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武 圖/周文欽
為過年預備的豬肉被掛在窯洞外
甘肅慶陽地處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海拔約2000米,是中華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源地。周朝的祖先最初在慶陽繁衍生息,后來由于受到犬戎的威脅,被迫南遷至岐山,也就是現(xiàn)在的陜西寶雞一帶。據(jù)史書記載,周的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nóng)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于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另據(jù)《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yī)鼻祖岐伯論醫(yī),有《黃帝內(nèi)經(jīng)》行世,“岐黃故里”也由此得名。和沿海省份相比,慶陽是個窮地方,但在甘肅省內(nèi),和河西走廊的綠洲城市相比,慶陽的人居條件堪稱優(yōu)越。因此,幾千年來,慶陽人常說,“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邊”,說的就是別的地方都不如慶陽,還是慶陽好。
因為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所以慶陽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最特別的是,以過年來說,別處過年可能只有幾天,但是在慶陽,過年是一個時間段,從農(nóng)歷臘月中旬開始籌備,一直到出了正月才算結(jié)束,臘月下旬和整個正月,都算在過年之中,是一年中的頭等大事。也許是因為慶陽的冬天寒冷而漫長,不大適合戶外活動,所以過年這樣的室內(nèi)活動尤其長。在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占主導地位的地域,辛苦勞作了一年的人們,正好在過年前后好好休假。過年意味著祭祀先祖,感謝先人護佑,為來年祈福;意味著吃好、喝好、玩好、穿好,盡情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
慶陽人的年,從臘月二十三正式開始,也就是俗稱的“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很早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放鞭炮請神,請來的神主要是灶神,家里人會在灶房里放香爐,點香,還要供一小片肉,放幾個饅頭或者包子。
接下來就是殺過年豬、做慶陽黃酒、做豆腐粉條、趕場等。小時候的記憶里,平時基本不吃肉,雞蛋吃得也不多,除非家里來了客人,或者有比較重要的事情才很鄭重地吃上一回肉。所以,到過年的時候,看一個家庭過年準備得是否豐盛,就用肉的多少來衡量。也有的人家在這時把養(yǎng)了一年的豬殺掉,賣掉大部分,留下一小部分過年的時候吃。
屠宰場出現(xiàn)之前,多數(shù)人家是在自家場院里殺豬。殺豬之前,先支一口大鍋,放上水,燒開,用幾根木頭架在鍋上面。先把豬殺死放血,然后再用繩子套住腳脖子,倒吊在木頭架子上,起落多次地在水里浸泡,等泡得差不多了,再放下來拔毛。要把一二百斤的豬吊上吊下,工程浩大,需要幾個年輕力壯的勞動力,所以一般的家庭也沒法殺,只能求助于親戚鄰里,或者幾家都要殺豬的人互助合作。
有豬的人家殺豬,其他沒豬的人家?guī)缀醵家谶^年期間做黃酒。慶陽的黃酒跟長三角尤其是浙江的黃酒不同,慶陽的黃酒是用玉米、高粱和麥子釀的,釀制的時候掌握不好配料的比例很容易泛酸,釀出來即使沒問題,加熱時如果沒掌握好火候,時間稍長,就很容易泛酸。慶陽黃酒的酒精度比長三角的要低,但也能喝醉人。比較遺憾的是,今天人們喝到的慶陽黃酒多數(shù)是通過工業(yè)加工,勾兌了白酒的黃酒,只有那些上了年紀,喜歡自己釀酒的人還能喝得到原汁原味的慶陽黃酒,殊為不易。
豆腐和粉條也是過年時自家做的必需品。我小時候,每年過年,我奶奶都會做一大鍋豆腐。雖然我不喜歡吃豆腐,但是卻很喜歡吃豆花。家里人先把豆子拿到磨坊磨成豆?jié){,然后拿回家,放在鍋里加鹵水煮,一直煮到差不多成了一塊塊的,再拿出來放進盆子里,用很重的東西壓上。有用磨盤壓的,也有用老房子上的大青磚壓的。豆?jié){剛剛煮成形,聚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東西就是豆花。記得有一年我家豆腐做多了,我們?nèi)胰藦倪^年前一直吃到開春都還沒吃完,自那之后,我對豆腐就望而生畏了。
忙忙碌碌地準備完過年期間的三件寶——豬肉、黃酒和粉條之后,就該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趕集了。鎮(zhèn)上平時是每逢農(nóng)歷一、四、七有集市,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集市日子不同,做生意的人就今天在這個鎮(zhèn)上,明天到那個鎮(zhèn)上流動設點。但是從臘月二十之后,集市每天都有,人很多,熙熙攘攘,主要是賣年貨的,如煙酒糖果、瓜子花生、衣服鞋襪、年畫對聯(lián)等等。小時候覺得集市真大,無所不包,應有盡有,而且吃喝玩樂的東西全都是我想要的,唯一可惜的是多數(shù)東西我都買不起,只能看看而已。大人們采購年貨一般都不是一次買齊,而是每次上街買一點拿回家,下次再買。到臘月三十那天,基本上都買齊了,偶爾,極少數(shù)人會忽然想起少買什么東西,于是匆匆忙忙去買,買好后也不像平時般地自在閑逛,而是著急忙慌地趕回家,因為臘月三十那天還有很多事情要忙活。
忙啊忙,忙到臘月三十,這一天也是整個過年期間最忙活的一天。有的人家要去上墳,也有的不去上墳,而是在家里供奉祖宗牌位的。如果哪家死了人,家譜剛好放在家里,還得供奉家譜,供族人來祭拜。
過年的一大內(nèi)容是拜年,在慶陽,拜大年是從臘月三十這天開始拜起的。晚飯后,年輕人開始走家串戶地給長輩們拜年。我們家在村里是大姓,同姓同宗的人很多,我輩分低,所以小時候,到臘月三十,我就和大哥帶著弟弟妹妹們,幾乎是挨家挨戶地拜年,經(jīng)常要到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家。拜年的時候也不是所有長輩家都去,而是有選擇地去,家里有六七十歲老人的,或者是家里有我們爺爺奶奶輩的,就必須去。我們拜年不是說說而已,是真拜,也就是磕頭。臘月三十這天拜年,主人家一般不留吃飯,也不給壓歲錢,給孩子一點瓜子糖果之類的東西就行。
正月初一的早上,按慣例,必須吃餃子。吃完餃子,要看皇歷,按照皇歷指定的時間放鞭炮,而且每年的時間都不一樣,名曰“出幸”,方言里的讀音是這樣,但是不是這兩個字,有待考證,但這確實是放鞭炮的意思。這之后就可以走親戚了。我們家吃飯比較晚,所以經(jīng)常是我還沒吃完飯,就跑出去放炮,放完了就和大哥帶著弟弟妹妹們上路,去給在鎮(zhèn)上和市里的二叔、四叔、五叔拜年。
正月從初一開始喝酒,所以經(jīng)常是帶著弟弟妹妹們很早出去,挨家挨戶地吃吃喝喝一通,很晚才到家,而且經(jīng)常是腳步趔趄,醉態(tài)可掬。記得小時候過年期間老是下雪,再加上回家時天色昏暗,醉意朦朧的大哥和我,此時無論如何也奈何不了自行車,沒法用車帶弟弟妹妹們,于是只好推著自行車,帶著他們走上十幾里路回家。初二和初三是去舅舅家。初四之后,就走動到稍微遠一點的親戚家了,比如姑姑、姨媽家、姑奶奶家。
從正月初五開始,村里就開始鬧社火了。元宵節(jié)在很多地方都是花燈節(jié),但在慶陽,似乎沒有這個傳統(tǒng),主要還是鬧社火。所謂社火,可以算是一種民間曲藝表演吧。題材主要是《西游記》《封神演義》和《三國演義》里的故事。常見的人物主要是《封神演義》里的各路神仙,如姜子牙、趙公明、三霄娘娘、黃飛虎、二郎神楊戩等。當然,關(guān)老爺關(guān)羽是必須有的。各個村吃完晚飯以后,就敲鑼打鼓做準備,并且在表演場地中間架起一堆柴火,等到村里的人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天色黑盡以后,就在場地中間點燃篝火,各村村民自己組成的社火表演隊此時就圍著篝火熱熱鬧鬧地鬧騰起來了。鬧社火的演員們一般是扮演成一一對應的兩個神仙,敲鑼打鼓地,在村里四處轉(zhuǎn)悠著表演。主要的表演劇目有雙出關(guān),也就是黃飛虎出五關(guān)和關(guān)羽出五關(guān),兩個出五關(guān)套在一起演。在鬧社火之前,社火班子要先到村里的廟上拜神,因為社火里的人物故事多數(shù)跟廟里的神有關(guān),所以這相當于通報廟里的神,事先跟他們打好招呼,以免神靈怪罪凡人打扮成他們的樣子。等到正月二十之后,鬧社火結(jié)束,再到廟里拜神,也就是向神靈的寬宏大量表示感謝。從正月初五開始,廟上的香火開始逐漸旺起來了,除了正常的求神拜佛和鬧社火之外,家里有人去世的,也要到廟里進香,幫去世的親人開路。
在慶陽,過年的時候還有個說法,“七不出,八不入”,也就是說,初七這一天不能出門,初八這一天應當在外面走親戚。初七又叫“人七”,在慶陽的風俗里,相當于鬼節(jié),這一天要上墳,要在門口燒紙,還要在院子里和大門上掛燈籠。掛燈籠是為了讓自家的先人找到回家的路,享受兒孫的供奉;燒紙是為了別家的鬼不要走錯門,等于告訴他們,這不是你家,不要進來。小時候,每到這天晚上,我都會爬到房頂上看四處的燈籠,星星點點,和天上的星星相映生輝,感覺很溫暖。
正月十五之后,過年的氛圍相對就漸漸淡下來了,只有一些遠方親戚,或者多年未走動的親戚,突然想起來了,會相互走動一下。這之前,鎮(zhèn)上的集市也沒有開,只有商店開門,因為走親戚要帶煙酒之類的禮品,是商店的好商機。但在正月十五之后,集市就慢慢開了。有些人家會到豬羊市場上買兩只小豬仔拿回去喂養(yǎng),養(yǎng)大到需要錢的時候賣掉,或者養(yǎng)到第二年春節(jié)的時候殺了過年。
正月二十三的晚上,每家的院子里都會升起一堆火,家里的家伙事兒被紛紛拿出,在火上過一下,每個人都要從火上跨幾次,小孩尤其喜歡,經(jīng)常來來回回跳好幾次。這就是“燎干”,意思是讓火燒掉去年的晦氣,新的一年由此開始,順順利利、平平安安。第二天,就可以摘下燈籠,燒香磕頭送走年前請來的神靈,這個年就算是過完了。
我們村以前有個傻子,經(jīng)常說,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天天過年、月月結(jié)婚,因為過年就有好吃好喝的,結(jié)婚就可以穿新衣服。他的意思其實就是,希望天天能吃好喝好,每個月都有新衣服穿?,F(xiàn)在大家差不多都能實現(xiàn)這個天天過年的目標了,但是過年的氣氛卻冷清了許多,這背后除了物質(zhì)極大的豐富,過年的喜慶勁兒變淡之外,更是人與人之間傳統(tǒng)關(guān)系網(wǎng)絡的變遷和重組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