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峰
茶臼,是點茶法必備的工具。今人飲茶多用泡茶法,茶臼已不多見。要介紹茶臼,還得從團茶說起。
最初,經過初步加工壓成的餅茶有很濃的青草味。人們經反復實踐,發(fā)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后碎制,餅茶穿孔,貫穿烘干,去其青氣。但這樣制出的茶仍存苦澀味,于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時完整的蒸青茶餅制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術發(fā)展很快。新品不斷涌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
龍鳳團茶的制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干。
正因為團茶是如此制作的,所以要飲茶,首先要搗碎餅茶,再用茶碾、茶磨進一步碾細成茶粉待用。茶臼是點茶重要工具,原料多為木質。古代點茶喜歡在自然環(huán)境,竹林下是文人雅士的常選之處。劉克莊《隔竹敲茶臼》中云:“午杵誰敲臼,山童髻兩髽。偶因聲隔竹,不覺意思茶。”吳泳在《游大玲瓏小玲瓏》中云:“山童隔竹敲茶臼?!狈皆馈洞雾嵞脖O(jiān)薄》中云:“隔竹已敲茶臼雪,不知何日又清齋?!?/p>
審安老人在《茶具圖贊》中將茶臼擬人化,稱為木待制,名利濟,字忘機,號隔竹居人。姓“木”,表示是木制品,“待制”為官職名,為輪流值日,以備顧問之意。他還贊曰:上應列宿,萬民以濟,稟性剛直,摧折強梗,使隨方逐圓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則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資之樞密,亦莫能成厥功。
實際上,茶臼和與之配套使用的茶杵早已有之,只不過最早是用于農業(yè)的工具,即加工糧食,脫粟之用的木杵和石臼,上溯起來,歷史相當悠久。元代王楨《農書》中對木杵和石臼有“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的記載。而將之用于飲茶,算是古人的一大創(chuàng)造吧。
責任編輯/劉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