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外界對于印度的印象,大概首先停留在印度閱兵式上的那些做出奇怪造型的摩托化步兵身上。其實,奇葩的不僅是閱兵式上的軍隊,還有印度的政治。
印度的人口僅次于中國,所以在這個有12億人口的國度搞一次全國規(guī)模的普選,分分鐘都能創(chuàng)造各種世界紀(jì)錄。確切說,每一次的印度大選都被視為西方普世民主的試驗場。而讓世界稱奇的是,每一次的試驗都基本能有條不紊。
這的確夠奇葩,一個缺水少電、交通擁堵、廁所都沒有普及的國度,竟然可以辦好最具挑戰(zhàn)性的普選。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現(xiàn)象。據(jù)分析說,印度大選的成功是制度的成功,因為它的選舉制度一開始就把選舉委員會置于一個高尚而廉潔的聚光燈下,讓所有的選舉工作人員有一種道德上的神圣和一種以天下為己任般的責(zé)任。
然而相比于程序上的正義,印度的政治實在是亂成一團。國大黨給選民付錢買票,印度教公開抵制穆斯林參選,各種議員腐敗丑聞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有點“不正經(jīng)”的國度這一次恐怕要動點真格了:他們要用納倫德拉·莫迪替換掉甘地家族的長期統(tǒng)治。原因很簡單:他們要就業(yè),他們要吃飯,他們要上廁所。
然而,選擇一個沾上了教派屠殺污點的候選人,印度人真的想清楚了嗎?西方媒體并不待見莫迪這個極端民族主義者,而穆斯林更是對他恨之入骨,雖然人民黨上臺后會受到更多的權(quán)力制約,但這依然令人不安。當(dāng)然,如果不是甘地家族的國大黨實在不爭氣,誰又愿意冒這個險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