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鍇
婆婆今年68歲,退休在家多年。老公是獨子,所以我們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時間長了,勺子難免不碰鍋沿。同在一個屋檐下,總不能天天“硝煙彌漫”吧,于是,我想了很多辦法,最后我決定采取和婆婆做朋友的辦法—經(jīng)常帶婆婆一起出門,來填補婆媳之間的代溝。出門的內(nèi)容包括:逛街、吃飯、采買、散步、辦事等。
婆婆年歲大了,不愛逛街,我每次上街時,都要到她的房間動員幾次。我認為,婆婆之所以不愛逛街,一是因為累,二是覺得我們婆媳之間走在大街上“不搭配”。于是,我給婆婆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某某廣場新建了城市雕塑,某某公園進行了改建,某某地方休閑的老年人特別多等。聽得婆婆心里直癢癢,便和我一起上街了!走在大街上,我向婆婆介紹新近的變化,讓婆婆覺得上街真是開眼界。過馬路時,我攙著婆婆,儼然一對母女。怕婆婆走得累,上街前特地給她選了雙舒適的布鞋和一身得體的棉線衫。每次逛街,婆婆都覺得收獲很大,回來后臉上總是掛著笑,心情非常好。
遇到家人都在且時間充裕的時候,我就會提議到外面去吃飯。我先是給婆婆講外面的小吃是如何的經(jīng)濟、味美,再講家人換換口味有助于身體健康等。婆婆動了心便跟著我們上街了。在外面吃飯,有些人會大手大腳,這是老年人最看不慣的地方。我可不犯那個傻,我總是挑選小吃品種多、價格便宜、環(huán)境寬敞的大排檔去吃。點菜時,一要顧及婆婆的口味,點些傳統(tǒng)的菜肴;二要顧及老公和孩子的口味,選幾樣時尚的。婆婆常常對我們點的新潮菜肴贊嘆有加,很快就接受了。到結(jié)賬時,我故意把每道菜的價格說給婆婆聽,讓她知道在外吃飯,只要是選好地點、點好菜,一樣可以花錢不多、吃得爽口?,F(xiàn)在,我們家每周必外出聚餐一次,起初是我提議,后來變成了婆婆張羅。
婆婆有晨練的習(xí)慣。為了增進婆媳之間的感情,我常和婆婆一起去晨練,然后和她一起去買菜。婆婆買菜總是選些大路菜,而我則喜歡一些時令鮮菜。為此,在采買過程中,我總是跟婆婆商量:做菜要講營養(yǎng)搭配,大路菜可做主菜,如燉豆角;時令菜可做配菜,如苦菊。婆婆剛開始對時令菜有抵觸,待菜買回家后,經(jīng)過我的一番精心調(diào)配,吃得婆婆連聲夸贊。
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有些媳婦埋怨婆媳難相處,婆婆如何刁難媳婦,如何對媳婦的生活理念、處世方法無法接納等。對于這些抱怨,我一直以為:生活是門藝術(shù),也要講點“策略”。作為媳婦,既然和婆婆成為一家人了,那么就該走近婆婆,了解婆婆,體諒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