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鴻
真情在筆尖流淌
——我用故事來傳播教育理念
■許鴻
在我的辦公桌邊有一摞厚厚的文稿,那是我近三年來堅持寫給家長們的一封封家教指南:“您為孩子背書包嗎?”“不要奪走孩子失敗的權利”“體會改錯的快樂”“學會在孩子面前掉底子”……一路走來,辛苦伴隨著幸福。我的這項工作給家長們帶來了些許幫助。從他們的一份份留言中,我感受到家長們在成長、在進步,他們從只會埋怨、嘮叨、指責到學會了尊重、理解、賞識,真情在老師和家長的筆尖流淌著。我的這份堅持也獲得了領導、同事們的認可,各類媒體相繼進行了報道,我也先后被評為湖北省“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工作先進個人、武漢市“十二五”中小學有效德育建設工程先進個人、武漢市中小學幼兒園第七屆“百名優(yōu)秀班主任”、江漢區(qū)第三屆功勛班主任,所帶班集體被評為“武漢市先進班集體”……
我班的孩子大都來自進城務工人員家庭,家長因忙于生計無暇管教孩子,更別談教育孩子了。為了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繁忙的工作之余,我盡量抽時間走進孩子們的家。
一天放學后,我隨小周同學來到他家租的房子,向他爸爸介紹了他的學習情況。他爸爸聽后無奈地搖搖頭:“他小時候從暗樓上摔下來,差點死了,撿了一條命就是萬幸。我懷疑他摔傻了,也不對他抱什么希望了。”聽到爸爸的話,周同學的臉漲得通紅,頭低得很下。我緊握著孩子的手,不容置疑地說:“他一點也不傻!我很喜歡他,以后再不要說他傻了!”爸爸愣住了,無奈、尷尬又感激地笑了。
爸爸那句“我不對他報什么希望了”不斷地敲打在我的心頭。在與家長們的接觸中,類似對孩子抱怨、放棄的話不斷地被重復著。家長們雖然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可言語行為間不經(jīng)意地流露出的卻是對孩子失望的情緒,嚴重地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這樣的孩子太需要鼓勵,這樣的家長更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要想辦法改變他們的教育觀點,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那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怎樣在常態(tài)生活教學中,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給予他們一定的幫助?
現(xiàn)在的教育書籍有不少,但少有家長會主動地去看、去學習。我想如果把教育孩子的方法編進教育故事中,家長一定會樂意去讀;在這樣的故事中不知不覺地傳達正確的教育理念,家長也一定會樂于接受。
從2011年起,我就嘗試用每周寫一份“家教指南”的方式來幫助家長。平時我留心觀察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xiàn),將之編成小故事。故事中,我將孩子們的優(yōu)點放大,不足之處善意提醒,并融入相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每周五發(fā)給家長,然后請家長在上面留言。
我很清楚地記得第一篇“家教指南”的題目是“您為孩子背書包嗎?”這個問題源于我每天在上班路上都能看到的情景:一邊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肩頭都背著孩子的書包,然后是不停地數(shù)落著孩子,一邊是孩子甩著手一臉無奈地跟在后面走……在這份指南中我向家長傳達了這樣的理念:每天自己背書包上學是鍛煉體能的機會,是培養(yǎng)孩子責任心的機會。讓我們試試讓孩子從長輩肩上取下書包自己背上,再夸夸孩子真棒,相信孩子將會感到非常的自豪,也會更喜歡上學、更熱愛學習。
生活中處處有教育,而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發(fā)現(xiàn)它、提煉它,再把它應用于教育實踐。
因為教育有效果,每周學習“家教指南”成了家長們期待的事。從去年開始,我把“家教指南”改版為“校園紀實”,以介紹本周學校、班級發(fā)生的活動為主要內容,不光要求家長留言,也要求孩子們留言,讓他們參與其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記得一次,我們學習了古詩《游園不值》。古詩講述了詩人在美好的春天外出賞春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課堂上,我問孩子們:“周末這么好的天氣,哪些同學和父母外出游玩了?。俊钡攘撕靡粫?,才有三三兩兩的人舉手。我看了一下,全班也就四五個同學和父母出去玩,這確實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又問:“哪些同學特別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玩???”頓時,全班同學都舉起自己的小手。當時,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這一周我寫了一篇《時間去哪兒了》,向家長表達了這樣的教育觀點:不是家長沒時間陪孩子,而是家長沒有意識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陪著孩子玩,就是最好的教育。
家長們從一份份指南中感受到老師的細心、良苦用心和高度的責任心。家教指南不僅向家長傳播了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加強了溝通,建立了彼此間深厚的友誼和充分的信任。
三年來,我給家長寫了70多篇家教指南,家長們一份份真誠的留言也鼓勵著我堅持下去。在與家長的筆尖交流中,我感受到這項工作的意義,它讓家長們學會了尊重、理解、賞識孩子,孩子們也在家校共同的關愛下學會了感恩、自律、上進。
在這樣良好的教育氛圍中,孩子們特別容易接受老師的教導。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我始終本著“充分放大閃光點,培養(yǎng)自主管理能力”的班級管理理念,在班級中熱火朝天地開展了“人人都是小崗長”的活動。從窗簾崗長、電腦崗長、地面崗長到值日生、領讀長,我們設立的40個崗位涵蓋了教室管理的每一個方面。為鼓勵孩子們積極到崗,班級每周進行一次互評,做得最好的孩子得三顆星,依次是二顆星、一顆星,每月一總結,頒發(fā)小獎狀。對于沒有得星的孩子,我隨時關注、巧妙提醒,對他們在崗位上的點點閃光之處大力表揚。
小小的崗位,賦予了孩子們責任,他們在履行崗位職責的過程中找到了自信,感受到自己在班級中的價值。安靜、認真、競爭、有序、思考、改正、進步這些美好的詞語體現(xiàn)在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身上,展現(xiàn)出莊重和自信之美。
工作之余我喜歡閱讀各類書籍。由于班主任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需要,我還參加了為期一年的武漢大學心理咨詢骨干教師班的學習,取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后來又參加了湖北省小學骨干班主任國家培訓的學習。我的班主任工作得到了領導、家長的認可,我也走出學校,向更多的家長傳播教育理念。2011年9月,我參加了江漢區(qū)“魅力教師、功勛教師”送教結對公益活動,接受了廣大家長的“教育咨詢”;2012 年5月,我做客《武漢晨報》“名師講壇”,現(xiàn)場與200多名家長分享“幸福”話題,答疑解惑。2011年我有幸成為了江漢區(qū)“余桂霞班主任工作室”首批成員,這個平臺讓我接觸到更多優(yōu)秀的同行,工作也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參與了江漢區(qū)《本色德育》《本色德育教案集》的編寫工作;承擔了《本色德育》課題研究任務;與工作室成員走進西馬路、萬松園路、長港路等數(shù)所小學,與同行分享教育智慧,交流工作的心路歷程……
此時此刻,我想起了被無數(shù)人說過的一句話——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與家長的筆尖真情交流不僅圓滿了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也見證了一名班主任的青春多彩、韶華流逝,讓尋常的歲月多了回味、溫暖與感動!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教師,把一件普通的事堅持做好,育人無痕,攜同致遠,就如走在生命之路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漢區(qū)天一街小學)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