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麗
【摘 要】閱讀是讀者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解讀文本的過程,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獲得知識,愉悅情感,增加生活經(jīng)驗,豐富自己的人生。閱讀的方法有框架閱讀法、逆向閱讀法、立體交叉式綜合閱讀法、比較閱讀法等。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學法指導(dǎo)
閱讀是讀者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解讀文本的過程,不能把自己的經(jīng)驗帶入閱讀的閱讀是沒有意義的閱讀。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獲得知識,愉悅情感,增加生活經(jīng)驗豐富自己的人生。
該如何去閱讀呢?在這里,推薦幾種較為可行的閱讀方法。
一、框架閱讀法
就是根據(jù)某一類文體的內(nèi)容特點和規(guī)律性,經(jīng)過分析和歸納,形成一個個結(jié)構(gòu)“框架”。在學習有關(guān)方面的內(nèi)容時,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歸納對比,迅速找到相應(yīng)的內(nèi)容,更好地把握記憶。如學習議論文《談骨氣》《反對自由主義》等即可采用此法。論文具有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要素,這三個要素就可以構(gòu)成議論文的閱讀框架。按這一框架,我們在讀以上幾篇文章時,就要看它們提出了什么樣的論點,怎樣提出來的,用了哪些內(nèi)容作論據(jù),是怎樣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邊讀邊考慮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內(nèi)容,讀完以后就會對這一類文體的內(nèi)容和特點掌握得更清楚全面。當然,框架閱讀法的關(guān)鍵在于制定出適合的“框架”。
二、逆向閱讀法
閱讀時不按常規(guī)閱讀文章內(nèi)容,而是看到文章標題或文章論點時,先考慮這樣的標題,這樣的論點讓我自己來寫該如何寫。
如在閱讀《駁“實惠”論》一文之前。讓學生先對“學雷鋒,不實惠”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同學們有的說“學雷鋒,做好事,不收錢不留可謂‘名利雙失,對自己來說不是太吃虧了嗎?”有的說“倘若當‘張亞奇在路邊苦苦掙扎時,有一位雷鋒式的好人,熱心把他送進醫(yī)院,對亞奇來說,難道僅僅用‘實惠二字能概括嗎?”在大量的個人觀點發(fā)表后,再去閱讀課文,審查作者巍巍的論證思路,發(fā)現(xiàn)巍巍正是從邏輯上,從人生觀上,從揭示“實惠”論的本質(zhì)是“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三個方面來層層駁斥“學雷鋒不實惠”的觀點。與剛才同學們自己的想法比較,其差別是明顯的。這樣的閱讀對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印象也更深刻。
三、立體交叉式綜合閱讀法
立體交叉式綜合閱讀法是“整體、局部、細節(jié)、大整體”諸要素的主體交叉和綜合。
如在閱讀《大明湖》一文時,有些同學認為這是作者通過對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寫來抒發(fā)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而有些同學則認為除了熱愛之情外,還有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某種揭露和不滿。兩種意見其實反映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閱讀理解方法。確實,《大明湖》全文寫了濟南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優(yōu)美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贊美熱愛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實際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殘游記》這一小說的節(jié)選,就小說的總體而言,則主要是通過老殘游程中的見聞和活動對當時某些官吏的殘暴昏庸、社會的黑暗有所揭露。況且《大明湖》一文中還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話“如此佳景,為何沒有什么游人?”這不禁使我們想起《五月的青島》中老舍的感慨,“那時的青島將不再屬于青島的人”“且讓我們欣賞這五月的青島吧!”其間透露出的復(fù)雜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處《大明湖》一文蘊含著作者的情感也應(yīng)是復(fù)雜的多重的。
四、比較閱讀法
在閱讀過程中對有關(guān)內(nèi)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既可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看到差別,發(fā)現(xiàn)矛盾,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
(一)同中求異比較法
在看似相同的內(nèi)容中,仔細尋找細微差別,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在學習《孔乙己》一文時,寫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樣表現(xiàn)孔乙己死愛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文中前后兩處的描寫卻極不相同。
A、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笨滓壹罕銤q紅了臉,額上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
B、“取笑?要是不偷,怎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柜,不要再提。
A處雖不可辯卻硬要辯故意混淆“偷”“竊”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處無法辯而不得辯,雖已寫服辯但還是遭悶打,無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謊稱“跌斷”。如果說A處的“自欺欺人”還能為孔乙己爭回一點所謂“讀書人的清高”的話,那么B處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種弱者的可憐的“哀求”。A到B處的變化,正顯示了孔乙己從窘迫到窮途末路的生活軌跡,透露出悲劇的色彩。
(二)異中求同比較法
異中求同就是從個別中尋找一般,在個性中尋找共性。如對《故鄉(xiāng)》中閏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過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前后變化來分析,還可結(jié)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較來分析:如文中的楊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傳》中的阿Q。這些人,盡管他們所處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異,但他們都是舊社會下層人民群眾的形象,他們同樣熱愛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樣愚昧麻木,最終被封建制度無聲無息地吞噬,卻又對自己的命運百思不得其解。找到這些共同特點,我們就會對魯迅以“改造國民性的思想出發(fā)”揭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寫作動機有新的認識。
授之以漁,固然重要,關(guān)鍵還是運用得法。當然,閱讀方法不止以上幾種,更多更好的還需大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