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瑾
上天贈予我們新的生命—— 孩子,也許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饋,我們可以跟隨孩子的新生而新生,可以跟隨孩子的腳步去再次成長,修復內心的傷痕,重新獲得生命的愉悅感受。那么,請你先俯下身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里,向孩子學習吧!
像孩子一樣看待這個世界
你是怎樣看待這個世界的?你又是怎樣看待人與人的關系的呢?在這些方面,成年人似乎已經無力像孩子那樣,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和美好的感受。
有句歌詞是“愛一個人,就要讓他知道,這世界多么美好。”在媽媽教育孩子的過程里,常常出于對孩子的保護,而告知孩子一些社會上糟糕的東西。例如,有的媽媽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功利的”,就跟她的小孩說:“你不要太單純了,人心是非常復雜的,也許有的小朋友就是為了要你的玩具才跟你一起玩兒呢!”這種負面信息的傳遞雖然有著濃郁的保護色彩,卻也給小孩子的內心蒙上了一層灰塵。因為在小孩子的眼中,這個世界是美好和充滿奇幻色彩的,人心也都是善良的。也因此,我們常會覺得小孩子是那么的簡單和幸福!
如果在孩子內心還沒準備好的時候,例如小學之前,孩子最信任的人—— 媽媽爸爸,告知孩子這個世界并不美好,而且可能隨時隱藏著黑暗,就等于在孩子的內心建立了一個沖突。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會由 “世界美好,我喜歡這個世界,我要好好地生活?!毕颉斑@個世界這么可怕嗎?我不喜歡,我有點害怕,我還是自己待著好了?!遍_始轉變。對于敏感的、容易受暗示的小孩,這種對世界看法的間接經驗,可能導致小孩不愿主動交朋友,不信任他人,疑心,自我封閉等心理和行為的問題。
有一部電影叫《美麗人生》,是奧斯卡獲獎影片,講述的是身處納粹集中營的父子的故事。影片中的父親為了保護孩子內在世界的美麗,用盡了辦法甚至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讓孩子以為周圍發(fā)生的一切不過只是個游戲而已。
也許我們能夠找出一千種理由,來說明我們?yōu)槭裁匆@樣提前對孩子揭露社會的負面信息,但是,時間和方式卻沒有被我們重視起來,在不合適的時機用不恰當的口吻來傳遞這些,可能會嚇到我們的小孩。也許已經在某個瞬間,我們用成年人久經社會的心靈,遮擋了孩子看世界那美麗的眼睛。我們也許可以試著透過孩子晶瑩剔透的眼神,去感受生命中美好的元素。你會發(fā)覺,即便是那些不美好的,也會逐漸成為一道風景,重新被你賦予了美好的解釋。
選擇相信需要強大的內心
孩子總是傾向于去“相信”周圍的人和解釋,而在成人世界里,懷疑精神卻是時時刻刻圍繞著我們的,因此我們容易焦慮、容易感到煩躁。心理學發(fā)現,被各種心理問題困擾最多的是成年人而非孩子,只不過由于成年人習慣了承擔,于是痛苦和煎熬逐漸被麻痹,我們生活在復雜的情緒情感中,只能羨慕孩子們簡單的小世界。
“相信”是一種力量,人與生俱來本就有著各種天賦品質,在成長的經歷中,我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和受到各種原因的傷,一次次的累積塑造和改變著我們,直到我們長大成為一個“自以為有經驗可以抵御一部分傷害的人”,因為我們善于懷疑,不再輕信。
為什么沒有社會經驗的小孩們能夠去信任,而已經具備了自我保護經驗的成人卻不能夠輕易信任他人或者關系了呢?也許我們可以向我們的小孩學習學習,在已經能夠自我保護的成年階段,去更多的收獲信任帶來的美好感受,以及人際關系上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