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華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0020-02
數學知識的獲得離不開生活,“數學學習更離不開生活”。根據兒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要想讓學生學習的輕松,知識掌握的牢固,只有讓數學學習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再加之與生活緊密聯系,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脫離了生活的學習,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強烈愿望。要讓枯燥的數學課堂煥發(fā)生機,具有魅力,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設積極思維的情境。這樣能使教學過程對學生的注意始終有一種吸引力。當然,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讓它成為一種愉悅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一、在生活情境中貼近學生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階段正處在一堂課的起始階段,處理的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緒,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導入新課,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的內驅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這節(jié)課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來導入新課,把學生引入生活情境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節(jié)快到了,同學們準備送禮物給老師,他們選了一份精美的禮物裝入長方體盒子里。為了使禮物更加美觀,他們打算親手包裝盒子但包裝紙要如何裁剪呢?至少要裁多大呢?你能幫他們想想辦法嗎?首先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最后發(fā)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須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須先算出盒子每個面有多大……當學生們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師: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探究的數學知識:長方體的表面積。
生活是具體的,數學是抽象的。在教學中通過送禮物給老師這種事。要求學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裁剪包裝紙,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開始探究如何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這個問題,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進行動手操作、討論交流、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生活情境中走進生活
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從而走進生活。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可安排了一個游戲:請學生動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平面圖形。隨后,再通過起名子,比較長的比較像的圖形等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圖形。一節(jié)新的圖形認識的學習,成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創(chuàng)設了一個較好的教學情景,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又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可以充分運用本班男、女生人數、小組人數之間的關系設計練習:男生占全班的 27/56,女生占全班的29/56,第一小組占全班的1/8或7/56,分別表示什么意思?這樣不但起到了練習的效果,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由此看來,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拉近了數學學習和生活的距離,學生在這一情境之中,主動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去發(fā)現,理解并學會了新知識。并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了與同學合作,獨立思考,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在生活情境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在學習知識后,不考慮所學數學知識的作用,不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這樣的教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是適應考試的解題能手。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讓他們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我們身邊的某些實際問題,他們是十分樂意的,這也是我們教學所必須達到的目標。
如: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以后,讓學生在自己的照片裝飾上精美的邊框;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讓學生回家去幫助父母并計算房間地面面積、計算鋪地板磚的數量及購買錢數。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再如在一級數學活動課上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小青年來到賣螃蟹的李大爺跟前問:“螃蟹多少錢一斤?”李大爺說:“30元一斤?!奔浊嗄暾f:“我喜歡吃身子,只有一半應按15元一斤算?!币仪嗄暾f:“我喜歡吃爪子,也應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爺就把螃蟹分下來賣給了他們,回家的路上,李大爺仔細一算才發(fā)覺上了當,請你們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釋一下李大爺為什么上當了?學生被這一情境引發(fā)了好奇心,由好奇引發(fā)需要,因需要而進行了積極思考,這樣學生不但加深了對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高度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那么,一定會使數學更貼近生活。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注重生活,創(chuàng)新才能得以實現,生活才能得以新發(fā)展。生活永遠是數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離開了生活,創(chuàng)新就沒有了生命,學習便失去了本應有的樂趣與生趣。因此,在教師的備課中一定不要忽略生活這一具有無限魅力的視點,引導學生在數學中聯想生活,又在生活中聯想數學,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唯物精神。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又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劉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