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霞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一位教育名家曾如是說。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斯林基則這樣告訴我們:“讓孩子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他們共同告訴我們,教育要“點燃”熱情,“閱讀”很重要!但事實是,學生并不愛閱讀,甚至到了令人憂慮的地步!前不久一篇紅遍網(wǎng)絡的文章《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深深刺痛了我們的神經(jīng),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點燃甚至引爆閱讀圣火呢?
一、誘因+規(guī)劃=燃起動機
要點燃一個人做事的動機,讓他明確目的很重要的。為點燃學生閱讀的動機,我認為需要一個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的過程,讓課內(nèi)的朗讀、背誦實效成為引導學生閱讀的誘因,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規(guī)劃,這樣勢必能燃起他們實現(xiàn)目的的強烈動機。
1.明確目的,形成誘因
與其苦口婆心跟學生講閱讀“可醫(yī)愚”的大道理,不如因勢利導說說跟他們切身相關的小利益。因此,每接手一個班級,我總是首先向?qū)W生明確閱讀對他們的特殊重要性。用最樸實的道理告訴他們,就算丟開人文素養(yǎng)、精神陶冶之類的崇高追求不說,只看高考那實實在在的六分默寫題,就應該狠下苦功認真閱讀。作為高考指揮棒下的舞者,學生當然明白這六分對他們的重要意義。
2.規(guī)劃細致,形成習慣
在現(xiàn)實中,我們做事之所以會半途而廢,往往不是因為難度太大,而是覺得成功離我們較遠。因此,給學生制定出一個分段實現(xiàn)目的的詳細規(guī)劃就顯得極為重要。為此,我總是以每天兩百字左右的背誦量將背誦篇目進行詳細劃分,同時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做法是這樣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輪流為每天的背誦篇目出一套默寫題,輪到的小組每人出一道默寫題于語文課前集結(jié)成套題,采用投影的形式展出,讓學生進行現(xiàn)場默寫或背誦。從教學反饋來看,這一方法確實極為容易誘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這種任務的完成沒有占用我們的教學時間,卻能收獲學生的朗讀熱情,何樂而不為呢?
二、贊美+展示=助推熱情
每一個學生心中都有讀好書的動機,但要真正維持讀書的熱情,卻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到的。那么作為教師,我們該怎樣做才能保持學生閱讀的熱情呢?
1.贊美,讓語言成就被認同感
好學生是贊美出來的,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要學會“贊美”。沒有贊美,再優(yōu)秀的學生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沒有那種被肯定、被欣賞的成就感。為給學生帶來最充盈的成就感,我總是充分利用學生潛在的挑戰(zhàn)心理。比如,《離騷》這篇課文內(nèi)容枯燥難懂,但卻是高考默寫篇目,如何燃起學生的閱讀熱情呢?我是這樣做的:學生一接觸課文,我就非常憂慮地告訴他們,這篇課文是高考背誦篇目,但我教書多年卻少有學生能完整背誦的,希望大家能反復閱讀,爭取有學生能成功背誦!這樣一說很容易就挑起學生的挑戰(zhàn)心理,然后在閱讀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分段背誦。毋庸置疑,背誦過后也必能收獲如雷掌聲和老師真誠的贊美,這種巨大的被認同感必能成為燃起學生閱讀熱情的助推器。
2.展示,讓舞臺助推熱情
“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錦衣夜行”。項羽的話道出了人的普遍心理——渴望在人前展示成就。為了能更好地燃起學生的閱讀熱情,我總是努力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展示。最常用到的展示舞臺就是那三尺講臺了,我的目標是每一節(jié)語文課爭取讓三到五位同學上臺展示。我始終認為,講臺上的展示成就會比座位上來得更強烈些。記得有一次我講授《琵琶行》,同樣是要求學生有感情朗讀,結(jié)果有一男生快速站起來說他想配樂朗誦。結(jié)果他在自帶的樂曲的伴奏下有感情的朗誦完了《琵琶行》!其中收獲的掌聲大家可想而知。課后,他的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老師,能當著五十多位同學的面進行朗誦,得到大家的掌聲,我真是太開心了?,F(xiàn)在我連走路、洗澡甚至睡覺都想放聲朗誦!”他的話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展示就是引發(fā)熱情最有力的助推器。為了尋找舞臺,我總是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競選演說,建議學校多舉行朗誦比賽。去年,我的一個學生成功當選“國旗下講話”的主持人,她對我說:“老師,當我站在國旗下面對著幾千名師生時,我沒有理由不做到最好!我現(xiàn)在努力加強閱讀,期望擴大知識面,我要讓自己在國旗下的講話更流暢、更激情、更有知識含量。”是的,每一個人都渴望成功,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我認為教師有責任提供舞臺讓學生去展示。
閱讀是一項浩大而長期的工程,我們既要挑起學生“強烈要閱讀”的欲望,又要保證其“充分有書讀”。當我們成功的解決好這兩大難點時,我想我們將會看到這樣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樹蔭下、飯桌前……學生們正手捧著書本,吸納著知識的養(yǎng)分!唯有那個時候,我們才可以欣慰地宣布:我們的閱讀已經(jīng)引爆成功,等待我們的將是學生素養(yǎng)的形成。
★作者單位:廣東五華縣琴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