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峰
(廊坊日報社,河北 廊坊 065000)
精彩成就經(jīng)典
——解析讓人過目不忘的新聞作品
□趙志峰
(廊坊日報社,河北 廊坊 065000)
“報無精品無品位,人無精品無地位”,是報界廣為流傳的一句至理名言。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寫稿不能靠數(shù)量,靠反復亮相,混個臉熟。要寫,就得寫出精品。
要成就一篇傳世之作,除了明確寫作目的,掌握一手素材,改進表達方式外,還必須做到上有高度、下有深度;文有筋骨、章有血肉;內(nèi)有真情、外有溫度,也就是要有讓人過目不忘的東西。分析一些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新聞報道,大體都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新聞主題是作品本身的聚光點,好的新聞首先是主題好,尤其是新穎、鮮明、有力的重大題材。
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作品新華社通訊《走向希望的春天——來自地震災(zāi)區(qū)的報告》,全景再現(xiàn)了四川地震災(zāi)區(qū)的春天,真切樸素地道出了災(zāi)區(qū)群眾人人心中皆有的“春暖花開”。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作品,《人民日報》評論《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寫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上)》是專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而作的重點文章,被讀者評價為“大筆寫信仰,巨椽頌成就;毫端常含感情,紙上留存思索”,這些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重大題材。
查閱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海拔4161米:總理跟我們合影》;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火車首次跨越“世界屋脊”》、《舍棄5000萬元年收益留下惠及子孫好家園/兗州:2億噸大煤田不挖了》;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銅鼓縣砍掉2億元香菇產(chǎn)業(yè)/保住30萬方天然闊葉林》、《中國“小土豆”打贏國際大官司》、《工人王洪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國企業(yè)走向非洲系列報道》、《張春賢“逛”夜市》;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神舟九號航天員成功訪問天宮一號》、《致敬!7.21暴雨考驗下的中國良心》等等,都是難得的好題材。
好的新聞雖然是在紙面上,但應(yīng)當讓人產(chǎn)生視覺聯(lián)想,取得事件回放之效。
《河北日報》郝斌生獲中國獎新聞評論一等獎作品《迎著老百姓的方向走》,開篇便描述了這樣一個聲情并茂的情節(jié),“彭市長,你別往正門走,有一群上訪的人正堵在那里?!薄澳俏覐哪膬鹤?”“后門?!薄昂箝T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員被武安市市長彭學增問得啞口無言。他來到上訪群眾中,提高嗓門喊道:“我是彭學增,大家要反映什么問題,請說吧!如果時間短,我就地答復;如果時間長,請大家先回去,留下幾個代表到我辦公室來。”上訪群眾聽了市長這番話語,憋在心里的氣消了一半,圍得水泄不通的大門頃刻暢通無阻,爾后大家心平氣和地醞釀代表人選。
作者通過這個情節(jié),贊揚了敢于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與呼聲,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干部,進而對有些干部怕群眾、躲群眾、“支應(yīng)”群眾的現(xiàn)象進行了批評,情節(jié)生動感人,道理講得實在。
正像春晚小品的一句流行語,一首詩或歌詞中的經(jīng)典語句,一句名人名言,往往能廣為流傳、家喻戶曉。新聞作品也是一樣,不管是標題還是正文,精彩的語句也會使作品成為不朽名篇。
全國人大十一屆三次會議閉幕,《河北日報》以二、三通版形式刊出時任總理溫家寶答中外記者問,以總理的一句精彩的話為標題——《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度嗣袢請蟆沸侣勗u論闡述與時俱進時,用了標題《追趕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止》。一篇作品在表述解放思想的作用時闡述道,“解放思想就像沙漠里的甘泉,解放到哪里,哪里就是綠洲”。青藏鐵路貫通,《新京報》評論的標題是——《列車駛向高原人心抵達拉薩》。2013年夏季酷熱,《泰山晚報》做了個標題,叫《一個非洲人在泰安熱哭了》,十分精彩,可說是力透紙背。
這些都是精彩語言描述的魅力,它的魅力在于文字通神,引起了讀者的豐富聯(lián)想和強烈共鳴。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碧K聯(lián)一位著名記者曾經(jīng)說過:“帶著感情的淚水去寫帶淚的新聞人物,才能催人淚下”。
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我要做一個誠信的人》,將新疆老人吳蘭玉用9年時間拾荒還債的故事告訴讀者。文章寫道:
丈夫走了,兒子走了,今后的日子怎么過?數(shù)萬元借款怎么還?坐在冰冷、昏暗的屋子里,沒有經(jīng)濟來源的吳蘭玉絕望至極。她找出兒子吃剩下的一堆藥,一股腦兒吞下去,然后躺在床上靜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
但是昏睡了一天一夜后,吳蘭玉竟蘇醒過來了。知道自己沒有死,她失聲痛哭:“老天爺都不讓我死,因為我還欠著債呀!”
9年來,她沒有買過食用油,沒有買過肉,一日三餐都是饅頭、泡米飯、面疙瘩湯。想吃菜了,她就去農(nóng)貿(mào)市場幫人看菜攤兒、打掃衛(wèi)生,換回來一些土豆、蘿卜、青菜葉,用鹽水煮一煮吃。9年來,她沒有添置一件衣物,她的衣服大都穿了幾十年,破損了也不舍得扔掉,綴上補丁再繼續(xù)穿。她把賣廢品、賣鋼渣、打零工所得的每一分錢都積攢起來,攢夠了一筆欠款后,就立即給人家送去。
這篇報道有形、有聲、有細節(jié)、有感情,敘述之中體現(xiàn)出太多的感人之處。
現(xiàn)在的一些電視節(jié)目,比如中央臺《百家講壇》、《法律講堂》、《百戰(zhàn)經(jīng)典》、《國寶檔案》、貴州衛(wèi)視《論劍》等等,傳播的都是些觀眾想知而未知的東西,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
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作品《讀劉白羽遺囑及其捐贈單》,寫的是著名作家劉白羽去世之后,按照他的遺囑,家里的一切由組織派人登記、造冊,全部捐給國家的事。文中寫道:在劉白羽老人的捐贈物中,最令人欽羨和注目的還是他畢生收藏的各類名人字畫。撇開那些中青年書畫家的作品不說,光是在中國稱得上“大師”、“泰斗”級的名家,在白羽老人的捐獻清單上,就不計其數(shù),擇其要者,這里不妨略陳一二:傅抱石(現(xiàn)代山水畫大師)12平尺國畫《湘夫人》一幅;黃賓虹(現(xiàn)代山水畫大師、書法家)大幅山水畫一幅;關(guān)山月(嶺南畫派杰出畫家)大幅《墨梅》及書法作品數(shù)幅;吳作人(著名畫家)油畫《藍天碧?!?、國畫《金魚》等作品多幅;黃永玉(著名畫家、作家,被稱為一代“鬼才”)巨幅《梅花》一幅;陳樹人(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大幅《水仙》一幅;古元(版畫、水彩畫大師)大幅水彩畫一幅……此外,還有吳大徵(清代書法家)、吳昌碩(近代書畫家)以及郭沫若、高劍父、賴少其、黎雄才等大家的書法作品等等。
我們從報道之中不僅領(lǐng)略了劉白羽老人的高風亮節(jié),更從中學到不少文化方面的知識,了解了一系列文化名人及其作品,也就是看到了一些超出自己知識范圍的東西。把這些名人、名畫上網(wǎng)一搜,知識面一下子拓展了好多,這就是精彩知識傳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