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驍飛
有個學生問我:“我今年高考達到了一本線,但沒有被心中理想的大學錄取,我究竟是上一所自己不喜歡的大學,還是選擇去復讀?”我建議他用數(shù)學方法來分析這個糾結(jié)的問題。
我們假設(shè),復讀一年的損失量為100,錯過理想大學的損失量是200。換句話說,錯過理想大學的損失相當于在高三復讀2年。
當然,復讀并不意味著一定能被理想大學錄取。通過假設(shè)將其量化后就是:如果你復讀一年,仍會有30%的可能性進不了理想大學;如果復讀兩年,有20%的可能性不被理想大學錄??;如果復讀三年,還有10%的可能性與理想大學失之交臂。
有了以上兩個量化假設(shè),我們就可以根據(jù)你復讀的時間來計算你的損失。
情況1:不復讀,你的損失量為200;情況2:復讀1年,你的損失量為100×1+200×30%=160;情況3:復讀2年,你的損失量為100×2+200×20%=240;情況4:復讀3年,你的損失量為100×3+200×10%=320。
所以,基于以上假設(shè),復讀1年是最佳選擇。當然,以上只是提供一個思路,由于每個人對于復讀和錯失理想大學的心理感受不一樣,以及選擇復讀后對于考取理想大學的自信程度不一樣,以上數(shù)值會有不小差異,計算得出的結(jié)果會有很大不同。比如,有的同學就不介意是不是考上了理想大學,但卻很痛恨復讀;另一些同學則反之,多年奮戰(zhàn)于考場也在所不惜。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復讀帶來的損失是一定存在的,復讀時間越長,損失會越大;上一所自己不喜歡的大學到底有沒有損失,損失究竟有多大?這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經(jīng)濟學家George Sigler說:“如果你從來沒有錯失過,那么你一定為此付出過其他代價?!币苍S,這個代價不小,讓你得不償失。
小貼士
十類考生最適合復讀:
1.在高考期間由于健康,心態(tài)或狀態(tài)等原因,導致發(fā)揮失常,高考成績低于平時模擬成績很多的學生。
2.考運不好,如今年高考物化較難對選擇物、化的考生極不公平,導致不少原來準備沖刺名校的優(yōu)秀生沒考好。選擇物、化的考生一般較聰明,這類考生復讀一年沖刺名校的成功幾率極大,復讀有名牌的希望,不復讀將極其可惜。
3.填報志愿失誤,導致落榜的考生。
4.距理想的名牌大學35分以內(nèi)的學生。
5.不懂高三復習方法、學習無策略無計劃無體系,沒有充分利用好高三這一年的考生。
6.有強烈的學習愿望,有理想,有恒心,心理承受力較強,能夠克服復讀的艱苦的考生。
7.自身學習態(tài)度端正、刻苦用功,但由于原學校高三師資力量薄弱,導致高考成績不佳的學生。
8.高一高二學習不夠刻苦、態(tài)度不端正,等到高三幡然醒悟卻感覺太遲的考生。
9.只能讀民辦三本的學生,基礎(chǔ)可以,復讀很容易考上二本或一本,每年都有很多學生從三本退學復讀。
10.無奈考入不理想的大學或極不喜歡的專業(yè),進大學后長時間難以適應(yīng)大學生活的學生。
4類考生不適合復讀:
1.缺乏自我分析能力和約束力的學生;
2.家長強迫小孩復讀,而小孩死活不愿意的;
3.分數(shù)過低或過高的學生。據(jù)統(tǒng)計,每年報考復讀學校的學生中,高考分數(shù)多在300分至600分之間。而高考分數(shù)在這兩個臨界點之外的考生復讀意義不大;
4.心理素質(zhì)較差,在考場上發(fā)揮失常導致高考失利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