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衛(wèi)民
2014年2月,多家海外媒體報道星云大師立遺囑捐出全副身家,以作慈善用途。這一新聞充分印證了星云大師慈善傳播的一貫言行和為人風范。據(jù)大公網(wǎng)報道,“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88歲的星云法師表示,他的遺囑寫好了,算一算有2000多萬元新臺幣(約500萬港幣)的個人財產(chǎn),已全部捐作公益信托教育基金”,并且表示“行善不會吃虧,把功德留給后代。”[1]由此,本文將從慈善文化傳播的理論視角出發(fā),通過文獻研究、文本分析和簡要的數(shù)據(jù)挖掘,以探討星云大師在傳播慈善文化過程中的樸素無華卻又行之有效的傳播方式、傳播技巧和自然形成的大師風范,從而對慈善傳播進行有意義的理論思考。
何為慈善文化?對此,湯仙月(2010)認為:“所謂慈善文化,是指社會對有關(guān)慈善知識以及慈善態(tài)度的一種意念模式和思想體系?!保?]彭顏紅(2011)提出“慈善文化是指有關(guān)慈善事業(yè)的一系列理論、觀念及對社會生活所發(fā)生的物質(zhì)和精神影響的總和,其核心是利他主義價值觀?!保?]周秋光(2010)則認為慈善文化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第一個是表層,就是物的層次,即捐贈方的人和物、被救助的弱勢群體。第二層是里層,即心的層次。這主要是慈善思想、慈善理念、慈善價值觀。第三個層次是中間層,是心物結(jié)合的層次。這主要是將慈善理念和行為相結(jié)合,用組織和制度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確立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供從事慈善的人去運作與遵守,如慈善組織、慈善章程、慈善法規(guī)等。[4]石峰(2007)認為慈善文化的內(nèi)涵包括五個方面:“慈善是一種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慈善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慈善是一種無限的價值;慈善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力量;慈善是一種自我修煉?!保?]
綜合以上概念界定,可以發(fā)現(xiàn)學者們對于慈善文化的基本看法有一致性,但在其包涵的內(nèi)核和多個層面上略有差異。經(jīng)過分析,筆者提出慈善文化的基本概念內(nèi)容應該包括四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在思想和價值觀的層面,對于慈善的思想、理念及價值判斷;
第二個層面是在制度和規(guī)范層面,對于慈善組織和慈善行為的規(guī)則和運作方式;
第三個層面是在具體的行動、儀式和活動層面,對于慈善相關(guān)的人類交往活動中的行為模式和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
第四個層面是在物質(zhì)和財富層面,對于慈善救助、捐贈相關(guān)的財物、器具及各種工具或各類實物,體現(xiàn)了慈善活動的物質(zhì)文化基礎和客體對象。
最后,慈善文化還包涵了以上多個層面整合起來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風貌、社會影響和動員能力等物質(zhì)精神要素的總和。
檢索中國知網(wǎng),可以發(fā)現(xiàn)題名中包含“星云大師”或“星云法師”的文獻有130篇以上,以“星云大師”為論述或研究對象的文獻,都沒有專門以慈善傳播為主題,大多是關(guān)于宗教、文化、人物傳記、兩岸關(guān)系、人員交往等,然而仔細分析,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一定的慈善傳播議題,這恐怕與星云大師的人生歷程息息相關(guān)。
據(jù)《南方人物周刊》的報道,星云大師人生檔案與慈善幾乎一路同行:他是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到臺灣。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早年主要在宜蘭弘道,1967年依托信徒支持在高雄縣大樹鄉(xiāng)購買土地,從此創(chuàng)建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yè)。[6]可見,星云大師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中,不僅有類似“組織僧侶救護隊”的慈善之舉,還有講經(jīng)弘法、興辦人間佛教的事業(yè),有“以慈善福利社會”的系統(tǒng)目標和切實行動。
高揚(2008)在對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的評述中認為“人間佛教提倡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yè)”,而在這當中“唯有慈善事業(yè)做的最久,最能代表佛教服務社會的作用?!保?]彭欣(2011)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對星云大師倡導人間佛教進行了全面的倫理思想研究,其中對于星云大師創(chuàng)辦佛光山,從臺灣到世界范圍內(nèi)的切實而持續(xù)地踐行慈善之舉進行了評述,認為“佛光山的特長是以文教為主,但星云也不偏廢慈善?!保?]因此,星云大師創(chuàng)辦佛光精舍、宜蘭蘭陽仁愛之家、鳳山長輩公寓、養(yǎng)生寮,提供老者贍養(yǎng);設立大慈育幼院,撫孤育雛;創(chuàng)設佛光診所、云水醫(yī)院、萬壽園,以服務民眾;還創(chuàng)辦有急難救助會、冬令救濟會、友愛服務隊、觀音護生會、器官捐贈會、慈悲基金會等組織,依社會的需求而展開各項慈善救濟。王婧(2012)在以星云大師在復興佛光山祖庭——宜興大覺寺中的人間佛教思想在大陸傳播狀況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人間佛教在大陸采取了“種種世俗的、較容易為現(xiàn)代人所接受的方式”,進行了有力的傳播;還發(fā)現(xiàn)“佛光山的慈善不光是慈善的工作,更是教育的工作”,因此需“以慈善救濟色身,以教育改變?nèi)松钡姆绞?,“以佛法為?jīng),以慈悲為維”,解決人們的煩惱,塑造出一片人間凈土。[9]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星云大師及其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在教化僧眾、信眾和吸引民眾參與并對之傳播的過程中,不僅從物質(zhì)層面提供各種豐富的社會服務和交往空間,努力開展慈善救濟行動,更重要的是從思想和精神層面進行慈善文化的傳播,將其生活化、社會化,并結(jié)合實際融入到諸般世俗層面,將教化與行善溶于一體。
在初步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為了研究方便,筆者選取有關(guān)星云大師的網(wǎng)絡傳播文本進行分析,主要分析樣本選自星云大師的官方微博(http://weibo.com/foguangyun)從慈善文化傳播的視角看,星云大師微博傳播至少有以下一些重要特點:
圖1 2013年11月星云大師微博頁面截圖
正如星云大師自己所云,81歲以后便是“隨緣人生”,這隨緣兩字便可概括其微博傳播的一種常態(tài),而這種隨緣也伴隨著某種極致的簡單和低調(diào)。星云大師自己在行慈善之時,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之上并不發(fā)布此類捐助捐贈信息,不事張揚,在乎行動。
星云大師在微博傳播中的隨緣低調(diào),往往伴隨著一種日?;男逕挕T谄湓绨驳膯柡蛭⒉┊斨?,有不少就是修行的雋語。在早晨發(fā)布微博的時候,他常常用諸如“早安吉祥!”、“大家吉祥”等問候語開篇,寫下一段#佛光菜根譚#的雋語,傳播了佛家對于生命對于自然對于心靈的感悟,其中不乏修行的知識。例如,下面這條微博:早安吉祥!我們?nèi)裟苄牡厍鍍簟⑺枷爰冋?,把心回歸到大自然,像虛空一樣廣大,像松樹一樣萬年長青,像竹子一樣堅貞不拔,就能與佛道、真理契合在一起,幸福的日子就可以和我們永遠同在,那就是人間凈土。#佛光菜根譚#
這些微博對于粉絲而言,看后可獲得片刻感悟,時間累積長久之后,無疑具有持久的傳播效果和啟迪價值。
星云大師的微博還往往分一些話題,以便粉絲們能夠分門別類地吸收到這些知識單元或感悟片刻。例如,#每日一筆字#、#人間佛教語錄#、#問星云大師#、#人生卜事#、#人生加油站#等等。星云大師從2013年10月7日開始發(fā)布話題為#人生加油站#的微博,這些內(nèi)容看起來簡單,卻是修行之準則,有的相當貼近俗世生活和勵志精神,確實具有某種加油站的功效。摘錄典型的若干條,列舉如下:
9.在一生當中,應該有一至二次,將身邊的物品全部送人,體會空無一物的境界。
18.他物不貪,自財不吝,只要奮斗努力,一切自會隨因緣而來;懶惰懈怠,煮熟的鴨子也會飛去。
20.經(jīng)常將歡喜、慈悲、榮耀、成就與人分享。
22.懂得自律、自覺、自悟,具有恒心、毅力、樂觀、勤奮,并且樂于結(jié)緣施舍,前途就有光明。
30.寧可不聰明,不能不明理;寧可沒有錢,不可以沒有慈悲。
從慈善文化視域來看這幾條微博,其中的第9條實際是在鼓勵信眾的捐贈行為;第18條也強調(diào)“自財不吝”,激勵奮斗努力,哪怕捐贈之后,還會因緣而來;第20條則強調(diào)與人分享,也有鼓勵慈悲慈善的言下之意;第22條將人生努力落腳于“結(jié)緣施舍”,這就是慈善的歸宿,并且其前途有光明;第30條表明慈悲為懷勝過手中的錢。這些系統(tǒng)而全面的教化語錄,點點滴滴,在其字里行間蘊含著星云大師的人生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慈善文化的傳揚。
星云大師的微博并非只是佛家話語,其實還融入了許多當代性的語言表達和人間社會中的俗家心態(tài),并且有不少人生感悟的哲理性短句,特別耐人尋味,很容易讓閱讀者在微博接收的過程中獲得某種精神啟示。星云大師的微博中還有一個更為短小精悍的#人生卜事#話題,這個話題中融入常人情感和社會心理,因而具有很強的貼近性,可以為人所用,并非是老生常談和高調(diào)空談。例如:
愛,就是惜,就是慈悲、服務、包容、智慧。
不要住在色聲香味觸法里,要住在慈悲喜舍中。
服務奉獻中成就他人,努力工作中實現(xiàn)自我。
面對問題,不要退縮,心存善念,光明在前。
能舍,必有得,有播種,才會有收成。
從慈善文化視域來看這幾條微博,大都蘊含著勸善教化作用,并且都是用佛家的話語表達了一種俗家的社會心態(tài),容易獲得俗世人的理解和贊成,并能為人所用。
星云大師微博往往以小見大,從細微之處見精神風范。最為典型的要數(shù)他的#每日一筆字#專題,有的雖只有寥寥數(shù)字,并配以一張書法,卻能提示閱讀者以持久而堅定的文化價值取向,有的字則能提示出人生的慈善情懷。星云大師在微博中還常用一些照片,揭示其書寫時的狀態(tài),更呈現(xiàn)出長者智者的大師風范,這個時候再看那些字,則如見其人,神情畢現(xiàn)。例如,他發(fā)的“不忘初心全力以赴”每日一筆字的微博說:“以配角的身分,主角的心情入戲,必能全力以赴;以主角的身分,配角的心情上臺,將會敷衍了事。”配以照片(如圖所示),可見其書寫時的風采。
圖2 星云大師手書“不忘初心全力以赴”的微博插圖
再如,2013年9月9日發(fā)布星云大師書寫“慈香十方”條幅的微博,旁邊注釋曰:“無量無邊的慈悲”。網(wǎng)友“@仁思慈航”回復說:“大師的大慈悲大功德是促進十方官民、各式人等擁有信念和意愿,通過各自努力和相互配合過上各自應有的好日子?!边@句話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對星云大師的慈善事業(yè)成就及其理想做了一個概括,對星云大師這幅字所抒發(fā)的內(nèi)心情懷做了一個意義完整的解釋,在某種程度上概括了星云慈善傳播的大師風范。另有星云“慈悲為本 方便為門”的條幅,大師注釋曰:“慈悲是根本;隨順眾生根機給予度化?!?/p>
圖3 星云大師手書“慈香十方”等條幅字樣
星云大師的微博并非總是置身俗界之外,也當普渡眾生,特別是發(fā)生危機之時,必挺身而出,成為照亮人心、燃起希望的明燈。例如,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發(fā)生地震之際,星云大師迅速發(fā)布了一條“佛光祈愿文”的長微博。
圖4 星云大師發(fā)布雅安地震的“佛光祈愿文”長微博的傳播路徑圖
這條長微博充分表達了星云大師祈愿眾生的悲憫情懷,傳遞了振作精神的正能量。經(jīng)過筆者用北京大學PKUVIS微博可視分析工具數(shù)據(jù)挖掘可以獲得1887個用戶參與轉(zhuǎn)發(fā)的信息,其中一級轉(zhuǎn)發(fā)的有922人,占49%,二級有630人,占33%,三級有227人,占12%,這充分說明這條微博經(jīng)歷了多級轉(zhuǎn)發(fā)(如圖所示,傳播形成4個擴散中心,新浪佛學、臺灣自由行、新浪臺灣成為二級傳播中心節(jié)點);男女比例分別為40%和60%;微博在傳播過程中呈現(xiàn)的核心關(guān)鍵詞有:蠟燭(寄予哀思的符號)、雅安、轉(zhuǎn)發(fā)、阿彌陀佛、傳遞、愛心、祈福、慈悲、祈愿、絲帶、希望、加油等,這在圖示中的典型微博評論內(nèi)容中也可以看出來,微博傳播傳遞了人們的哀思祈愿和助力加油。這恐怕要算是星云大師所發(fā)布的內(nèi)容最長的一條微博,星云大師還在其中與一位網(wǎng)民直接進行了互動交流,指出“信心建立重于一切”,他的微博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點亮大家信心的一處發(fā)光源。
以上通過對星云大師微博的文本分析和簡單的數(shù)據(jù)挖掘,我們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其傳播內(nèi)容與交流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星云大師的一貫風格。話題平常世俗,內(nèi)容短小精粹,語態(tài)平和自然,感覺親切歡喜。言說之處,往往集中一點,沒有鴻篇大論,卻能引發(fā)人們深入思考,產(chǎn)生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某種程度而言,星云大師的微博或如其日常生活一般,看似稀松平常,但卻蘊含數(shù)十年修煉功力,具有無窮的內(nèi)力,需要細心品味。
從慈善文化視域下看星云大師的慈善文化傳播,其實他也已將慈善文化的多個層面融合為一體,因而在傳播當中往往難分彼此層次之間的差異,文字表面涉及的往往包含器物、實體,也涉及儀式活動、日常生活行為和組織制度等,但最終融合到最底層的往往是基本思想、價值和理念。因此,這些層面之間的互動融合便體現(xiàn)出了大師風范的整體,這個整體概言之真可謂是“慈香十方”。從星云大師的傳播風范中,我們可以感知并學習到的慈善文化傳播往往是樸素自然、低調(diào)行事、悲憫眾生的,一定是慈善踐行與慈善傳播融為一體的。
[1]大公網(wǎng).星云大師立遺囑 500萬身家捐公益[EB/OL].(2012-02 -05)[2014 -05 -30]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4/0205/2257633.html.
[2]湯仙月.論我國轉(zhuǎn)型期慈善文化的構(gòu)建——以中西慈善文化比較的視角[J].南方論刊,2010(6).
[3]彭顏紅.論重構(gòu)中國當代慈善文化[J].文化學刊,2011(1).
[4]周秋光.中國慈善文化:歷史與現(xiàn)實[EB/OL].(2010-06-28)[2014 -05 -30]http://theory.southcn.com/c/2010 -06/28/content_13253789.htm.
[5]石峰.慈善文化的內(nèi)涵與構(gòu)建[J].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7(3).
[6]萬靜波.人間星云 臺灣奇跡[J].南方人物周刊,2009(38).
[7]高揚.回歸與超越——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8.
[8]彭欣.星云法師人間佛教倫理思想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1.
[9]王婧.星云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在大陸傳播狀況分析[D].昆明:云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