。
在寫作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引用“名言、諺語、成語”等,這些都是前人的智慧結晶,也可作在課堂上讓學生品評、理解、感悟,并讓學生以生活實例加以印證,以便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雨果說過;生活、苦難、孤獨、遺棄、貧困,這些都是戰(zhàn)場,都有他們的英雄,這可讓學生聯想到身邊一些自強不息的人,從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難與歡樂組成,要做生活的主宰者。那么,寫作中,師生情、父子愛、同窗誼、朋友道、市井畫等均可入文,并使學生在此中使德育教育得到升華。
四、在言傳身教中滲透德育
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曼曾說:“離開感情層面,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苯逃?,首先應該是溫暖的,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yè)。因而,語文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首先,必須熟悉和了解學生,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使他們感到教師的心和他們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賴。對每個學生應該有正確、全面的看法,在評定學生品德上不能有認識定勢,更不能把道德與語文學習成績等同視之,而要看到后進生的閃光點和優(yōu)生的不足。其次,要排除一切干擾因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在情感上師生互相接近,消除學生的猜疑心理。在教育上,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師要運用情感去感染學生,以滿腔的熱情去教育學生。第三,要民主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思想、探討問題,用自己真摯的感情感染學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響學生,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激發(fā)他們積極向上的動力,讓課堂成為德育的沃土,使德育像涓涓細流滲入到學生心田。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