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
朱自清寫過一篇《論吃飯》,開篇便提到兩句古語,一是《管子·牧民》篇中的“衣食足則知榮辱”,一是漢代酈食其說的“民以食為天”,認為從人生哲學上來說,吃飯第一。朱先生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一方面因為戰(zhàn)后的中國物資匱乏,許多人吃不飽飯;另一方面,想必也是他愛吃的本性流露。從對食物的熱愛上來講,民國一代,少有人比得上朱自清。
讀朱自清的文章,總覺溫吞,不比郁達夫的至情,徐志摩的奔放??善切懗缘奈淖郑棺屓擞X得感情豐沛。他有一篇散文《女人》,寫的是女子,可他要用食物來作比喻。說到女子的腰,他寫“我所歡喜的腰呀,簡直和蘇州的牛皮糖一樣,使我滿舌頭的甜,滿牙齒的軟呀”。說到女子的小腿,他寫“從膝關節(jié)以下,漸漸的隆起,像新蒸的面包一樣”。文章里他說道:“老實說,我是個歡喜女人的人。”讀過文章,倒覺得“食色”二字,他更歡喜“食”才對。朱自清的日記中還有這樣的記載,說在校長經(jīng)子淵處吃苔菜餅,才吃了兩三枚,經(jīng)子淵“便拿了一只鐵罐,將那些餅都收進去了,并嚴密的蓋了”,他回去在日記里寫“此公脾氣,固自不同”,顯然為此耿耿于懷。
朱自清生于江蘇東海,童年隨父親遷居揚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又曾在寧波教書,他的飲食喜好是偏重南方口味的,尤其鐘愛揚州菜。有一篇《說揚州》,他在里面寫:“揚州菜若是讓鹽商家的廚子做起來,雖不到山東菜的清淡,卻也滋潤,利落,決不膩嘴膩舌。不但味道鮮美,顏色也清麗悅目?!蔽恼吕镏馓岬綆讟犹厣它c,筆墨之多,描寫之細,讓人讀罷禁不住要有齒頰生香之感。譬如寫燙干絲,他說“清得好,不妨礙你吃別的”;寫小籠點心,他說“白生生的,熱騰騰的,到口輕松地化去,留下一絲兒余味”。
1931年,朱自清留學英國,其后又漫游歐洲五國,回國后出版了《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兩本書,其中亦有不少涉及飲食的文字。他瞧不上英國人的吃喝,認為英國飯吃來吃去,主菜無非是煎炸牛肉排羊排骨,配上兩樣素菜。他在一個英國人家里住了四個月,只有一餐吃了頓煎小牛肝兒,算是新花樣。對于英國的“國餐”薯條,他更是恨之入骨,說它“半黃半黑,不冷不熱,干干兒的什么味也沒有,只可以當飽罷了”,不比法國的煎山藥蛋,都是切成小骨牌塊兒,“黃爭爭的,油汪汪的,香噴噴的”。他在倫敦的由斯敦路吃意大利餐,有一道菜是炸“搦氣蠔”,據(jù)他形容,“鮮嫩清香,蝤蛑、瑤柱,都不能及”,而唯一能與之匹敵的,他認為是寧波的蠣黃。
朱自清嗜吃,喜用“鮮雋”一詞形容盤中物,可他的飲食習慣卻并不“鮮雋”,反而庶幾無度。隨手翻閱他的日記,最常見“貪食”一詞,其他如“恣意取啖”、“吃得太多”、“不覺逾量”等饕餮式的句子更是不時閃現(xiàn)。因其不加節(jié)制地多食,患了嚴重胃病。禍不單行的是,又遇上物價飛漲。1936年以前,中國大學教授的待遇極好,月薪可高達三四百銀元——而彼時請一個保姆,一月只需三塊銀元??煽箲?zhàn)之后,朱自清輾轉(zhuǎn)流離,簞食瓢飲,生活極為清苦,他曾自述:“本來諸事順遂的,然而,因為饑餓影響了效率。過去從來沒有感到餓過,并??湟恢囸I為何物。但是現(xiàn)在一到十二點腿也軟了,手也顫了,眼睛發(fā)花……”
胃病與饑餓交織,讓朱自清憔悴羸弱,骨瘦如柴。但即便如此,1948年6月,為了抗議美國扶持日本,他仍冒著每月?lián)p失600萬法幣、讓全家挨餓的風險,毅然在拒絕美援面粉的聲明上簽字。當年8月10日,彌留之際的朱自清對妻子陳竹隱斷斷續(xù)續(xù)地說:“我……已拒絕美援,不要……去買配售的……美國面粉。”這成為他最后的遺言。
病重時的朱自清滿是瘦削勞倦之態(tài),體重僅余九十多斤,一舉一動都遲緩吃力,可誰又能否認這個病軀里,有最堅硬的中國脊梁呢?一個如此嗜吃的人,以生命為代價,留存了那個特殊時代屬于知識分子的尊嚴和骨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