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易受的破壞和保存方法
郵票是紙制的,主要制造成分是植物纖維及膠質,屬于有機質。在潮濕高溫的環(huán)境下,極易發(fā)霉、蟲蛀。郵票若在這濕熱不通風的環(huán)境下(如在江南梅雨季節(jié)),極易受感染而生霉,出現黃斑。所以郵票要置于櫥柜頂層和干燥通風處,但不能過于干燥,否則郵票紙質會脆化,郵票會卷曲受傷;也不能過于潮濕,這樣會使郵票粘住。這兩種損壞是漸近的,其中潮濕的損壞更大。郵票長時間受到日光燈或陽光照射,票面本身就會酸化變黃,會發(fā)生顏色減退或變色。這是由于日光燈或陽光中有紫外線的緣故。郵票又需要空氣,因此郵票不宜長期放在玻璃板下或放在鏡框中欣賞。不要把幾本很重的郵冊重疊著堆放一起,要把它們并排立在書櫥中,中間留出空間,不要讓其互相擠壓。并放置一些防潮劑,遠離煤氣和含硫質氣體、化學藥物等,避免紙質郵票與其發(fā)生化學反應,使郵票受到損傷。
郵票要具有郵政憑證功能,故它背面具粘貼膠以便于使用。傳統郵票背面不需背膠,只在使用時用漿糊來粘貼。后來為了使用方便,在郵票背面刷一層背膠,剛開始普遍使用阿拉伯人用于醫(yī)療的膠材,稱“阿拉伯膠”,它在低溫冷水中易溶解,所以它適合郵票的保存。現在,許多國家則采用聚乙烯醇膠材,此材料有無色、無毒、高粘度、耐濕、不易生霉等特點,故逐漸取代阿拉伯膠。背膠在制造時不能含有化學物質,否則會讓背膠綻裂。這些漿糊、膠材的運用給郵票本身帶來的最大缺點是:在揭取時容易揭薄或撕破等。撕毀和揭薄是常見的一種缺陷。在清洗過程中由于浸泡時間不夠,在揭取郵票時,易造成郵票背紙撕毀或變薄。一經水洗,紙就會失去韌性,背膠是比水更有害的東西,某些背膠含有使郵票用紙致殘或刷色發(fā)生變化的藥物,有些古老郵票背膠還會使紙起皺折或破裂,故須去掉背膠。無論郵票本身有無背膠、漿糊,當郵票和信封分開時,需用手指漂洗郵票背面膠水或剩余漿糊,一般膠質少的,膠水會自動分解;膠質多的,還需要大量漂洗。推薦使用約攝氏25度的小蘇打溫水浸泡,這樣膠質漿糊易泡開。為使郵票印色更鮮艷、更穩(wěn)定,可加入雙氧水(過氧化氫),但浸泡后必須用清水洗凈。
郵票是一種精致的藝術品,它發(fā)揮的文化和國際影響力非同小可,很值得保存的,是一個精細的科技課題,希望本文能喚起集郵愛好者注意這方面的研究,為郵票的愛好收藏開拓新的領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