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摘要:本文從失業(yè)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出發(fā),引出菲利普斯曲線的話題,進而總結學術界對于菲利普斯曲線的研究概況。然后使用菲利普斯標準模型,選取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1978-2011年關于城鎮(zhèn)居民消費指數和登記失業(yè)率的統(tǒng)計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最后對實證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
關鍵詞:菲利普斯曲線;失業(yè);通貨膨脹
1.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失業(yè)和通貨膨脹是短期經濟運行中的兩個主要問題,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是菲利普斯曲線,而菲利普斯曲線最初都是針對外國宏觀經濟,而對于體制完全不同的中國,其失業(yè)和通脹率之間是否也呈現(xiàn)出這樣的關系筆者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所以這篇課程論文研究目的就是探討中國的實際經濟數據是否符合菲利普斯曲線所描述的性狀,從而深化和具體化對于該曲線的認識,探討在中國菲利普斯曲線是否也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對不同失業(yè)率和通脹率組合的選擇菜單。
2.研究概況
1958年,在英國任教的新西蘭籍經濟學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國的失業(yè)率和貨幣工資增長率的統(tǒng)計資料后,提出了一條用以表示失業(yè)率和貨幣工資增長率之間替換關系的曲線,在以橫軸表示失業(yè)率,縱軸表示貨幣工資增長率的坐標中,畫出了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線。
1960年,以薩繆爾森(Paul.A.Samuelson)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隨后把菲利普斯曲線改造成失業(yè)和通脹之間的關系,他們所給予的關系式為:通貨膨脹率=貨幣工資增長率—勞動增長率
而變化后體現(xiàn)了“失業(yè)—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也成為了西方經濟學界菲利普斯曲線的標準版本。
20世紀70年代,西方世界的“滯脹”現(xiàn)象表明通貨膨脹率和失業(yè)之間并非簡單的負相關關系,1968年,貨幣主義的代表人物,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ion.Friedman)指出菲利普斯曲線的一個嚴重缺陷,即它忽略了工人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他認為,在短期內通脹率與失業(yè)率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但在長期中不存在這種關系,即菲利普斯曲線在長期中是一條直線。
3.實證分析
3.1模型來源。一般來講,根據菲利普斯曲線的斜率可以將菲利普斯曲線劃分為三種類型:(1)斜率為負的菲利普斯曲線。這種菲利普斯曲線表明通脹率和失業(yè)率之間是負相關關系,即兩者從在替代關系,這也是最為經典的菲利普斯曲線的特征(2)斜率為正的菲利普斯曲線。這種菲利普斯曲線表明通脹率和失業(yè)率之間是同向變化的,這類菲利普斯曲線曾在西方國家的“滯脹”危機中出現(xiàn)過,即通脹率和失業(yè)率同期內都是上升的。(3)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在長期中,由于經濟可以充分的調整,通脹率和失業(yè)率之間在長期中也就不存在了替代的關系,從而長期中政府的經濟政策將是無效的。
本文對于中國菲利普斯曲線的研究是基于標準菲利普斯模型,即選擇來自薩繆爾森(Paul.A.Samuelson)和索洛(Robert.M.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在該模型中,通貨膨脹率與失業(yè)率之間表現(xiàn)為負相關關系,其中自變量和因變量分別為失業(yè)率和通貨膨脹率,兩者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trade-off),這樣的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建議是政策制定者可以用一定的通貨膨脹率的增加來換取一定的失業(yè)率減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來減少前者,實際上是為政府實現(xiàn)不同的宏觀經濟目標提供了一套選擇菜單。
3.2數據來源。本文中使用的通貨膨脹率采用的是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城鎮(zhèn)居民消費指數(CPI),失業(yè)率采用的是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這兩種數據其實是對菲利普斯曲線的近似估計,兩種數據的數據區(qū)間都是1978-2011年,兩者之間的散點圖由圖1表示:
3.3數據分析。從1956年中國“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經濟所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但在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問題的決定》,從而中國正式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由于在1993年經濟的制度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所以本文決定將數據分為兩期,即1978-1992和1993-2011,分別對這兩期經行分析。
3.3.1第一期:1978-1992
該期的散點圖由圖2表示,根據散點圖2,本文決定采用兩種模型對數據經行擬合為,分別為:
CPI=β1+β2U+ε(1.1)
CPI=β1+β2U+β3U2+ε(1.2)
ε代表隨機誤差項,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兩個分析結果(表1),從結果上來看,對于回歸(1.1),可以看到U的t值為1.67,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都不能拒絕原假設,,即不能拒絕CPI與U之間關系的假定,而且Adjusted R-squared的值只有大約0.11,說明回歸(1.1)對數據擬合的并不理想,同樣的結果我們也能在回歸(1.2)的結果分析中看到,U和U2的t值分別約為-0.76和0.58,同樣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沒有通過檢驗,Adjusted R-squared的值甚至跟小,只有0.06,兩個回歸都沒有通過檢驗。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原因可能在于,菲利普斯曲線的提出是針對西方國家所實行的市場經濟體制,它的前提假設是具有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而處在1978-1992年的中國所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而言,并不存在自由的價格波動機制,從而也就沒有所為的菲利普斯曲線,更不會有通貨膨脹率和失業(yè)率之間的“替代關系”。
3.3.2第二期:1993-2011
我們仍然采用第一期中的兩種模型來做回歸分析,回歸結果由表2所示,對于模型(1.1),U的t值約為為-2.79,在5%的顯著性水平是顯著的,Adjusted R-squared的值約為0.27,這都優(yōu)于在第一期中的分析結果,同樣的結果同樣可以在模型(1.2)的第二期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到,U和U2的t值分別約為-3.12和2.97,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Adjusted R-squared約為0.50,可見模型(1.2)的擬合效果不僅優(yōu)于第一期中的結果,同樣也優(yōu)于第二期中的模型(1.1)的擬合效果,所以在該期間的菲利普斯曲線應該采用模型(1.2)。但是現(xiàn)實是這樣的嗎?本文所用的是時間數列數據,所以在回歸之前我們需要對數據的平穩(wěn)性檢測,但是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原始數據額是非平穩(wěn)的,并且CPI,U和U2都是2階單積,即需要經行兩次差分才能達到平穩(wěn)(附錄5)。那么,由于原始數據是非平穩(wěn)的,對第二期的回歸也許是一種謬誤回歸,我們不能考察此期間中國是否存在菲利普斯曲線,更不能考察通貨膨脹率與失業(yè)率之間是否有所謂的“替代關系”。但是在中國長期中是否存在著通脹率和失業(yè)率之間的均衡關系呢?通過對回歸(1.2)的協(xié)整分析發(fā)現(xiàn)(附錄3),從(1.2)中得到的回歸的殘差ε,通過對ε單位根的分析,發(fā)現(xiàn)ε是一個隨機游走、帶漂移的隨機游走和帶漂移和確定性趨勢的隨機游走三種假設下都在5%的水平上顯著,即ε是平穩(wěn)的。但是無法對(通貨膨脹率-失業(yè)率)經行經濟上的定義,所以筆者認為雖然兩個變量他們長期中是協(xié)整的,但是回歸(1.2)仍然是一種謬誤回歸。
4.結果及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的兩期的分析,本文所得出的結論是,無論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還是在實行了市場經濟的體制的中國,都不能確定存在明顯的菲利普斯曲線,從而也不存在所為能給政策制定者帶來選擇的“替代關系”。
那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可能存在兩點原因:第一,我國雖然在1993年正式立法施行市場經濟體制,并且經過這2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不斷得到了完善,但是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幾百年的歷史,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其實是不完善的,這就有悖于于菲利普斯曲線的前提;第二,中國與西方國家最跟本的區(qū)別還是國家體制問題,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而西方國家所實行的是資本主義,或許體制的問題也會對菲利普斯曲線產生影響,才造成了文中的回歸分析結果。也許等中國的市場經濟充分的得到發(fā)展,這種反應通貨膨脹率和失業(yè)率的曲線關系才能在經濟中體現(xiàn)出來。(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名大學出版社,2012.1-670
[2]范宇新,張茜.菲利普斯曲線在中國城鎮(zhèn)的驗證[J].理論學刊,2008,(171):63-66
[3]陳彥斌.中國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研究[J].經濟研究,2008,(12):50-64
[4]www.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