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國務院審改辦在中國機構編制網上公開了國務院60個有行政審批權的部門的“權力清單”,強調“清單外不可審批”。
早在3月13日李克強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他就指出:去年,中央政府把簡政放權作為改革的先手棋,一年的時間,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審批事項就有416項。結果企業(yè)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去年新注冊企業(yè)增加了 27.6%,其中私營企業(yè)新增30%,這是十多年來最高的。這也表明簡政放權是激發(fā)市場活力、調動社會創(chuàng)造力的利器,是減少權力尋租、鏟除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
“腐敗是人民政府的天敵,我們要用法治的思維,用制度來管權、管錢。”如果說過去一年來既打蒼蠅又打老虎的反腐行動,收獲了公眾一致好評;那么,作為改革先手棋的簡政放權,則堪稱另一種著眼長遠的反腐制度建設,被視為“減少權力尋租、鏟除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所謂簡政放權,就是要把權力關進籠子,給企業(yè)松綁,讓市場發(fā)力。對政府部門和官員而言,這是一種限權行動,“看得見的手”不能想伸就伸,更不能隨便亂伸;而對企業(yè)和公民而言,這又是一種擴權行動,更多的市場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被激發(fā)和釋放。
只不過,在推進簡政放權當中,不可避免存在避重就輕、中間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暢等問題。過去一年,雖然下放取消了很多審批事項,但公眾感覺并不明顯,臉或許好看一點,但事情依然難辦,“不收錢了,但也不辦事了”。不僅如此,一項舊的審批事項才被取消,另一項新的審批事項或已悄然設立。
就像全國政協委員、銀川市副市長李衛(wèi)東炮轟的“放的基本是一些不愿意管的,干貨都捏在手里!同樣一個項目,我跑完交通部得跑財政部,跑完財政部得跑發(fā)改委,沒完沒了”。
顯然,我們不僅要強調放權的數量,更要強調放權的質量。公開權力清單,界定權力邊界,防止權力濫用,就是提高放權質量的有效方式。
相比前一輪以行政審批改革為突破口的政府自身改革,權力清單不再只關注放權多少,而重在厘清政府部門的權力邊界?!笆袌鼋洕彩欠ㄖ谓洕?,我們要努力做到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總理的講話,鮮明界定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主體的行為只可被法律禁止,政府部門的行為必須有法律授權。
不僅如此,權力清單同時也是責任清單,每一項公開的權力都對應著一份責任,無論是濫用權力還是懈怠履職,都將從中呈現清晰的“紅線”。公開權力清單,繼續(xù)簡政放權,加強對權力的監(jiān)督,真正將權力關進籠子,這是強勢反腐行動之外,同樣令人期待的長效制度建設。(文丨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