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諺語說:“捐官做,買馬騎”,還有“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因為乾隆皇帝開的先例,公開推行的用錢買官制度。所以在清朝,官職成為了一種商品。當時民謠“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就是“遍天底下買賣,只有做官的利錢最好”,因此,清代的官場,捐官就是為發(fā)財,而且是最好的發(fā)財買賣。
當然這索賄,上級還不能說得太直接,下級送禮還得講究說法,比如夏天送錢物叫“冰敬”,冬天送的錢財叫“炭敬”,離京時送的叫“別敬”,或者“別儀”,年節(jié)送的叫“年敬”、“節(jié)敬”,甚至在時令季節(jié),送些水果,比如西瓜,也要安個名號叫“瓜敬”,雅潔的禮品則稱為“筆帕敬”等等。
清朝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在同治年間任直隸總督,在寫給兒子曾紀澤的一封信中就又談到自己曾給三江兩湖五省的京官送過一萬四千余兩別敬。嘉慶年間刊印的《都門竹枝詞·芽京官》云:“外任官員怕進京,逢人說苦萬千聲。勸君莫貼洗塵酒,別敬于今久不行?!?/p>
饋送諸敬花銷之大,即使羊毛出在羊身上,清知府三年的十萬雪花銀全從百姓那搜刮而來,所以并不是每個地方官員都敢隨便進京的。張之洞曾聽到山西不少地方官議論“不愿進京,恐花錢耳”之事。
清朝這種送禮索禮的風氣確實一直影響著中國人,人情大過天的時候都有,職場和官場盡量還是少點這樣的風氣好,苦的都是普通職員和百姓啊。?笪
摘自《汕頭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