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琴 于娟
摘要:目的:消化性潰瘍是發(fā)生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與胃液的消化作用有關的慢性潰瘍,主要癥狀是胃脘部疼痛,中醫(yī)歸之于"胃脘痛"、"痞滿"、"反胃"、"嘈雜"范疇。本文主要研究應用院內中藥制劑佛香膠囊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效果。方法: 將胃鏡診斷為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檢測結果陽性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結果:兩組的治愈率、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率之間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佛香膠囊結合西藥對消化性潰瘍的治愈率及治療有效率均高于單純用西藥者,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中圖分類號】R28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4-0208-01
消化性潰瘍是發(fā)生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與胃液的消化作用有關的慢性潰瘍,它是對胃、十二指腸粘膜有害作用的侵襲因素與粘膜自身防御修復因素之間失平衡的結果。其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與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藥物、胃黏膜保護作用減弱、吸煙、應激心理因素等密切相關。潰瘍是指粘膜缺損超過粘膜肌層而言。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規(guī)律性的、節(jié)律性的疼痛以及腹脹、反酸、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1]。胃鏡檢查對消化性潰瘍有確診價值,幽門螺桿菌檢查陽性者應做殺菌治療。目前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西藥有組胺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PPI)、抗酸藥、胃粘膜保護劑等,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加用鉍劑、抗生素等。我院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在西藥的基礎上,配合我院自主研發(fā)的中藥制劑佛香膠囊,治療消化性潰瘍204例,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收治的患者204例,經電子胃鏡和病理檢查證實,排除潰瘍惡變,14C呼氣試驗陽性者。男性138例,女性66例,年齡21-75歲。潰瘍在十二指腸球部者71例,胃角66例,胃竇31例,胃體14例,胃底12例,幽門管10例。分期在A1期者94例,A2期者11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2人。兩組間的年齡、性別、病程、幽門螺桿菌感染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消化性潰瘍病機演變較為復雜,常涉及多個臟腑。胃氣失和,氣機不利,胃失濡養(yǎng)是發(fā)生胃痛胃炎胃潰瘍的主要病機,常與肝脾等臟腑有關。消化性潰瘍治療旨在消除病因,控制癥狀,促進潰瘍愈合,預防復發(fā),避免并發(fā)癥。應用佛香膠囊治療消化性潰瘍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基本,并審證求因,審因論治。兩組的一般治療相同,包括消除有害的環(huán)境因素,避免應用致潰瘍藥物和戒煙。采用多次、小量、刺激性小而易消化的膳食。避免精神緊張,減少心理壓力。生活要規(guī)律,工作勞逸結合。然后,對照組給予四聯療法奧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0.1g,替硝唑0.1g均每日兩次,膠體果膠鉍100mg,每日四次口服。7天后停用抗生素,繼續(xù)口服奧美拉唑、膠體果膠鉍三周?;蛘卟捎萌摨煼?,一種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配合使用佛香膠囊,每次4-5粒,每日三次,西藥停服后,再繼續(xù)服用佛香膠囊三月。
1.3療效評價:治療前和治療后均采用胃鏡和14C呼氣試驗以及臨床癥狀來評價療效。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下潰瘍愈合,HP檢測陰性。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胃鏡下潰瘍面縮小,HP陰性。無效:癥狀未見明顯緩解,潰瘍灶無改變。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組間進行t檢驗,P小于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結果
觀察組治愈92例,好轉11例,無效0例,無不良反應。治愈率90%,好轉率11%,治療總有效率100%。對照組治愈84例,好轉9例,無效7例,發(fā)生不良反應4例。治愈率82%,好轉率9%,無效率7.4%,治療總有效率90.7%,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7%。兩組的治愈率、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之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小于0.05.結果見表1
表1佛香膠囊結合西藥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比較
組別 例數 治愈
人數 治愈率 好轉
人數 好轉率 無效
人數 無效率 不良反
應人數 不良反
應率觀察組 102 92 90% 11 11% 0 0 0 0對照組 102 84 82% 9 9% 7 7.4% 4 3.7%P值 / P<0.05 P<0.05 P<0.05 P<0.05 3討論
消化性潰瘍多見于脾胃氣虛癥,其特點是病久且虛,癥見脘腹隱痛、時作時止、空腹尤甚、泛吐清水、喜溫喜按、得食腹脹、噯氣不暢、納食減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紅、或有齒印、或喜甜食、大便溏稀、脈細弱等一派脾胃氣虛運化無力之象。脾氣虧虛而不散精氣,則血行無力,久病入絡成瘀。消化性潰瘍或炎癥變化實質也就是瘀血的病理基礎之一。虛是本,在脾,瘀在胃腸,是標。因而臨床治療時,應針對脾胃病的特點,應以辨證為主,證病結合[3]。西醫(yī)治療通常以三聯(一種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或四聯(兩種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療法為主,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部分病人療效差,還有部分病人停藥后易復發(fā)。我院在西藥的基礎上配合使用本院自己研制生產的佛香膠囊,結合具體病機,發(fā)揮其獨特優(yōu)勢,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佛香膠囊方用姜黃、佛手、蒼術、厚樸、香櫞、香附、刺猬皮、甘草、九香蟲等,具有燥濕健脾,理氣止痛等功效。方中姜黃、佛手破血行氣,和中止痛;蒼術、厚樸健脾燥濕;香櫞、香附疏肝理氣;刺猬皮化瘀止痛;九香蟲行氣;甘草調和眾藥,諸藥合用,使得濕濁得化,氣機調暢,脾胃得健。
對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西藥中抗生素可殺滅或抑制幽門螺桿菌;質子泵抑制劑作用于泌酸途徑的最后階段,有強大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而且比較持久;鉍劑增強胃粘膜防御,保護胃黏膜。加用院內中藥制劑佛香膠囊治療消化性潰瘍,在緩解癥狀,縮短病程,降低復發(fā)率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全科醫(yī)學/全國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資格考試委員會編寫--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2]全科醫(yī)學/全國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資格考試委員會編寫--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