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林
摘要:心理學雖然只有不過百年的歷史,但卻有著悠久的過去。我們一直在心理學的圍墻內(nèi)不停的討論、研究。但卻忘記了: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學;我們當以如何研究。
關鍵詞:心理學;研究方法【中圖分類號】R39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4-0017-01
在心理學的殿堂中,有著許許多多的學者,諸如我們一樣,學習了很多年,但仍沒能開悟。應該不止是我們,同時也包括許多我們的前輩,或者前輩的前輩。在此,不禁要問:心理學,終究是什么?首先,它是科學,我們毋庸置疑,可我們該如何走進心理,走進心理學。而所發(fā)生的是:我們這些學者,學習了很多很多年,但什么也沒發(fā)生。頭腦能夠學習關于知覺、感覺、記憶、思維,它能夠假裝已經(jīng)了解了所有的事。但是,心理不是你所理解的某些東西,即使你知道關于心理的一切,你也不認識它。認識不是關于(about),每當你說"關于"的時候 ,那么你是處在外部,你可以一圈圈地繞圈子,但是你沒有進入圈子。目前主流心理學所取得的成就,是在方法上的進步與發(fā)展,更多的發(fā)展了研究的技術與手段。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心理學的研究也在尋求著某種一對一的因果關系,某這結果是由某種原因造成的,或者,某種原因能夠引起某種結果。這些都是屬于科學的??茖W是知識,這"科學"一詞的意思就是知識--外圍的知識。知識是與中心的存在無關,當你以為中心是通過外圍來達到的話,那么,你就錯過了它。
我們總是試圖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來研究心理,可心理是用手段或者稱為技術的方法就可以了解、認識的嗎?如果是這樣,那么你將永遠的停留在它的外圍。你能夠學習再學習,你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學者,但是你并沒有觸及到,你并沒有穿透到。你學習了很久,你一直在不斷的轉圈,但當有人轉了一圈時,一個非常偉大的幻想就被制造出來:你感到你正在進步,你總是認為你正在前進……但你仍然沒有走到任何地方,因為你正在轉圈,你不斷地重復著,那就是為什么印度教將這個世界稱作輪回。你也在輪回之中誤以為前進著,可終究,那只是外圍。
我們一直被各種技術、方法束縛著,不是因為到達很困難,而是因為當我們開始學習各種技術及方法的時候,我們便錯過了它。你想要進到這間屋子,耶穌會告訴你說:"去敲門,而那門一定會向你打開。"但是,請你記住,那是一扇門……不要去敲墻壁,否則,沒有門會向你打開。當你開始經(jīng)過知識,而不是經(jīng)過存在,你便是正在敲擊這墻壁。拋棄所有你知道的。正如我們當前的學習,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手中握著他們傳下來的接力棒。于是我們不停的學習、探索,渴望在這個領域有所發(fā)現(xiàn)及創(chuàng)新。但我們在做的,只不過是在證實過去、詮釋過去、詮釋經(jīng)典。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正如費雪一樣,費雪是執(zhí)教于海德堡大學的教授,他所著的為數(shù)十冊的近代哲學史,到現(xiàn)在還很有名。他淺釋難解的原文,而當原文太難的時候,他就引用原文,可是他了解他所淺釋的嗎?在心理學的領域中,也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人,做著這種詮釋的工作。而這些人之所以成名,或許只是因為他們能合理而清晰地使前人是思想再生。一方面這種再生還是有用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對心理本身的完全無知。你所詮釋的那些東西,在歷史的長河中已成為經(jīng)典,而你的存在是生命、是生活,是完全不同于過去的現(xiàn)在,而經(jīng)典是沒有生命的,經(jīng)典必然是死的,經(jīng)典是尸體,而你向死人請教你的生命、你的生活、你完全不同于過去的現(xiàn)在,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成為他們。此時,你是否在想那些經(jīng)典,那些為你所熟知的精神分析、格式塔或者人本等理論等體系。
你對它們非常熟悉,它們的存在可以使你成為你個偉大的學者,你會感覺十分的安逸,但你的思想已在里面生活了那樣長的時間,以至于你已經(jīng)習慣于它,你已經(jīng)習慣于那些經(jīng)典所給你構造的監(jiān)獄。這對囚犯會是如此:如果他們被長期關在監(jiān)獄中,他們會變得害怕出獄,他們會變得害怕自由,那是對自由的恐懼,因為它將帶來新的責任。那些走出監(jiān)獄的人,都帶來了一次次的革命,他們被解放出來,是完全自由的。 如這些經(jīng)典理論的先驅們--馮特、詹姆斯、弗洛伊德、華生、韋德海默等,他們都是自由的,他們沒有被束縛歷史的經(jīng)典中,他們不斷的探索,終于自由的選擇了自己的路。出馮特對心理學的貢獻不僅僅是創(chuàng)立了獨立的心理學,他對心理學最大的貢獻在于準確把握了心理學的發(fā)展方向:關注主體。馮特以整體原則為指導,關注自我意識,并限定了實驗手段的使用范圍;弗洛依德是嚴格的決定論者,他堅定地相信所有的行為都有原因,行動以及思想和感覺都不會偶然發(fā)生。所有行為都被認為是可以解釋的。弗洛伊德的觀點認為,如果人類仍然很神秘,那是因為對他們內(nèi)心的驅動力量和影響行為解釋得不夠。弗洛依德在最終創(chuàng)造了考察人類行為起因的方法以前是對催眠術的興趣和應用,等等。盡管他們中沒有哪一位在心理學領域趕上牛頓在物理學領域所起的作用。也許,所有你知道的都是幻想,就好像你看到的水中之月,一個投影,不是真實的月亮,而你以為這就是月亮。
面對心理學,經(jīng)常想問:是這樣的嗎?是我們所看到,或者所聽到的這樣嗎?同時也想問:心理是可以學出來的嗎?學習是一種僵死的、智力上的事情,悟性是活動,不是來自腦袋,是來自心,你用心悟,你用腦袋學習。當你學習時,你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學者。而去看看偉大的學者們,他們充斥在所有的大學里,你會發(fā)現(xiàn)沒有比他們更死的人了,他們幾乎是在他們的墳墓里,從來不曾活過,他們是如此地受到文字的困擾,他們已經(jīng)繞過了生命。心靈,當你在學習時,你想知道更多關于它的事情;當你去領悟時,你要更多的存在-這不是知識。在你領悟時,你的本性在成長;在你學習時,你的記憶在增長;在你學習時,你知道得越來越多;在你領悟時,你越來越長-而這是完全不同的事。心理,不是一堆死的知識,不是你只需要增加大腦皮層的溝回就能夠到達的;心理,不是一個硬件,不是你只需要足夠的技術就能夠分解的;心理,不是你拿把尺子來量一量,就可以知道它有多長;心理,不是你拿桿稱來稱稱,就可以知道它有多重。我們需要走到它的里面,而不只是停留在它的外圍對它觀望。我們需要前人的經(jīng)典,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這不意味著經(jīng)典給予我們了一切,面對現(xiàn)實存在的我們,什么才是屬于我們的心理,而非不存在的以往或將來,只是當下。
我們不要只在外圍繞,要進入中心!在外圍有許多點可以問,但是在中心只有一個點。當你一致時,就能得到答案。
參考文獻
[1]奧修.沒有水,沒有月亮.[M].
[2]Noel W.Smith.當代心理學體系.[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3]Robert D.Nye.三種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4]周寧.心理主題的回歸-重新評價馮特.[J] 心理學探新.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