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景娥
對于小學一年級數學計算教學,哪些計算用哪些方法是最好的,在計算教學中存在哪些“關節(jié)眼”,教學中該用些什么樣的對策,我基本上能說得到位。然而在新課程的實踐中,一次次的解讀教材,一次次的教學反思,使我對新課程中“算法多樣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一、“算法多樣化”符合學生個體思維的差異之特點
在以往的計算教學中,基本上是把我認為比較合理的、便于學生掌握的方法教給學生,并努力引導學生們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從學生們的掌握情況看,效果是比較理想的,盡管也有學生“節(jié)奏”慢些,但通過一定的練習,也有掌握。一年的新課程實踐,對我有了很大的沖擊。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學生的個體是有差異的,對不同的學生用同一種方法顯然不合理了。而對于不同的學生我也不能肯定哪種算法是最好的。記得在一年級下冊教學100以內進位加法時,學生對“24+9”有這么幾種不同的算法:
生1:24+9,我把9看成10,先算24+10=34,再用34-1=33把多加的1減去。
生2:24+9,我把9分成6和3,因為24+6=30,30+3=33,所以24+9=33。
生3:24+9,我是這樣算的,先算29+1=30,再算30+3=33。
生4:應該先算個位,4+9得13,個位留下3,把1進到十位,十位上2+1就是3了,24+9就是33了。
生5:我會用寫豎式的方法計算。(板演過程)
師: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過了一會兒)
生6:可以先算4+19=13,再算13+20=33。
在教學中,我沒有事先讓學生動手擺小棒,主要想了解一下學生對進位加法有怎樣的思維。然而書本上存在的,而且以往我也認為非常常規(guī)的第6種算法卻是較慢產生的。第1、2、3種的算法事實上是停留在10以內的加法,而4、5種方法估計是家長讓孩子提前接觸的。接下來,我讓學生自己用小棒來擺一擺、算一算,驗證大家剛才的計算是否正確,我發(fā)現很多學生用“9+1”合成一捆或用“4+6”捆一捆。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當我把選擇計算方法的機會還給了學生,把更大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后,我發(fā)現孩子們的思維天地更廣闊了,我也猛然發(fā)現口算兩位數加一位數時先個位湊10更簡便。
但在后來的幾堂課中,我發(fā)現學生們的計算方法似乎在調整和變化。后來,在新課程研討活動中,一位教研員的一番話使我豁然開朗,他認為:學生的個體水平是有差異的,在計算時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方法,因此教師不能把自己認為最優(yōu)的方法強加給學生,而個體的水平通過練習是會提高的,因而計算方法的選擇是在不斷調整的。所以,“算法多樣化”符合學生個體思維的差異之特點。
二、“算法多樣化”給學生提供了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的機會
計算教學,以往我總認為學生能正確、熟練進行計算,達到教學要求就行了。但在反復學習新課標中,我發(fā)現以往的計算教學只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枯燥的計算更談不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了。
實踐中,我認為不管學生動腦想出的計算方法是簡便還是復雜,甚至自己想到的方法自己壓根就沒打算要用,但是,教師引導學生“算法多樣化”這個過程是好的。至少讓學生好好動了番腦筋,至少學生在思考還有沒有不同的算法,“與眾不同”這本身是一種個性,算法多樣更是使學生勤于創(chuàng)新的載體。我在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中,學生在“算法多樣化”中體現的創(chuàng)新思維遠遠高于計算本身的價值了:
生1:14-5=9,我原來就知道的。
生2:14-5,我是這樣算的:4減5缺了1,所以從10里去掉1等于9。
生3:其實他可以把5分成4和1,4-4=0,10-1=9。14-5就等于9了。
生4:4減5不行,我用10-5=5,再和4相加得9。
生5:把14分成5和9,5-5=0,還剩9。(數的分成的遷移和類推)
我原以為學生有了“20以內進位加法”這個基礎,會很快想到5+9=14,所以14-5=9,沒想到沒有一個學生去想或想不到。我想,也許學生有一種天生新奇與創(chuàng)新,他們認為這是新的內容,自己就要想新的方法去解決。課后,我進行了反思:孩子們確實很難想到“做減法,想加法”這種似乎“陳舊”的計算方法,但是,通過練習和對加減法之間的關系的進一步感悟,會逐步自動運用“想加做減”的。但就學生們的算法創(chuàng)新方面,我認為這堂課是成功的?!八惴ǘ鄻踊苯o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的機會。
三、“算法多樣化”使更多的學生對學習充滿自信
在矛盾與懷疑中,我實踐著“算法多樣化”,但一年下來,已經有所體現:班中優(yōu)等的學生思維更大膽,反應更敏捷,創(chuàng)新能力更強;中等生由于在“算法多樣化”中也能時不時地“展示才華”而受到大家的關注,因而自信、樂于學習;而后進生,由于在計算中提供了更多算法,相對來說接近或適合自己水平的方法也往往使他們有欣喜感。
在我任教的一年級班中,有位學生“數感”實在一般,屬于班中數學后進生。10以內的計算是通過數手指算的,而在100以內的口算中卻表現得讓我吃驚:16道口算“過關”不限時間,全部正確。而在“過關紙”上,隱隱約約留下了許多筆算的痕跡。于是,我和這位學生進行了交流,并當場請她算給我看,我驚奇地發(fā)現她用筆算的方法能正確計算100以內的口算題,于是我讓她用同樣的方法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在她的思維中居然也奏效。事實上在一年級數學新教材中還沒出現筆算的形式,只是在“算法多樣化”時學生曾提到,沒想到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學生身上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況。我對“算法多樣化”有了感慨,同時也產生了感情。它使更多的學生對學習充滿自信。
“算法多樣化”是隨著新課程的誕生而提出的一個新理念。我對“算法多樣化”的認識從“挑剔”到接受,從“肯定”到欣喜,卻在經歷中變化著?;仡櫯c反思,“算法多樣化”一詞沒變,而我變了,對“算法多樣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劑良藥。
(甘肅省通渭縣馬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