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項目(3142012012)摘要:梁啟超是中國近代的思想啟蒙者、文學家、學者。從1893年投身國事,到1929年去世,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活動了近四十年,旅日期間,是梁啟超思想最為活躍,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最為豐碩的時期。本文以梁啟超流亡日本的十四年為中心,來分析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兩大顯著特點:一是文風的改革,二是日語借詞的大量使用。
關鍵詞:梁啟超;文風改革;日語借詞0引言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等。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tǒng)教育,青年時期接觸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huán)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與康有為結識,后來與康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成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正如外界所評論的那樣,梁啟超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研究涉獵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多個領域,且均有建樹。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到日本尋求政治避難,直至“中華民國”成立才回國。他從1893年投身國事,到1929年去世,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活動了近四十年,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日本度過的,旅日期間,是梁啟超思想最為活躍,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最為豐碩的時期,本文以梁啟超流亡日本的十四年為中心,分析其文學成就。
1文風改革——追求新思想
梁啟超于1898年9月26日從天津港搭乘日本軍艦逃往日本,開始了政治逃亡生活。這十四年可以說是梁啟超文學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一方面,他先后創(chuàng)辦了《清民報》《新民叢報》等具有近代意義的報紙和雜志,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他積極推進文學革命運動,在文學的改良上進行了一些嘗試。
(1)詩歌的革新。梁啟超詩詞作品數(shù)量不多,但充滿了清新郁勃之氣,表現(xiàn)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有強烈的時代感,詩如《去國行》《雷庵行》等,曾給當時的有志青年以很大的激勵。從戊戌變法前一兩年開始,梁啟超與譚嗣同等便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逃亡日本后,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中繼續(xù)推廣“詩界革命”,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進步詩歌理論。梁啟超努力將這種新的詩歌理論運用到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中去,他的詩作多數(shù)創(chuàng)作于流亡日本時期,敢于運用新思想、新知識,詩風流暢。他主張“取泰西文豪之意境之風格,熔鑄之以入我詩,然后可為此道開一新天地”。由于梁啟超的大力提倡,黃遵憲、夏曾佑等人在“新派詩”方面的積極實踐,詩界革命成為改良主義文學影響最大的運動之一,并對五四文學革命和白話詩運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散文的解放。與詩歌相比,梁啟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他在1896年到1906年十年間發(fā)表了多篇散文,完成了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散文領域的創(chuàng)舉——新文體的確立。梁啟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內容與形式上都進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批判黑暗丑惡的現(xiàn)實,或為祖國的現(xiàn)狀憂心忡忡,或引進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技術,積極呼吁變法自強,受到愛國人士的熱烈歡迎。黃遵憲贊揚梁的文章可以“震驚一世,鼓動群倫”,真是“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于此者矣?!痹谛问缴?,他的散文議論縱橫、氣勢磅礴,筆端常帶感情,極富鼓動性,“對于讀者,別具一種魔力”;語言半文半白,“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國說》,針對中國現(xiàn)狀,分析透徹,說理條理清楚,行文一瀉千里,文章呈現(xiàn)出大氣磅礴的風格。梁啟超散文的影響極大,“每一文出,則全國之身目為之一聳?!币粤簡⒊⑽臑榇淼男挛捏w的出現(xiàn),為中國古典散文向現(xiàn)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轉化做了必要的準備。
2語言改革——大量使用日語借詞
旅日期間,梁啟超不僅在文學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大膽地嘗試和重大的突破,同時在語言的使用方面也大開中國文學之先河。與同時期的大多數(shù)文人一樣,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tǒng)教育,具有很高的漢學修養(yǎng),但當他到了日本以后,方才認識到,漢語言雖然博大精深,但在面對西方新事物、新概念時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當時,雖然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在嘗試翻譯西方著作,也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詞,但大部分為西方詞匯的音譯,如“賽因斯(science)”“德謨克拉西(democracy)”等,不僅詞形冗長,發(fā)音拗口,語義也不夠清晰。而梁啟超在接觸到日語之后,直接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很多新詞。有很多學者認為,日語借詞大量涌入中國主要是發(fā)生在梁啟超創(chuàng)辦《清議報》(1898年)之后,像現(xiàn)在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政治,經濟,組織,干部”等很多詞匯,皆始于梁啟超。梁啟超認為,日語與漢語屬于同文同種,中國人學習日語具有得天獨厚的。因此,他積極主張以日語為文字媒介,通過翻譯日文譯本的方式來學習和研究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科學理論。
梁啟超逃往日本一年后,發(fā)出了“自此居日本東京者一年,稍能讀東文,思想為之一變”的感慨,并發(fā)表《論學習日本文之益》的專題文章,號召“我國人之有志新學者,蓋亦學日本文哉”。梁啟超一方面從理論上對日語做出積極的評價,另一方面積極付諸實踐,在其所著的文章中大量使用日語借詞,并且特意做出標注,如“日本人謂”,“日本言”“東譯”等。例如,“于是經濟上日本人謂凡關系于財富者為經濟之勢力范圍遂浸變?yōu)檎紊现畡萘Ψ秶?。”——《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敖洕币辉~中國古籍中早已有之,但其含義為“(1)經世濟民。(2)治國的才干”。例如,《晉書·殷浩傳》中有“足下沉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p>
但梁啟超文中所要表達的,顯然并非此意,而是英文“economy”的意譯,即與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相關的系統(tǒng)之總稱。再如,“‘哲學二字是日本人從歐文翻譯出來的名詞,我國人沿用之,沒有更改。原文為‘philosophy,由希臘語變出,即愛智之意?!薄讹嫳液霞<话偃?。另外,梁啟超還從《新民叢報》第三年第一號開始,設置了“新釋名”欄目,來解釋當時出現(xiàn)的一些新名詞,其中大部分為日語借詞。例如,“社會者,眾人協(xié)同生活之有機的有意識的人格的之渾一體也……中國于此字無確譯?;蜃g為群?;蜃g為人群。未足以包舉全義。今從東譯。”——《新民叢報》第三年第二號。因此,在中日近代詞匯交流的過程中,梁啟超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高度評價日語在傳播西方文明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并身體力行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日語借詞,從而為日語詞匯順利流入中國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對漢語言文字的豐富和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結語
梁啟超不僅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思想啟蒙者和社會活動家,同時作為一名文學家,他也成就卓越,特別是在日期間,梁啟超的文學創(chuàng)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質的飛躍,對中國近代文學的發(fā)展和中日詞匯的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參考文獻:
[1] 尚宏偉.梁啟超的“文學界革命”與文學形式現(xiàn)代變革[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8(02).
[2] 李運博.梁啟超在中日近代漢字詞匯交流中的作用[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6(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