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對于老年夫妻來講,哪個不希望能相濡以沫走到老?然而,現(xiàn)實生活往往不遂人愿,一方先于一方而去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風雨同舟幾十年的老伴,一方突然去世,注定會給另一方帶來創(chuàng)傷,使之產(chǎn)生抑郁、痛苦、焦慮等情緒,醫(yī)學上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居喪綜合征”。
“居喪綜合征”不僅會使老人沉默寡言、神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等,而且還會直接導致老人食欲不振、夜不能眠、反應遲鈍,甚至產(chǎn)生厭世心理而自殺。
那么,該如何幫助喪偶老人走出陰影,全面治愈“居喪綜合征”呢?
正視現(xiàn)實。心病還需心藥治。首先,要正視喪偶的現(xiàn)狀: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常態(tài),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所以悲傷過后,還須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開啟全新的生活。其次,子女和親友要通過心理疏導,幫助喪偶老人從痛苦中走出來,“無論如何,生活還是要繼續(xù)”。有時,別人的勸慰和疏導,要比老人自己心理療傷顯效得多。再次,要想方設法讓喪偶老人明白:老伴雖然去世了,但她(他)一定不希望活著的另一方在痛苦中度過余生,所以從“完成老伴心愿”的角度出發(fā),活著的一方也應該調(diào)整心態(tài),好好地活下去,以安慰逝者。
轉換空間。為使喪偶老人盡快走出陰影,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妨給老人換個生活環(huán)境,免得老人仍生活在舊環(huán)境中,沉浸在思念中不能自拔。如果條件不允許,至少要將老人的居住房間重新打理一番,將逝者的遺物移走或暫時收藏起來,免得老人睹物思人,整日沉湎于追思之中,加重精神上的痛苦和感情上的煎熬。
親情撫慰。喪偶老人最需要親人的體貼和關心。作為子女和親人,要多陪老人聊天、進餐等。這種“親情療法”既包括物質(zhì)贍養(yǎng),亦包括精神撫慰。如果可能,最好能與老人一起居住,讓老人在享受天倫之樂中,轉移情緒,從而擁有輕松、開心的心境,盡快擺脫喪偶的陰影。
友情填補。老人喪偶后,應主動“走出去”,常與老友走動、往來,通過拜訪舊友、勤于聯(lián)誼來轉移情緒,調(diào)整心境。作為喪偶老人的朋友,此時也應多與老人聯(lián)誼,不要讓他們誤認為自己是“孤家寡人”,“沒人搭理”。如果條件允許,老人可適當參加一些諸如“同學會”、“戰(zhàn)友會”等活動,在加深友情中釋放和沖淡心中的悲痛。
投身社會。在身體健康、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喪偶老人要積極參與社會交往和社會活動。在活動中走出小天地,走進新天地,心情自然也就隨之變得開朗起來。
擴大愛好。喪偶老人多培養(yǎng)興趣愛好,是最廉價且有效的“自療法”之一。老人可以在栽花種草、養(yǎng)寵物、練畫、打球、唱歌、彈琴、扭秧歌等興趣愛好中,實現(xiàn)情緒和心態(tài)的回歸。如果有可能,還可以在親人的陪同下,暢游名山大川;也可以搭乘旅行社的“夕陽紅列車”,過吉普賽人那種半游半居的“候鳥生活”。
對于那些長時間無法擺脫喪偶陰影的老人,子女、親友在征得老人的同意后,不妨撮合老人來次“黃昏戀”,通過尋找新的生活伴侶來調(diào)節(jié)心情,從而治愈“居喪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