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豐武
(江城日報社,吉林 吉林 132002)
工作報道“軟化”方法探析
□安豐武
(江城日報社,吉林 吉林 132002)
在各地市的黨報報道中,工作報道是無法回避的內容。但是,由于工作報道的材料基礎來源多半是各單位的通訊員,這些人多半又是寫公文出身的,原始材料寫得非常生硬,缺乏新聞寫法的“軟”,因而缺乏對讀者的親和力。因此,如何把公文材料通過改造變“軟”,增加新聞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讀性,考驗著記者的新聞功力。本文從一些具體的新聞事例出發(fā),探討工作報道軟化的三種方法,從而探求一種可復制的操作路徑。
新聞的“硬”,多半原因是表達方式生硬死板所致,導致受眾不忍卒讀。沒人愛讀的新聞不是好新聞。要打破這種僵化局面,就要像依托計算機主程序開發(fā)出的小應用功能一樣,嵌入一個表達有趣的“外掛”,來激活整個新聞,使之變得有意思,從而吸引讀者閱讀下去,實現(xiàn)工作報道有效傳播的目的。
以現(xiàn)實新聞案例來解說,更容易理解這種操作方式。筆者作為吉林省《江城日報》記者曾收到一篇報道基礎材料,內容是寫一家單位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狠剎升學宴、謝師宴之風的,原標題為《××單位采取五項措施治理宴請》。此類新聞標題隨處可見,生硬可見一斑。其中的五項措施也是常見的廉政教育、完善制度、調查摸底、強化監(jiān)督、追究方式,沒有具體的查處案例,內容乏善可陳。既然工作還要報,能不能換個有意思的表達方式?于是,筆者引入一種借鑒武俠小說“組合拳”的表述作為“外掛”,活化整個新聞。標題改為《××單位:一套廉政組合拳擊散升學謝師宴》,從導語開始引入“組合拳”的說法,介紹其“防打并重”的拳術特點,主體中把“五項措施”變成五招拳術套路,每招根據(jù)實際起一個“白鶴晾翅”式的花名:第一招“廉政教育”叫“警示拳”,如同開場亮相,告訴你我要打了,別犯在我手里;第二招“完善制度”叫“防護拳”,正如拳手布陣,防止對方偷襲;第三招“調查摸底”弄清哪些干部孩子升學叫“探路拳”,先探一下對方虛實,確保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第四招“強化監(jiān)督”設立舉報電話叫“眾助拳”,發(fā)動群眾前來“助拳”;第五招一經發(fā)現(xiàn)嚴肅處理的“追究方式”叫“掏心拳”,直擊其要害,達到懲治效果。經過這樣軟化處理,這篇新聞立即“精神”起來了,吸引人們像讀武俠小說一樣來讀工作新聞。
以上可見,嵌入式“外掛”改造新聞有如下特點:一是“外掛”本身是靈活的,如果不安裝到新聞中,也可以相對獨立的。二是“外掛”的嵌入方式必須像程序安裝一樣,是與新聞全方位融合在一起的,實現(xiàn)無縫對接,而不是兩張皮。三是“外掛”必須活化新聞,讓新聞變得生動。按此方法,可衍生出無數(shù)操作。比如把普法教育叫“構筑法律防火墻”、把航天報道“外掛”上美國大片《地心引力》情節(jié)等等。
各單位的工作報道脫胎于工作總結等公文,因此形成一個誤區(qū):認為寫得越全面越好,多半一個新聞說七八方面的事兒,而其中可能只有一方面的做法有創(chuàng)新,形成新聞點。這個可憐的新聞點,被平均擺布到稿件中,不但不突出,而且被淹沒了。這就是新聞界常說的“把肉埋飯里吃了”。而新聞的特點就是要放大那個新的一點,其他方面不提或一帶而過。因此,筆者在閱讀各單位新聞基礎材料時,要慧眼識珠,從中找到那個被埋在沙子里的黃金,開拓出新聞深度,把工作報道“點石成金”。
以一篇林業(yè)稿件為例。有篇寫一家林場關于“退耕還林”做法的報道,原始材料里寫了六種做法,其中五種做法在林業(yè)系統(tǒng)都是常規(guī)的,沒任何新意,只有一點做法讓記者眼前一亮——建立還林“綠色通道”。筆者長期跑林業(yè)口,了解到一個林業(yè)部門的“老大難”問題:事實上,“退耕還林”一直伴隨著林農矛盾——林業(yè)部門希望退耕還林,保護環(huán)境;農民希望擴大耕種,改善生活。這對天然的林農矛盾如何化解?長期沒有答案。而這個林場,找到農林利益的契合點,出臺優(yōu)惠政策,對百姓自愿還林的,免費提供苗木,優(yōu)先由原土地所有者承包管護50年,讓還林者獲得適當收益補償,同時實現(xiàn)林業(yè)部門退耕還林的目標。這種變堵為疏的做法,有一定示范和推廣價值,應該說在基層實踐中初步探索出一條新路,屬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之舉,是對社會利益沖突解決機制的有效嘗試,對和諧社會建設有一定啟示意義。因此,筆者就只寫此一點放大,深入挖掘采訪,寫成一篇《建立還林綠色通道,化解矛盾創(chuàng)新管理》的消息,林場也因此受到上級部門的肯定。
由此可見,“點石成金”法要有沙里淘金的眼光,還要有一定的法學、社會學知識背景,只有對現(xiàn)實問題有思考并對理論和政策熟悉掌握,才會提升新聞點的價值。類似的方法可以重復操作,比如防火稿件中抓住農事用火變堵為疏這一點來寫,提升到人性化管理的高度;家長會的新聞只寫老師評語的變化一點,反映素質教育改革大背景等等。
作為工作報道,很多單位是站在自己工作的視角上寫一個新聞,因為視角的狹窄或方向的不同,限制了新聞的深度和傳播的廣度。而有些工作新聞,如果轉換一下視角,放在受益者的角度或更廣闊的社會視角看,具有更高的新聞價值。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記者扭轉視角,換個角度看同一件事,從而提高新聞的價值。這種乾坤大挪移的做法,往往會起到非同一般的效果。
以一篇稅務工作的稿件為例。當?shù)貒惥痔峁┑馁Y料,是寫上年稅收大幅度增長的,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塊,就是汽車購置稅。如果單獨從稅務角度報道,這篇文章就淺了。筆者反過來從購車消費者的角度去觀察這條新聞。通過深入采訪,從國稅機關了解到:吉林市只有這一個車輛購置稅專門窗口,其中的數(shù)字變化,代表了吉林市車輛增長數(shù)字。而仔細統(tǒng)計其中的車主成分,個人購買的新車數(shù)量占了95%以上。這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吉林市私家車數(shù)量出現(xiàn)大幅增長。筆者從這個角度重新寫了一篇新聞《我市私家車數(shù)量一年劇增上萬臺》,不僅和原稿一樣反映了稅務的工作業(yè)績,還反映出百姓生活質量提高這一重大命題。
綜上所述,“扭轉乾坤”法需要不拘一格的觀察視角,發(fā)散的思維,不能只從一個角度看待事物。比如,一篇寫林業(yè)局給巡山員增加GPS裝備的新聞稿,換成巡山員的角度看,他們山高皇帝遠,工作與否很難被監(jiān)控,而有了GPS定位,領導就對他們是否上崗、走了什么線路一目了然,寫成《裝上GPS,巡山員不敢偷懶了》顯然更吸引人。類似的視角轉換方法,完全可以推廣到更多工作新聞寫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