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身體活動建議演變:范式轉(zhuǎn)換與量的積累

        2014-05-23 09:03:34
        體育科學 2014年5期
        關鍵詞:效益建議負荷

        李 文 川

        身體活動多少量是足夠的?這一問題一直引導著學者們的研究興趣和身體活動建議的演變歷程。當前,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全球范圍內(nèi)第4位致死因素,2008年,全球15歲及以上成年人約有31%身體活動不足(男性28%,女性34%),每年約有320萬例死亡與缺乏身體活動有關(WHO,2009)[64]。Steven(2009)認為,身體活動不足是21世紀面臨最大的公共健康問題[62]。眾多的研究顯示,久坐的生活方式是諸如II型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而積極的身體活動能夠產(chǎn)生許多重要的健康效益(李文川,2010)[3]。Lee及其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中6%~10%歸因于身體活動不足,在缺血性心臟病的致死病因中甚至占到30%(Lee,2012)[40]。因慢性疾病高發(fā)引起的公共健康危機及醫(y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成為各國政府經(jīng)濟發(fā)展的沉重負擔。如因身體活動不足導致的直接醫(yī)護費用在澳大利亞[45]、英國[58]、瑞典[42]分別為 28.4~334.4英鎊/人,加拿 大[34]、美國[19]分別為154.7~418.9美元/人。因此,許多國家、國際正式或非正式組織把目光轉(zhuǎn)向身體活動的健康效益,從研究、政策制定和實踐上向身體活動與公共健康的范式轉(zhuǎn)換(Michael Pratt,et al.2009)[47],期 望 身 體 活 動 在 對 非傳染性疾病的初級、二級預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雖然身體活動產(chǎn)生健康效益已成為共識,但身體活動與健康效益的量劑效應機制仍然不明確(Kesaniemi YA et al.,2001)[35]。因此,有關身體活動的類型、強度、頻率一直是臨床、公共健康以及鍛煉等領域?qū)<矣懻摰臒衢T話題,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成為身體活動建議制定的科學依據(jù)。本研究以時間為順序,以美國心臟協(xié)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美 國 運 動 醫(yī) 學 學 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等組織發(fā)布的身體活動建議為對象,分析不同時期身體活動建議的關注點,梳理身體活動建議發(fā)展的脈絡,為我國身體活動指南的修訂和群眾進行科學的身體活動提供參考,為身體活動與公共健康領域研究提供借鑒。

        1 對身體活動的理解

        1.1 身體活動概念

        身體活動的概念使用最為廣泛的是Caspersen的解釋:身體活動指由骨骼肌肉產(chǎn)生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任何身體動作(Carl J.Caspersen,1985)[16]。Caspersen認為,身體 活動(physical activity),鍛 煉 (exercise)、體 適 能 (physical fitness)表述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卻經(jīng)常的被混用。這種情況在目前國內(nèi)依然存在,并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第一,概念的漢譯混用;第二,概念的混用。Physical activity在漢譯過程中,使用最多的是“體力活動”和“身體活動”。從詞義上來看,physical為形容詞,意為“自然的,身體的,物質(zhì)的”,activity為名詞,意為“活動,活躍,敏捷,活動力”,從詞義直譯翻譯成“身體活動”較為合適。日本學者杉木政繁(1989)在梳理日本的體育概念和體育科學發(fā)展時,把“Science of physical activies”譯 成 “身 體 活 動 學 ”[5]。 臺 灣 醫(yī)學[67]、體育學科[6]學者也譯為身體活動。吳蘊瑞先生認為“體育之意義,乃以身體活動為方式之教育也”[8]。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把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定義為“由骨骼肌肉產(chǎn)生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任何身體動作”(WHO官方中文網(wǎng)站上),包括:工作、休閑、交通、家務等活動[68],并特別強調(diào)了bodily movement。2011年由我國衛(wèi)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編寫的第一部《中國成人身體活動指南(試行)》也引用了這一概念。另外,身體活動與健康已成為一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領域,這與“身體”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雙重屬性具有密切的關系,例如,克里斯·希林就從社會和自然角度審視了“身體”[2],而如果譯成“體力”則無法表達這一關系。因此,筆者認為,把“physical activity”翻譯成“身體活動”更能體現(xiàn)出身體活動與健康研究過程中的自然和社會的雙重性,也更能與國際組織和公共健康領域研究相一致。

        在實際的身體活動與健康研究和身體活動建議制定過程中,身體活動是指由骨骼肌運動而導致的高于基礎水平能 量 消 耗 的 身 體 活 動 (CDC,1996[16];(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美 國 衛(wèi) 生 部,2008[32])?;A水平的身體活動是指較低強度的日常性的身體活動,如站立、慢走、提輕物。根據(jù)類型、量、目的,身體活動可以分為不同的形式,不同人群基礎水平的身體活動具有一定的差異。日常性的身體活動雖然能夠消耗能量,但是否能夠產(chǎn)生健康效益的科學證據(jù)還不足。

        1.2 身體活動與健康的關系

        有規(guī)律的身體活動具有廣泛的健康效益,但為什么有些人積極參與,而另外一些人卻表現(xiàn)的不那么積極呢?行為理論認為,身體活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Bauman AE,2002)[13],生態(tài)模型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解釋模型(Sallis JF,2008)[57]。

        圖1 本研究身體活動與健康效益生態(tài)模型圖Figure 1. Ecologic Mod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Effectiveness

        圖1是整合了 Emily B.Kahn(2002)[24]的身體活動干預模型與 Adrian E Bauman(2012)[12]生態(tài)模型,模型結(jié)構(gòu)顯示了身體活動與健康效益之間因果聯(lián)系的復雜性。影響身體活動健康效益的外部因素包括信息、社會支持、環(huán)境和政策因素,個人因素包括心理與生理因素,通過提高身體活動水平改善身體能力(有氧能力、生理機能、身體成分、技能、代謝能力與情緒),從而產(chǎn)生健康效果。

        在影響身體活動的外部因素中,政策因素至關重要(McCormack GR,2011)[43],主 要 可 以 歸 納 為 以 下 幾 個 方面:第一,政策因素影響著健康信息的傳播、社會支持的程度以及環(huán)境的設計等,對不同人群或個體的行為需要政府通過立法或者非政府組織行動進行合理的引導;第二,來自于不同領域的科學成果需要轉(zhuǎn)化為普通人群能夠接受的行動建議或方案,需要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參與;第三,身體活動的全球化政策發(fā)布在推動發(fā)展中國家慢性疾病預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政策因素在提高身體活動的健康效益中的作用是重要而深遠的,身體活動建議是政策因素中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普通人群科學健身的重要依據(jù)。

        2 1972—2010年間主要身體活動建議

        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為測量身體鍛煉的生理反應提供了可能,1843年,定量觀測首次被用于評估重體力勞動的健康效應(Guy,1843)[27]。20世紀初開始有關中等強度、大強度鍛煉的生理學反應以及對因疾病導致的致死率和發(fā)病率影響的研究。20世紀50~60年代,研究開始關注特定生理效益所需要的身體活動負荷。1957年,Karvonen MJ首次使用對照試驗的方法研究不同鍛煉強度對身體能力的影響[33]。1958年,Morris通過調(diào)查倫敦交通工人和公務員開始系統(tǒng)的研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與久坐生活方式的關聯(lián)。[48]這期間最為著名的是Michael Pollock通過對照試驗論證了中等強度的健康效益[53,54],并在1978年主持了 ACSM Position Stand的發(fā)布。20世紀60年代,來自試驗和觀測的證據(jù)支持了積極身體活動的健康價值,但對于身體活動的安全性缺乏一致意見。同時,這一時期,美國及發(fā)達國家CHD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又缺乏有效的治療,身體活動中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在大強度鍛煉中的心臟負荷是否會導致心肌梗死或心臟停博缺乏證據(jù)支持,這一切源于人們對CHD發(fā)病機理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1972、1975年AHA發(fā)布的身體活動建議初衷是為了降低冠心病的發(fā)病風險,此時主要是注重身體活動對CHD的恢復,而對CHD的預防缺乏認識。

        身體活動指南自1970年開始到2010年,共頒布或修改20余次(圖2),組織者既有政府組織也有非政府組織,AHA和ACSM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1995年、2008年發(fā)布的身體活動建議。早期身體活動建議由AHA主導,關注不同強度的身體活動對CHD的康復作用(AHA,1972;AHA,1975)。隨著人們對 CHD發(fā)病機理的逐漸認識,身體活動建議開始轉(zhuǎn)向?qū)w能或體質(zhì)(Physical Fitness)提高的關注,1992后開始從公共健康角度討論身體活動的意義,這一時期主要由ACSM主導。當全球范圍內(nèi)非傳染性疾病逐漸成為重要的致死病因后,WHO成為推動國家層面的身體活動指南制定及國際間合作發(fā)揮著重要力量。從歷次身體活動建議修改來分析,主要集中以下幾點:第一,身體活動建議的科學證據(jù),包括臨床的、實驗的、觀察的等;第二,中等強度的健康效益;第三,范式的轉(zhuǎn)換;第四,身體活動負荷的累積和量劑效應。

        圖2 1972—2010年間主要身體活動指南或建議歸納樹形圖Figure 2. Physical Activity Recommendations during 1972—2010

        3 身體活動建議范式轉(zhuǎn)換

        3.1 從經(jīng)驗到科學:對個人體質(zhì)健康的重視

        18世紀之前,人們對身體活動的認識主要散落在各種文藝作品中,如 Mercurialis(1569)發(fā)表的“The Art of Gymnastics Among the Ancients”中認為,鍛煉能保持健康狀態(tài)、健康的人應該保持有規(guī)律的鍛煉等[46]。這一時期,人們通過觀察對身體活動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建立了初步的認識。19世紀末20世紀初,研究主要關注鍛煉的生理學反應,特別是肌肉、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和新陳代謝系統(tǒng)的反應(Franz,1900[26];McCurdy,1901[44])。 心 肺 能 力 作 為 人群身體活動水平的一個客觀生理指標,與各人群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關,是體質(zhì)健康各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7]。而另外一些學者則從流行病學角度關注工作中身體活動的健康效益(Hedley,1939[31])。1953年,Morris及其團隊提出了大強度的體育鍛煉有助于預防CHD的假設,隨后的研究證實了巴士售票員、郵遞員CHD患病率低于巴士司機、郵局職員,后續(xù)研究逐漸從工作中的身體活動擴展到休閑時間中的身體活動[48,49]。這一系列研究為探討身體活動與CHD及全因死亡率提供了基本框架。隨著研究的深入,鍛煉研究與身體活動的流行病學研究開始走向融合,形成了“身體活動與健康”新的研究取向。而這一時期正是發(fā)達國家CHD高發(fā)時期,因此,個人和組織開始探索身體活動在降低CHD疾病風險、最大化健康效益的作用。隨著久坐生活方式人群數(shù)量的增多,人們越來越需要認識什么類型的身體活動是需要的?什么強度的身體活動是安全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第一部身體活動建議的形成。1972年,AHA發(fā)布了Exercise Testing and Training of Apparently Healthy Individuals:A Handbook for Physicians,主要目的是告誡人們?nèi)绾瓮ㄟ^中等或大強度鍛煉,降低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病風險。1975年的修訂版仍然是評估鍛煉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但鍛煉對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預防作用沒有被重視。1973年Pollock發(fā)表了“鍛煉的量”的論文討論耐力訓練與心肺機能[52],這一時期的研究達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即較高鍛煉強度可以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這些研究成果促成了ACSM發(fā)布了1978年身體活動建議[11]。從1975年發(fā)布第一部身體活動建議(Guidelines for graded exercise testing and exercise prescription,1975),ACSM開始逐漸成為身體活動與健康效益探索領域的領導者。

        3.2 從個體健康到公共健康:對慢性疾病預防的關注

        20世紀90年代,對身體活動效益的討論和研究開始由對鍛煉效能的關注轉(zhuǎn)向公共健康領域,其中,最為重要的是1984年由CDC的流行病行為與評估部門組織的有關“身體活動、鍛煉的流行病學與公共健康”的研討。與會專家從公共健康的角度分析了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價值,這一會議精神影響了今后10多年公共健康的改革進程[4]。此后,生活方式因素被引入到身體活動與公共健康領域。1992年,AHA發(fā)布報告認為,身體活動不足是導致CHD的第4位獨立風險因素(其他分別是吸煙、高血壓、高血脂),身體活動在CHD的初級和二級預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一論斷已超出了鍛煉與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健康效益的范疇,開始從疾病預防的視角分析身體活動的健康效益[25]。當人們認識到身體活動缺乏是CHD的重要風險因素后,1993年開始,CDC開始與ACSM合作,組織來自于流行病學、鍛煉生理學、公共健康領域的專家開展廣泛的論證,經(jīng)過2年的努力,于1995年出版了《身體活動與健康》,發(fā)布了公共健康建議,由此身體活動與健康的研究從“體質(zhì)鍛煉”或“臨床”轉(zhuǎn)向了“公共健康”范式。在身體活動建議發(fā)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于1996年發(fā)布,這份195人撰寫的報告由CDC主持,參與者包括總統(tǒng)健康委員會,ACSM、AHA等非官方組織,報告第一次對兒童、成年人、老年人進行了分類指導,雖然報告的內(nèi)容與前期發(fā)布的建議并無大的區(qū)別,但因由政府機構(gòu)發(fā)布,并被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采用而名聲鵲起。

        4 身體活動負荷的演變及量劑效應

        4.1 ACSM推薦身體活動負荷的演變

        身體活動負荷是身體活動指南演變或修訂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產(chǎn)生健康效益的關鍵因素,但不同時期對身體活動負荷健康效益的認識具有差異性。圖3是不同學者對不同身體活動水平與CHD風險因素的關系研究,結(jié)果顯示,隨著身體活動負荷的增加,CHD患病風險呈下降趨勢。人們對身體活動負荷的認識和監(jiān)測是一個漸進的過程,18世紀末開始使用諸如心率來說明鍛煉的生理效能。1953年,Morris從流行病學視角提出大強度鍛煉能預防CHD的假設[49]。1957年,Karvonen等(1957)第一次開始使用對照試驗的方法評估不同身體活動負荷的鍛煉效能,研究認為,在提高身體效能方面,≥70%MHR(maximal heart rate)比60%MHR 更為有效[33]。1979年,由 Pollock主持的“The recommende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fitness and healthy adults”(ASCM,1978)主要宗旨是提高心肺機能和健康身體成分,因此提出應每周鍛煉3~5天,強度在60%~90%MHR或50%~85%HRR(Heart Rate Reserve,HRR),每次鍛煉15~60 min的有氧練習。在隨后學者們的研究中基本達成了一個共識,即較高的運動強度可以獲得較高的效能收益。因此,在最初的推薦負荷中更加重視大強度的身體活動。但由于在實驗過程中,更多的學者注重了強度而忽略了運動總量,如在試驗對照中,每周鍛煉5次,每次30min,大強度的運動總量或做功量肯定超過了中等強度,這使得研究的結(jié)論值得懷疑,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中等強度的鍛煉效能。不過,這一缺陷很快在隨后的研究中得以糾正(Haskell,1984[29];Blair,Kohl,Gordon,1992[14];Blair,1993[15])。1978-1990年間身體活動建議主要是基于1978年版本,開始重點關注中等強度。1990年ACSM升級了1978年版本,把提高心肺機能和肌肉力量作為主要目標,每次鍛煉時間從15~60min提升到20~60min。1990年建議最重要的價值是指出了獲得與健康有關效益的身體活動負荷,而不僅僅是體質(zhì)上的效益。

        1978—1990年間,雖然在歷次的身體活動建議中都提出了達到健康效益的適宜身體活動負荷,但對于低于建議的身體活動負荷是否能夠減少慢性疾病的發(fā)病風險仍不明確。對于AHA、ACSM發(fā)布的身體活動建議,普通人群對這種專業(yè)性的或結(jié)構(gòu)性的鍛煉建議缺乏理解,很多人認為達不到推薦的身體活動水平,將不會產(chǎn)生健康效益。Leon AS et al(1987)[41]、DeBusk RT et al.(1990)[20]、Ebisu T.(1985)[23]等人研究認為,“間歇性”的身體活動也可以產(chǎn)生健康效益,而由此提出了“累積效應”(Pate et al.,1995)[50]。在此基礎上,1995年ACSM身體活動建議提出,每天至少進行30min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鍛煉過程中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每次至少8~10min多次累積完成(Russell R Pate,1995)[56]。 與 早 期 建 議 相 比 ,20 世 紀 90年代身體活動負荷變化的顯著特征:1)運動強度從70%逐漸降低到40%;2)鍛煉持續(xù)時間從3天增加到5~7天;3)對累積效應的認識。雖然科學的身體活動指南頒布了多個版本,但在美國在閑暇時間參與身體活動的人群比例呈下降趨勢(圖4),2005年23.7%的成年人未在余暇時間參與身體活動(CDC,2005)[18]。

        圖3 身體活動水平與CHD致死風險的關系曲線圖Figure 3. Rel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CHD Mortality(Russell R.Pate,et al,1995[45])

        表1 ACSM推薦身體活動負荷一覽表Table 1 Physical Activity Quantity of ACSM Recommendation

        圖4 1990—2005年美國成年人閑暇時間未參與身體活動比例變化曲線圖Figure 4. Physical Inactivity Proportion in Leisure Time during 1990—2005

        2002年,CDC與ACSM共同組織了專家委員為討論對1995年身體活動建議進行升級,以吸納身體活動與公共健康領域新的研究成果,會后籌建了兩個專家組,一個負責18~65歲年齡組,一個負責65歲以上年齡組,研究報告于2007年發(fā)布,報告中有關身體活動負荷的變化為:18~65歲年齡組建議每周5次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每次至少30min或者每周3次大強度身體活動、每次至少20min,或者是二者的組合。老年人主要目標是保持身體活動、身體柔韌性和平衡能力。這一報告為“2008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和WHO發(fā)布全球身體活動指南(2010)奠定了基礎。

        4.2 其他組織發(fā)布身體活動建議中身體活動負荷變化

        在身體活動建議的制定和修訂過程中,CDC主要關注冠心病及心血管系統(tǒng)的預防,ACSM關注普通人群,特別是余暇時間不經(jīng)常參與身體活動的人群。在此之外,美國醫(y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與美國農(nóng)業(yè)部(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也多次參與身體活動建議的發(fā)布。2002年,IOM開始探索營養(yǎng)過剩以及能量消耗與慢性疾病的關系,這一研究得到了HHS與USDA的經(jīng)費支持。研究認為,BMI在18.5~25.0之間的人群,每天30min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不足以抑制體重的增長,活動時間需要增加到每天60~90min,在研究方法上,IOM首次使用雙標水法來測定能量消耗。但這一建議受到Steven N Blair(2004)等學者的質(zhì)疑[61],表2顯示,除了女性51~70歲年齡組具有差異外,其他各組并未有顯著性差異。

        Dipietro L,Kohl H W III(1998)[22];Schmitz K H,Jacobs D R J(2000)[59]等學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每天低于60min的身體活動也能夠有效的防止過多的體重獲取。2003年肥胖研究國際協(xié)會召開了主題為“多少身體活動負荷對阻止不健康體重的獲得是足夠的”。會議一致認為,每天30 min的身體活動無論是對健康人群,還是肥胖人群都是有益的,但由于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對某些人可能需要更多的身體活動負荷。USDA與HHS自1995年開始每隔5年受國會委托發(fā)布飲食指南,身體活動是其中的一部分,但USDA、USDAHHS與ACSM發(fā)布的身體活動建議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都肯定了積極的身體活動的健康效益,區(qū)別在于他們所關注的對象以及追求的效益不同。

        表2 3個年齡組BMI與身體活動水平(PAL)一覽表Table 2 BMI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Three Age Groups

        《2002年世界衛(wèi)生報告》詳細的描述了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煙草使用等因素對人類疾病的影響,這些因素中大部分與飲食和身體活動密切相關,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全球疾病負擔、死亡和殘疾,引起了WHO會員國對非傳染性疾病日益增加的沉重負擔的關注。經(jīng)過廣泛的協(xié)商,2004年5月,第57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通過了《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全球戰(zhàn)略》(以下稱全球戰(zhàn)略),并于2009年發(fā)布《世界衛(wèi)生組織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全球戰(zhàn)略:國家監(jiān)測和評價實施情況的框架》,旨在把促進健康飲食和身體活動以預防疾病的規(guī)劃作為實現(xiàn)發(fā)展目標的主要政策手段??偟哪康氖峭ㄟ^指導發(fā)展個人、社區(qū)、國家和全球各級可持續(xù)行動的實施環(huán)境、促進和保護健康?!叭驊?zhàn)略”共分4個目標:減少由不健康飲食和身體活動缺乏造成的非傳染病危險因素;加強對飲食和身體活動對健康作用的理解和認識;制定政策改善飲食和增加身體活動;加強監(jiān)測和評估。“全球戰(zhàn)略”明晰了會員國政府、WHO、國際伙伴、民間社會和非政府組織、私立部門在制定、實施飲食與身體活動行動計劃中的責任和義務,對于促進地區(qū)間、國家間的合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全球戰(zhàn)略”建議WHO組織建立監(jiān)測系統(tǒng)并制定飲食習慣和身體活動模式的指標,因此,在結(jié)合美國CDC,ACSM與悉尼“發(fā)展中國家身體活動隊健康的益處”以及《加拿大身體活動指南》(2007,2009)的基礎上,WHO于2010年發(fā)布了《關于身體活動與健康的全球建議》,其主要目的是通過促進身體活動,實現(xiàn)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一級預防,建議WHO會員國加強本國的政策制定。推薦身體活動負荷與《2008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是一致的。

        4.3 量劑效應

        量劑效應(Dose-response)是指身體活動負荷與健康效益之間的關系(HHS,2008)。負荷可以是頻率、持續(xù)時間、強度單維度的,也可以是總量。ACSM提出“運動是良醫(yī)”,認為在病人的日常治療過程中,以身體活動作為處方,其效果不亞于純粹的藥物治療,這其中隱含了劑量與效果的關系,即身體活動負荷與健康之間的量劑效益。有研究表明,身體活動水平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存在量劑效應,全因死亡率隨著身體活動負荷的增加呈下降趨勢(圖5),量 劑 效 應 可 以 是 線 性 關 系 (Lee,2001)[37]、指 數(shù) 關 系(Rosengren A,et al,1997[55];Williams P T,1998[65])或雙 曲線關系(Haskell,1994)[30],這主 要依據(jù) 效益的測量,同 時Haskell指出在進行身體活動與健康的研究時應該把身體活動當成一種“藥”進行研究。進行身體活動與健康研究時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特定條件下的療效,對于目標人群的效果,特定效應時所采用的劑量,發(fā)揮效應的機制和安全性(Haskell,1994)。量劑效應可以分為身體活動總量、強度、頻率、持續(xù)時間的量劑關系。

        圖5 身體活動水平與全因死亡率相對風險的關系曲線圖(HHS,2008)[32]Figure 5. Rel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All-mortality

        “Some is good,more is better”是身體活動建議中量劑效益的重要指導思想,但不同時期的研究對此的理解是不同的。1995年前,對“Some”的理解,更多的是關注強度,對此的理解是“較高的活動強度會收得較大的收益”,此時的量劑效益注重強度與健康效益的關系。1995年,CDC與ACSM發(fā)布的身體活動建議中,對中等強度是否與較低的慢性疾病發(fā)病率(如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率)有聯(lián)系還未達成一致意見(Lee,2004)[38]。Lee(2009)把這一時期的研究可以歸納為兩種假設(圖6)[39]。研究1顯示為中等強度對疾病Y發(fā)病率的影響,對象主要為女性和老年人群;研究2顯示為大強度對疾病Y發(fā)病率的影響,對象為中年男性。曲線雖然支持了較多的量可以獲得較大的效益,但所針對的對象是有區(qū)別的。

        隨著測量手段的改進,身體活動總負荷被引入身體活動建議中,總量可分為熱量消耗、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Energy,MET)和總時間。表3為身體活動每周消耗的熱量與步行總時間與CHD風險的量劑效應,通過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量劑效應呈負相關(P<0.01)。

        圖6 本研究身體活動負荷與疾病Y發(fā)病率的關系曲線圖Figure 6. Rel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Quantity and Morbidity of Disease Y

        表3 本研究身體活動能耗、總時間與CHD風險的量劑效應一覽表Table 3 Dose-response of Physical Activity Quantity and CHD

        學者對1995年CDC/ACSM身體活動指南中量劑效益最大的爭議是,10~15min的短時間多次數(shù)的身體活動與健康之間是否存在量劑效益。Pate et al(1995)通過隨機對照實驗得出,短時間多次數(shù)的身體活動對于提高心肺功 能,降 低 CHD 風 險 具 有 健 康 效 益[50],Hardman(2001)[28]、Kohl(2006)[36]的 研 究 支 持 了 這 一 結(jié) 論 。 其 實對于從身體活動總負荷中分離出每次鍛煉的持續(xù)時間與慢性疾病的量劑效益是非常困難的,比如每周鍛煉5次、每次30min與每周鍛煉5次、每次15min、每天2次兩種活動方式的量劑效應之間是否存在區(qū)別?許多研究在不考慮能量消耗的情況下,討論持續(xù)時間與健康的量劑效益,結(jié)論讓人質(zhì)疑。圖7是每次鍛煉的持續(xù)時間與CHD發(fā)病風險的量劑效益曲線,曲線2在控制年齡的情況下,鍛煉持續(xù)時間與CHD存在顯著的量劑效益(P=0.04),曲線1在控制年齡與能耗的情況下,顯著性消失(P=0.68)。

        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能量消耗的重要價值。實際上,在針對普通人群的身體活動實踐,使用能量消耗的指標是很難操作的,因此在《2008年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與WHO的全球建議中使用身體活動總負荷,即周活動累計時間作為推薦負荷。

        圖7 本研究每次鍛煉時間與CHD相對風險的關系曲線圖Figure 7. Relation of Duration and CHD RR

        5 總結(jié)與反思

        5.1 新的證據(jù)

        在身體活動指南發(fā)展的30多年時間中,新的科學證據(jù)的出現(xiàn)是身體活動建議修訂的重要依據(jù)。這些證據(jù)來源于兩個途徑,一是臨床病理學基礎;二是實驗結(jié)論。我國2011年首次頒布了《中國成年人身體活動指南》,制定的依據(jù)主要來源于發(fā)達國家人群,缺乏針對我國普通人群的實驗數(shù)據(jù)支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tǒng)計,2010年18歲以上的成年人僅有11.9%參與有規(guī)律的身體活動,83.8%的人不參與身體活動[67]。由此導致了從1993到2003年十年間,心血管疾病發(fā)病從31.4%上升到50.0%,糖尿病從1.9%上升到5.6%(Wang,2007)[64]。因此,建立我國普通人群身體活動健康效益的系統(tǒng)研究,加快從體質(zhì)研究向公共健康轉(zhuǎn)變,對于預防慢性疾病發(fā)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5.2 研究方法的局限

        流行病學研究與隨機對照試驗是身體活動研究的重要原 則 和 標 準 (Steven,2004[61];Pocock,2000[51]),雖 然 實際過程中,能夠真正做到隨機對照是很困難的(Lee,2009)[39],但卻是保證數(shù)據(jù)效度和信度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身體活動或體力活動、流行病學”為檢索詞在國內(nèi)知網(wǎng)檢索,發(fā)表在體育領域期刊的實證研究1篇[9],但缺乏隨機對照設計。當前在國際上隨著對身體活動與健康關系研究的不斷深入,對變量的控制更加嚴格,如活動水平、能量消耗、社會經(jīng)濟地位等,有學者把這類變量稱之為混雜因素或混淆因素(張建國等,2010;[10]卡爾·卡斯佩森,2009[1])。如果對混雜因素不加以控制,可能會使得在判斷因果關系時將對于因變量作用全部或部分歸于無關因素(Dishman,2004)。[21]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應加強流行病學研究和研究對象的隨機對照,合理的對混雜因素加以控制,對提高身體活動與健康的研究水平會有積極作用。

        5.3 多少量是足夠的

        當前,對“多少量是足夠”的討論從最初的單純提高體質(zhì),逐漸演變?yōu)椴煌哪康?,但對量劑效益的機制還缺乏足夠的了解,特別是身體活動與單一疾病之間的量劑關系研究不多。探索達到健康效益的最低身體活動負荷,從而轉(zhuǎn)化為身體活動建議,成為各國公共健康組織和機構(gòu)關心的重要問題。另外,隨著強度的增加,運動損傷發(fā)生的幾率也會隨之上升,因此,身體活動負荷建議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之間的平衡是推動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1]卡爾·卡斯佩森.步行與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研究[J].體育科研,2009,30(5):9-12.

        [2]克里斯·希林.身體與社會理論[M].李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李文川.身體活動干預與老年人健康促進研究進展[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6):129-137.

        [4]李文川.積極、健康、幸福-《2008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新啟迪[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6):91-96.

        [5]杉木政繁.日本的體育概念及體育科學領域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9,6(4):22-23.

        [6]體育、競技運動與休閑活動之探討.體育大學《體育原理》講義[C].桃園:2004

        [7]謝敏豪,李紅娟,王正珍,等.心肺耐力:體質(zhì)健康的核心要素[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2):1-7.

        [8]吳蘊瑞.體育原理[A].吳蘊瑞文集[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6.

        [9]于洪軍,仇軍.身體活動負荷對我國老年人患慢性疾病風險率的影響研究-基于對清華大學老年人群PASE問卷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2):139-144.

        [10]張建國,王香生,黃雅君,等.體質(zhì)與健康促進研究中的混雜因素及其控制與處理[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0,29(6):736-742.

        [11]ACSM.The recommende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fitness in healthy adults[J].Med Sci Sports,1978,10:Vii-Vx

        [12]ADRIAN E BAUMAN,RODRIGO SREIS.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Why are some people physically active and others not?[J].Lancet,2012:380:258-271.

        [13]BAUMAN A E,SALLIS J F,DZEWALTOWSKI D A,et al.Toward a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 uences on physical activity:the role of determinants,correlates,causal variables,mediators,moderators,and confounders[J].Am J Prev Med,2002,23(suppl 2):5-14.

        [14]BLAIR S N,KOHL H W,GORDON N F.How much physical activity is good for health?[J].Ann Rev Public Health,1992,13:99-126.

        [15]BLAIR S N,McCLOY.Research lecture: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fitness,and health[J].Res Q Exe Sport,1993,64:365-367.

        [16]CARL J CASPERSEN,KENNETH E,GREGORY M CHRISTENSON.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J].Public Health Reports,1985,126-131.

        [17]CDC.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R].1996:20

        [18]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Trends in leisure time physical inactivity by age,sex and race/ethnicity-Unites States-1994-2004[J].MMWR,2005,54:991-994

        [19]CHENOWETH D,LEUTZINGER J.The economic cos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excess weight in American adults[J].J Phys Activ Health,2003,(3):148-163.

        [20]DEBUSK R T,STENESTRAND U.Training effects of long versus short bouts of exercise in healthy subjects[J].Am J Cardiol,1990,65:1010-1013.

        [21]DISHMAN P K.Origins of physical activity epidemiology[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4,3-28.

        [22]DIPIETRO L,KOHL HW III.Improvements i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ttenuate age-related weight gain in healthy men and women[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1998,22:55-62.

        [23]EBISU T.Splitting the distance of endurance running:on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and blood lipids[J].Jn J Phys Edu,1985,30:37-43.

        [24]EMILY B KAHN,LEIGH T RAMSEY.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J].Am J Pre Med,2002,22(4S):73-107

        [25]FLETCHER G F,BLAIR S N.Statement on exercise.Benefi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for all A-mericans[J].Circulation,1992,86:340-344.

        [26]FRANZ S I.On the methods for estimating the force of voluntary muscular contractions and on fatigue[J].Am J Physiol,1900,4:348-372.

        [27]GUY W A.Contributions to a knowledge of the influence of employments on health[J].J Royal Stat Soc,1843,6:197-211.

        [28]HARDMAN A E.Issues of fractionation of exercise[J].Med Sci Sports Exe,2001,33:S421-427.

        [29]HASKELL W I.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the need to define the required stimulus[J].Am J Cardiol,1984,55:4d-9d.

        [30]HASKELL W L.Health consequences of physical activity:understanding and challenges regarding dose-response[J].Med Sci Sports Exe,1994,6:649-660.

        [31]HEDLEY O F.Analysis of 5116deaths reported due to acute coronary occlusion in Philadelphia 1933-1936[J].US Week Pub Health Rep,1939,54:972.

        [32]HHS.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R].2008:C-1

        [33]KARVONEN M J,KENTALA J E.The effects of training on heart rate[J].Ann Med Exp Biol Fenn,1957,35:307-315.

        [34]KATMARZYK P T,JANSSEN I.The economic cost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obesity in Canada:an update[J].Can J Appl Physiol 2004;291:90-110.

        [35]KESANIEMI Y A,DANFORTH E J R.Dose-response issues concern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n evidence-based symposium[J].Med Sci Sports Exe,2001,33:S351-358.

        [36]KOHL H W III.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J].J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2006,3:344-364.

        [37]LEE I M.Physical activ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what is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J].Med Sci Sports Exe,2001,33:S459-471.

        [38]LEE I M.No pain,no gain?Thoughts on the Caerphilly study[J].Br J Sports Med,2004,38:4-5.

        [39]LEE I M.Epidemiologic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studi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40]LEE I M,SHIROMA E J.Effec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on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wide:An analysis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life expectancy[J].Lancet,2012,380:219-229.

        [41]LEON A S,CONNETT J.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eath: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J].JAMA,1987,258:2388-2395.

        [42]MARTIN B W,BEELER I,SZUCS T D.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health-enhancing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first estimates for Switzerland[J].Schweiz Z Sportmed Sporttraumatol,2001;49:131-133.

        [43]McCORMACK G R,SHIELL A.In search of causality: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ults[J].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1,8:125.

        [44]McCURDY J H.The effect of maximum muscular effort on blood pressure[J].Am J Physiol,1901,5:95-103.

        [45]MEDIBANK PRIVATE.The cost of physical inactivity:what is the lack of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costing Australia?[R].August,2007.http://www.medibank.com.au/Client/Documents/Pdfs/pyhsical_inactivity.pdf(accessed April 24,2012).

        [46]MERCURIALIS H.De arte gymnastica[M].Paris:Du Puys,1569

        [47]MICHAEL PRATT,JACQUELING N EPPING,WILLIIAM H DIETZ.Put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to public health: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rom the CDC[J].Preventive Med,2009,49:301-302.

        [48]MORRIS J N,CRAFORD M D.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work:evidence of a national necropsy survey[J].Br Med J,1958,2:1485-1496.

        [49]MORRIS J N,HEADY J A.Coronary heart-disea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work[J].Lancet,1953,ii:1053-1057.

        [50]PATE R R,PRATT M.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DCP and ACSM[J].J Am Med Asso,1995,273:402-407.

        [51]POCOCK S J,ELBOURNE D R.Randomized trials or observational tribulations?[J].N Engl J Med,2000,342:1907-1909.

        [52]POLLOCK M L.The quantification of endurance training programs[J].Exe Sport Sci Rev,1973:155-188.

        [53]POLLOCK M L.Health and fitness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J].ERIC,1978,30:357.

        [54]POLLOCK M L,CURETON T K,GRENINGER L.Effects of frequency of training on working capacity,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adult men[J].Med Sci Sports,1969,1:70-74.

        [55]ROSENGREN A,WILHELMSEN L.Physical activity protests against coronary death and deaths from all causes in middleaged men[J].Ann Epidemiol,1997,7:69-75.

        [56]RUSSELL R PATE,MICHAEL PRATT,STEVEN N BLAIR.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A recommendation from CDCP and ACSM[J].JAMA,1995,273:402-407.

        [57]SALLIS J F,OWEN N,F(xiàn)ISHER E B.Ecological models of health behavior.In:Glanz K,Rimer BK,Viswanath K,eds.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4th edn[J].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8:465-486.

        [58]SCARBOROUGH P,BHATNAGAR P,WICKRAMASINGHE K K,et al.The economic burden of ill health due to diet,physical inactivity,smoking,alcohol and obesity in the UK:an update to 2006-2007NHS costs[J].J Public Health (Oxf),2011,33:527-535.

        [59]SCHMITZ K H,JACOBS D R J.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weight:associations over ten years in the CARDIA study[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2000,24:1475-1487.

        [60]SESSO H D.Physical and CHD risk in men:does the duration of exercise episodes predict risk?[J].Circ,2000,102:981-986.

        [61]STEVEN N BLAIR,MICHAEL J LAMONTE.The evolu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recommendations:how much is enough?[J].Am J Clin Nutr,2004,79:913S-920S.

        [62]STEVEN N BLAIR.Physical inactivity:the biggest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the 21st century[J].Br J Sports Med,2009 43:1-2.

        [63]WANG Y,MI J,SHAN X Y,et al.Is China facing an obesity epidemic and the consequences?[J].The trends in obesity and chronic disease in China[J].Int J Obes,2007,31 (1),177-188.

        [64]WHO.Global health risks[R].2009

        [65]WILLIAMS P T.Relationships of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to exercise quantity and intensity[J].Arch Intern Med,1998,158:237-245.

        [66]The Report of 2010Behavioral Risk Factors Surveillance of PRC[R].Available at http://www.chinacdc.cn/zxdt/201109/t20110906_52141.htm

        [67]http://www.pt.ntu.edu.tw/wu/exphysiol/ch4/1/0.htm

        [68]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pa/zh/.

        猜你喜歡
        效益建議負荷
        草粉發(fā)酵 喂羊效益高
        蓮魚混養(yǎng) 效益提高一倍
        接受建議,同時也堅持自己
        學生天地(2020年32期)2020-06-09 02:57:54
        冬棚養(yǎng)蝦效益顯著,看技術(shù)達人如何手到“錢”來
        果園有了“鵝幫工” 一舉多得效益好
        好建議是用腳走出來的
        人大建設(2018年9期)2018-11-18 21:59:16
        防止過負荷時距離保護誤動新判據(jù)
        主動降負荷才是正經(jīng)事
        對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建議
        人間(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2
        負荷跟蹤運行下反應堆一回路控制系統(tǒng)仿真與驗證
        大屁股人妻女教师撅着屁股|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av男人免费久久| 蜜桃av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 成人午夜性a级毛片免费|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综合久久久久6亚洲综合| 精品人妻av区二区三区| 天堂视频在线观看一二区|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 成人毛片av免费|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流白浆| 日本女优五十路中文字幕|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有限在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九九| 国产女精品视频网站免费| 挑战亚洲美女视频网站| 久久久亚洲av成人乱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国内熟女啪啪自拍 | 亚洲av熟妇高潮30p| 日本精品国产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美女自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区| 久久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摸夜夜添无码无码av| 2020最新国产激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桃蜜| 伊人加勒比在线观看视频| 女人18片毛片60分钟| 伊人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大片免费| 亚洲五码av在线观看| 中国免费看的片|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 黄色潮片三级三级三级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