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牧 王燕
(馬鞍山日報社,安徽 馬鞍山 243001)
為有源頭魅力來
——《馬鞍山日報》開展“走轉改”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王昌牧 王燕
(馬鞍山日報社,安徽 馬鞍山 243001)
“走轉改”是新的歷史時期賦予黨報的實踐命題。2011年以來,安徽《馬鞍山日報》堅持以“走轉改”活動的持續(xù)深入開展,推進新聞工作者著眼基層、扎根基層、服務基層,推動新聞宣傳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提升報紙質量、報道質量和輿論引導水平,彰顯了新聞報道的鮮活魅力,更好地服務全市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大局。
2011年8月起,一場名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活動在全國新聞戰(zhàn)線全面推開并引起巨大反響。一段時間以來,“走轉改”這三個字成為各種媒體上的“關鍵詞”,也成為廣大讀者的熱議話題。
然而,走基層,走到哪里算基層?基層里什么是我們要采寫的新聞?其實,基層并不完全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是群眾的所在處,就在我們身邊。而群眾生產生活的點滴,小到柴米油鹽,大到住房醫(yī)療,都應是我們關注、探尋和報道的領域。
作為新聞記者,我們應找到他們、走近他們,叩響他們生活的城門,踏入其中,用我們的真誠去傾聽他們的聲音,用我們的視角去挖掘他們的故事,用我們的筆尖去記錄他們的感觸,將他們看上去平淡的生活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通過我們的眼睛,去觀照他們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用我們的文字,留下一份真實、樸素、冷靜的言說。以記者特有的方式,為他們的努力鼓勁、為他們的成功歡喜、為他們的愁苦分憂。
2011年9月2日,《馬鞍山日報》5版周末欄目首次打出“記者走基層,一線采訪”欄目刊頭,發(fā)表《金色莊園里,幸福校園起——開學前夕本報記者訪校園新貌》一文,標志著已籌備就緒的“走轉改”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
《好山好水入城來》、《文明村里飛出歡樂的歌》、《小小“菜園子”菜農的大舞臺》、《“小巷總理”的喜與樂》……在“走轉改”活動正式啟動后,一大批來自基層的鮮活事、動人情,陸續(xù)呈現(xiàn)在《馬鞍山日報》的要聞版面上。
活動內容一直在深化。2011年10月,作為報社“走轉改”活動之一的基層蹲點活動全面啟動,60余名老、中、青年記者、編輯,分為10批陸續(xù)前往含山縣、和縣、當涂縣、馬鋼等多個涉及民生的基層聯(lián)系點,開展為期一周的蹲點采訪調研,與當?shù)厝罕姟巴?、同住、同勞動”,傾聽群眾聲音,挖掘群眾故事,記錄群眾感觸。
關于走基層,《馬鞍山日報》各采編部門每月一次例會,將“走轉改”活動納入常規(guī)業(yè)務研討,深入分析并及時糾正記者目前存在的采訪作風不深入問題,把此次活動當作自己回歸新聞本源,改進宣傳方式,提高新聞宣傳水平的一次良好機遇來抓。編輯部要求采編人員圍繞馬鞍山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將“走轉改”活動融入日常新聞報道,并在《馬鞍山日報》一版顯著位置推出“黨報記者在基層”、“走進企業(yè)看發(fā)展”等專欄。如2012年8月,編輯部將開展“走轉改”活動與馬鞍山市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這一中心工作相結合,采寫了一系列走基層的稿件,深受市民好評。
為了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馬鞍山日報》編輯部出臺了“關于推動“走轉改”活動制度化常態(tài)化的意見”,要求編委、部室主任、編輯記者都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有突出特色的基層單位或偏遠貧困的縣、鄉(xiāng)(鎮(zhèn))、村建立起聯(lián)系點。并對采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提高認識上求深化,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肩負起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使命;要在轉變作風上求深化,讓新聞工作者奔走在路上、扎根在基層、活躍在現(xiàn)場,把新聞寫在大地上、寫在群眾心坎上;要在改進文風上求深化,學好用好群眾語言,善于從群眾語言中獲取智慧、受到啟發(fā),著力形成清新樸實、生動鮮活的文風;要在鍛煉隊伍上求深化,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要在完善機制上求深化,建立健全學習培訓、基層聯(lián)系點、蹲點調研等制度,加大激勵考核,著力在版面、考核上予以重點保證。
活動成效一直在鞏固。“走轉改”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報紙的報道質量。“接地氣”才能“有靈氣”,俯下身才能心貼心。因此,報社要求全體員工將這項活動作為長期任務,組織精干力量,拿出重要版面,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精心組織、持之以恒、務求實效?;顒娱_展以來,記者紛紛走村入戶,嘮嗑中學說家常話,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恶R鞍山日報》先后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發(fā)了《走進含山縣大慶社區(qū)讀幸福》、《生態(tài)家園盡顯水鄉(xiāng)魅力》、《喜看今日當涂城區(qū)之“蝶變”好山好水入城來風景優(yōu)美似天堂》等一批帶著泥土芬芳、與群眾聲息相通的新聞作品,得到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9月21日,馬鞍山市委書記鄭為文同志對馬鞍山日報社“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活動取得的積極進展和實際成效,并認為:“馬鞍山日報社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做得很好,好在切入點好,好在對象選得好,有一股清新之風,有一股親民之風?!?/p>
可以說,“走轉改”活動的開展,不僅使黨報新聞工作者重溫了新聞理念,深入地踐行了“三貼近”原則,而且為進一步提升黨報的輿論引導力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契機。好事真正辦好,百姓才會豎起大拇指——《馬鋼姑山礦萬余名職工、家屬看病難調查》,就是該報記者在“走轉改”活動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記者劉芳在“走轉改”過程中發(fā)現(xiàn),馬鋼姑山礦醫(yī)院在醫(yī)改中轉型為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后,不僅沒有達到改革的目的,反而給近萬名礦山職工、家屬帶來了看病難的大問題。于是,記者深入調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寫出的稿件客觀反映了姑山礦看病難的重大民生問題,文章沒有渲染與夸張,文風樸實親近,切實體現(xiàn)了新聞戰(zhàn)線開展“走轉改”的初衷,受到群眾的歡迎,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
活動影響一直在持續(xù)?!霸诼飞闲睦锊艜袝r代,在基層心里才會有群眾,在現(xiàn)場心里才會有感動”,為此,《馬鞍山日報》并沒有將“走轉改”當作一項階段性任務,而是將其作為一個固定欄目推出。無論是時政新聞版、民生新聞版、經(jīng)濟新聞版、綜合新聞版、焦點新聞版還是周末版,都能時??吹健白呋鶎印⑥D作風、改文風”的欄目刊頭。2011年下半年,馬鞍山日報社成立了“走轉改”活動領導小組,所有的黨組成員都是活動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及時收集、傳達上級有關部門的指示和精神;制定“走轉改”工作計劃,擬訂“走轉改”工作方案,協(xié)調組織各項活動;及時了解報社“走轉改”活動的進展情況。
隨著“走轉改”活動的不斷開展,廣大采編人員普遍認為:“基層,才是新聞沃土;報道,必須全心投入,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讀者。只有我們真正把心帶到了基層,才能把這份感動傳遞給讀者,讓讀者也有同樣的心境?!毙侣劜稍L部記者劉芳、王甚愷年逾五十,他們在桃沖礦、姑山礦蹲點時,堅持下到離地面148米的采礦區(qū)采訪,與井下礦工們深情對話,分別采寫了《讓黨員成為引領礦工前行的燈塔》、《心里想的就是生產安全礦工安全》等稿件,其中劉芳采寫的《讓黨員成為引領礦工前行的燈塔》稿件獲得2011年度安徽省新聞獎一等獎。在報社“走轉改”經(jīng)驗交流會上,這些參加蹲點的記者發(fā)表蹲點感言說,因為深入,所以生動;因為生動,所以感動。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他們的發(fā)言飽含著對新聞工作的熱愛,滿含新聞工作者心系基層、扎根群眾的真情實感,體現(xiàn)出一種永遠“在路上”、總是“在現(xiàn)場”的職業(yè)理想和精神追求,閃爍著他們對新聞工作本質和自身定位思考的思想火花。
新聞是年輕人的事業(yè)。近幾年,馬鞍山日報社連續(xù)招聘了幾批應屆大學生。對于這些年輕人而言,不缺的是對黨的新聞事業(yè)的忠誠、激情與新聞采、寫、編、評的基本能力;缺少的是,對黨的新聞工作者的內涵的全面、準確把握,以及對黨的新聞事業(yè)應該植根的深厚土壤的深刻認識和透徹理解。
可以說,對于一位黨報新聞工作者尤其是年輕記者來說,“走轉改”活動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2012年新年伊始,“江雪蓮”這個名字因為被冠以“心靈與名字一樣美麗”而令許多人好奇,得知其五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病中的表妹胡瓊一家的故事后,在春節(jié)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年輕記者王燕就受命來到了長江對岸——和縣歷陽鎮(zhèn)鎮(zhèn)淮社區(qū)。
在持續(xù)一天時間的采訪中,最初的一個形容詞和一句話逐漸被更多的話語、動作、眼神細膩地闡釋,這個人物和這個事件一起,更加生動、清晰?;爻痰穆飞?,年輕記者王燕在與同行的攝影記者和編輯進行充分的交流后,決定在客觀陳述這一事件的事實的基礎之上,著重突出他們的樂觀和對未來的期望,希望讀者能從中感受到這份不易的堅持。
2012年2月2日,當《因為存有希望,所以是幸福的模樣——尋訪和縣歷陽“心靈與名字一樣美麗”的江雪蓮》一文見報后,在馬鞍山市及至省內都引起了較大反響。許多讀者致電編輯部表示“讀后十分感動,江雪蓮用平凡的舉動闡述了不平凡的偉大,敬佩他們的善良和堅持”。最終,在新聞媒體的幫助下,江雪蓮及表妹胡瓊一家都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關愛。這其中,馬鞍山市立醫(yī)療集團還為其提供了免費檢測治療。
從群眾中走來,以群眾為依靠,最終服務群眾?!白咿D改”活動,以其獨特而深刻的方式,讓年輕記者在實踐中逐步找尋到了新聞工作者“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真諦。
楊浩,一位2011年夏才到報社工作的新記者,離開象牙塔的幾個月時間中,面臨著許許多多的不適應,雖然學了一套又一套的理論知識,但在實際工作中卻總有一種“束縛”感。轉變在當年晚秋,因為“走轉改”活動,他需要到和縣石楊鎮(zhèn)——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蹲點一周。
“步跑”——和縣石楊鎮(zhèn)方言,“走路”的意思,這是楊浩七天中最頻繁演繹的狀態(tài)。最長的一回,他走了3個小時。步跑,有時是因為沒有車,有時是因為等不及車,有時是因為想在路上再遇見些什么。他走到了高關行政村,記錄下如方湖畔的這座新城的崛起;走到了綽廟社區(qū),在擁擠熱鬧的地攤前,在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中,記錄下了這個邊貿小鎮(zhèn)的經(jīng)濟活力。離開石楊鎮(zhèn)大包村的時候,村里的老隊長送楊浩到了村口,當楊浩已經(jīng)走出數(shù)十米開外時,回頭望去,只見老隊長還站在他們分別的地方。楊浩向他揮手喊道:“您回吧”。幾次重復,老隊長才轉身朝村里走去。那一刻,楊浩的心里涌入一股暖流,他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種復雜的感覺,不知道為什么,突然想起自己在離家時父母駐足門前凝望的身影。同樣是結束采訪離開的時候,在高關小區(qū),村民們都關切地問他晚上在哪里落腳,并反復叮囑:“若是沒有住宿的地方,一定要回到這里來!”
以上是楊浩在蹲點日記中記錄下的文字,這短短的七天讓他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感悟,讓他對新聞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新聞,是要用心去寫的”,他說。
不僅如此,“走轉改”活動也進一步激發(fā)了年輕記者的工作熱情。翻天覆地的變化究竟是什么變化?日新月異的速度究竟是什么速度?極大幅度的改善究竟改善成了什么樣?許多時候,對于缺乏社會實踐經(jīng)驗的年輕記者來說,并不能準確地判斷每一個用詞是否準確。而“走轉改”活動,因其寬廣的范圍,給了我們一個拓展視野的好機會。實地踏訪、詳細詢問,年輕記者們通過詳實的采訪,用文字記錄下了江北新城的崛起、礦山工人的安全保障,通過這些,年輕記者一步一步地丈量出“基層天地”,一點一滴地累積起“基層印象”,一天一天地記錄下“基層變化”。毫不夸張地說,基層真實生動的生產場面、樸實直白的親切話語,不斷地激勵著年輕記者們一路前行,并賦予了年輕記者們前行的正能量。
“走轉改”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年輕記者的業(yè)務水平?;鶎訐碛幸黄瑥V闊的天地,是年輕記者最好的實踐地點。那里有大批鮮活的事跡、熱情的人群等待年輕記者去探訪、去記錄。而行走基層也是一次生動的實踐課,教會了年輕記者如何更加貼近群眾,如何改變文風,如何讓新聞更深地植根基層的土壤,讓其茁壯成長。于是,抽象的形容逐漸演變?yōu)檎鎸嵉拿枋?,生硬的?shù)字逐漸被一幅幅畫面和一句句語言生動表述,古板的概括也因為插入了群眾的語言而更顯靈動。在一次次的新聞實踐的洗禮中,年輕記者們也一步步地提升了自身的采寫水平,不斷豐富和提升了自身的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水平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