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鵬,唐雪梅
安徽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由動詞加上介詞或副詞等小品詞構(gòu)成的短語動詞在英語中使用非常普遍,且已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詞匯領(lǐng)域,能否熟練使用短語動詞成為衡量英語是否地道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1]。對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短語動詞因其意義靈活、語法結(jié)構(gòu)固定,成為學習英語的難點之一;正因為如此,短語動詞也成為國內(nèi)外學術(shù)研究的一個重點。有關(guān)短語動詞的研究,可概括為三個發(fā)展階段:(1)以Quirk和Bolinger為代表的傳統(tǒng)句法、語義研究。其重心在于從結(jié)構(gòu)主義和傳統(tǒng)語義上對短語動詞進行定義和分類。(2)以Lindner、Morgan等人為代表的認知學派從認知角度分析小品詞的語義,從而闡述短語動詞語義的擴展、變化,揭示了短語動詞的語義形成機制。(3)短語動詞的實證研究,該階段的研究主要依據(jù)語言實際應(yīng)用來發(fā)現(xiàn)和剖析短語動詞的使用問題,進而根據(jù)研究成果指導(dǎo)英語學習者的短語習得進程,多屬于應(yīng)用性研究。因而這類研究多關(guān)注學習者習得短語動詞的情況和成因,為短語動詞的教學策略研究提供依據(jù)[2]。對于中國學習者來說,如何有效地習得短語動詞會顯得更有實際意義,所以筆者在此僅對短語動詞的習得研究進行梳理和歸納,并簡要分析,為后續(xù)的短語動詞應(yīng)用研究作粗淺的鋪墊。
國內(nèi)外短語動詞的習得研究主要集中探討了非英語本族語者學習英語時對短語動詞的回避問題。繼Schatcher首次發(fā)現(xiàn)和提出回避現(xiàn)象之后[3],Dagut和Laufer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以色列中等水平英語學習者因為希伯來語中缺少對應(yīng)的短語動詞結(jié)構(gòu),無法理解該類陌生結(jié)構(gòu)而避免使用短語動詞[4]。后續(xù)的研究中,Laufer和Eliasson得出類似的支持性結(jié)論:母語和目標語的差異是影響回避使用的主要因素[5]。而Hulstijin和 Marchena的研究結(jié)果與前者截然相反,認為母語與目標語越是相似越容易發(fā)生回避,換言之,是相似性而非差異性引發(fā)回避現(xiàn)象的發(fā)生[6]。Liao和Fukuya首次對中國學生的短語動詞回避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他們選取中、高水平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中等水平均傾向于避免使用短語動詞,尤其是比喻性短語動詞,進而得出結(jié)論:學習者短語動詞的回避是中介語發(fā)展的體現(xiàn),語義困難是英語學習者短語回避的有力的解釋因素[7]。該研究對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有較大的借鑒意義,但由于選取的受試均為海外華人留學生,因此在代表性上大打折扣。而真正較為全面地以國內(nèi)英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的當屬張彬,他討論了短語動詞類型變量、學習者英語水平變量對短語動詞回避現(xiàn)象的影響,并得出結(jié)論:中國英語學習者傾向回避使用語義不透明的短語,實質(zhì)為對外語學習中不確定性的回避,和母語、二語的差異無關(guān);并且隨著英語水平提高,回避現(xiàn)象減少[8]。張彬的研究采用了測后個案訪談,在回避的原因解釋上更有說服力。
基于以上短語習得的回避研究,大致概括有以下特點:(1)從受試看,均是二語為英語的中、高級水平者。這樣的受試選擇是恰當?shù)?。低英語水平受試對短語和對應(yīng)單詞的掌握較差,使得研究的有效性大為降低;(2)從測試的方法上看,大都采用多項選擇測試、翻譯測試。但對于該類測試的效度,前人并未給出驗證。筆者僅對單單不足20個、粗略分類的短語能否有效地驗證出回避提出質(zhì)疑;且各研究采用的試題不統(tǒng)一,Hulstijin和 Marchena[6]沿用了Dagut和 Laufer[4]的測試,張彬采用了 Liao和Fukuya[7]的試卷,使得研究結(jié)果之間的比較難有說服力。上述研究還有一個大的設(shè)計漏洞在于“它們沒有考察受試是否具備測試所用的短語動詞的知識”[9]。早先,Kleinman曾指出回避應(yīng)是讓學習者意識到自己在回避,回避不應(yīng)該是學習者對于短語動詞“全然不知”[10]。國偉在實驗前設(shè)計了測前調(diào)查問卷,彌補了這一設(shè)計上的漏洞,但其得出的結(jié)論也頗為意外: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短語動詞上雖和美國人有差異,但整體上沒有回避傾向,英語內(nèi)在復(fù)雜性是導(dǎo)致習得短語動詞困難的最主要因素[9]。作者解釋該結(jié)論與前人研究的不一致性是因為該研究考慮了受試對被測短語的“已知性”。
因此,國偉的研究在解釋回避的成因上認為是學習者對相應(yīng)的短語動詞不認識或者不熟悉而造成的,而這種“陌生化”才是導(dǎo)致回避現(xiàn)象發(fā)生的直接原因。而日常的教材編寫不科學、教學設(shè)計不全面導(dǎo)致了這種“陌生化”的形成。國偉同時用反例“get up”“give up”論證了自己的結(jié)論。其實除了國偉,Laufer和Eliason早就提出“熟悉論”的重要性,并指出相似性和語義特點對短語動詞的回避現(xiàn)象不造成重要的影響[5]。仔細思考前人的研究中大都談到了“高水平者回避現(xiàn)象的好轉(zhuǎn)”,其實也側(cè)面支持了“熟悉論”的成立,因為當英語水平逐漸轉(zhuǎn)高時,其實對短語動詞的掌握也更加熟練,進而對自己短語動詞的使用更有信心。
粗略總結(jié)前人對短語回避現(xiàn)象的成因大致有:(1)母語、二語差異論[4];(2)母語、二語相似論[6];(3)語義復(fù)雜論[6];(4)熟悉論[7,9]。不論哪種解釋,從更微觀的心理語言學角度來看,更容易理解。筆者認為,和初級英語學習者通過母語的翻譯對等詞激活大腦中二語心理詞匯不同(圖1a所示),中、高級英語學習者多為直接通過概念元素激活二語心理詞匯(圖1b所示)。在二語心理詞庫中,如果一個概念對應(yīng)多種L2表達選擇的時候(圖中以L2w代表單詞;以L2pv代表短語動詞),這些表達在心理詞庫中與概念節(jié)點的連接強度是有差異的。被提取時,多種選擇間存在著一種競爭機制,連接強度越大的越容易被提取,而連接強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接觸和使用頻率,所以最先被提取的往往是接觸和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這是詞匯提取的頻率效應(yīng)。在圖1b中,L2pv的連接強度小于L2w,表現(xiàn)出L2w在心理詞匯提取時能被優(yōu)先激活。另一方面,短語動詞的多義性增加了其記憶的存儲負擔,使得學習者記憶效率不高,不愿意或者不容易記住短語動詞。再者,比喻性的短語動詞因其字面意義的干擾,增加了其語義啟動的難度,延遲了提取的時間,輸于單詞詞義鮮明單一的優(yōu)勢。這些都成為二語學習者使用短語動詞的阻礙。
圖1
至此,筆者認為:短語動詞的回避現(xiàn)象存在與否與成因似乎顯得不那么重要,反而其反映出的短語動詞在教學上的缺失應(yīng)該引起國內(nèi)教育界的關(guān)注。不論采用何種方法,目前需要彌補的是加大短語動詞的接觸和使用頻率,只要增強其心理詞庫中與概念的連接強度,回避的現(xiàn)象必然會減少。
20年來語料庫語言學的蓬勃發(fā)展,為短語動詞習得研究開拓了新天地。語料庫技術(shù)的最大優(yōu)勢是能從提供的大量、真實的語言數(shù)據(jù)中提取所需要的語言特征進行對比分析,而學習者語料庫的建立為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數(shù)據(jù)支持[11],彌補了之前單個、少數(shù)文本取樣的不足。而英語學習者短語動詞的使用研究也因語料庫語言學的發(fā)展成為二語習得新的研究熱點。繼國外Hagglund對比瑞典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語料庫寫作中短語動詞使用情況之后[12],國內(nèi)王鳳琴使用中國學習者語料庫CLEC,通過機輔和人工分析相結(jié)合,調(diào)查了不同水平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短語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其使用短語動詞情況大致相似,在短語動詞深度和廣度上的掌握有所欠缺[13]。肖楓霄、鄭紅紅與趙江葵的研究均初步分析了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與英語本族語者,不同水平英語學習者間口語中短語動詞使用頻率差異[14-15]。趙鵬芳的研究進而指出中國學習者在語義透明短語動詞上的超用和比喻義短語動詞上的少用[16]。除此之外,俞玨的研究更為細致深入,其通過調(diào)查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短語動詞使用情況,認為學生使用短語動詞的能力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而增長,但在英語水平中,高級發(fā)展階段卻停滯不前[17]。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在短語動詞使用上存在小品詞或動詞誤用、搭配偏差、句法缺陷及簡單化使用等現(xiàn)象。王鳳琴繼續(xù)探討及物性變量對短語動詞的使用影響[18]。此外,俞玨、徐鵬分別對具體的“keep構(gòu)”和“out構(gòu)”的短語動詞使用情況進行了跨庫研究[19-20]。不難看出,短語動詞語料庫實證研究有細致化趨勢的轉(zhuǎn)變。
總結(jié)以上的研究可發(fā)現(xiàn),研究的重心基本在于:(1)呈現(xiàn)頻率(多用和少用)的跨庫差異;(2)不同變量對短語動詞使用的影響(這些變量包括學習者英語水平、短語動詞語義透明度、短語動詞及物性等);(3)考查面增大:除了之前回避現(xiàn)象之外,還有短語動詞的誤用、搭配、語義傾向、語境使用等方面的不地道性。在剖析問題成因方面,和之前回避現(xiàn)象得出的啟示一樣,幾乎上述所有的研究都將矛頭指向教學,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當重視短語使用的語境,運用對比方法分析動詞的句法、語義特點,輸入更多短語動詞系統(tǒng)知識,強化學生使用短語動詞的意識。同時教材對短語動詞也應(yīng)有相應(yīng)的系統(tǒng)介紹[17],加大語料庫研究技術(shù)和成果的運用,向?qū)W習者展示大量真實語料,增強其目標短語動詞使用的地道性[20]。雖然基于語料庫的對比分析無疑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因其所取語料庫有一定局限(如BNC對比CLEC,BNC對比SECCL等)。在語料對比中,文本的可比性未經(jīng)過翔實系統(tǒng)的論證,導(dǎo)致某些語料庫在部分參數(shù)(如樣本大小、學習者背景、語言水平、文章主題)產(chǎn)生較大的背離,從而影響結(jié)論的有效性。這也是目前中介語對比研究難以解決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學者側(cè)重通過剖析小品詞的語義特征來揭示其對短語動詞習得的影響,強調(diào)小品詞的語義對短語動詞習得的重要性[21-23]。其中劉世理認為,中國學生誤用短語動詞的三個主要原因是:(1)望文生義,忽視整體概念;(2)參照意義受母語負遷移;(3)參照意義忽視語境條件限制。主張學習者采用語義關(guān)系識記策略、以小品詞為中心策略、語境策略、可理解輸入策略促進短語動詞的學習[23]。部分學者通過實驗證明了提高學習者隱語意識,有助于短語動詞的習得[24-26]。還有一些學者對特定小品詞構(gòu)成的短語動詞的習得進行了認知方面的研究[27-29]。
短語動詞是英語學習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英語學習的薄弱所在。國內(nèi)外學者在回避現(xiàn)象闡述、成因揭示、使用特征、變量影響、教學主張等方面都進行了足量的研究。但這些習得研究在內(nèi)容和模式上傾向于回避現(xiàn)象探討、語料庫對比分析、小品詞語義分析,略缺系統(tǒng)性,真正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模型還未見建立,所以后續(xù)研究還應(yīng)當更加注重理論的深入。
[1]Alexander L G.Longman English Grammar[M].London:Longman,1988:153
[2]俞玨.近40年來英語短語動詞研究綜述[J].池州學院學報,2013(2):112-114
[3]Schachter J.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J].Language Learning,1974,24:205-214
[4]Dagut M,Laufer B.Avoidance of phrasal verbs:A case for contrastive analysi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5(7):73-79
[5]Laufer B,Eliassion S.What causes avoidance in L2learning:L1-L2differences or L1-L2similarity,or L1-L2complexit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3(15):35-48
[6]Hulstijin J H,Marchena E.Avoidance:Grammatical or semantic cause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9(11):241-255
[7]Liao Y D,F(xiàn)ukuya Y J.Avoidance of phrasal verbs:The case of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Second Language Studies,2002,20(2):71-106
[8]張彬.英語學習者對英語短語動詞的回避現(xiàn)象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6):60-64
[9]國偉.中國學習者英語短語動詞回避傾向的實證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4):73-77
[10]Kleinman H.The strategy of avoidance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William Ritchie.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Issues and Implications.New York: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8:157-174
[11]Hunston S.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37
[12]Hgglund.Do Swedish advanced learners use spoken language when they write in English[J].Moderna Sprk,2001,95(1):2-8
[13]王鳳琴.從廣度和深度看中國英語學習者短語動詞的使用[J].甘肅高師學報,2010(1):77-80
[14]肖楓霄.大學英語學習者英語口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短語動詞: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社科縱橫,2010(12):317-318
[15]鄭紅紅,趙江葵.大學英語學習者口語常用短語動詞的分析: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3):115-116
[16]趙鵬芳.基于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的短語動詞習得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14-117
[17]俞玨.基于中國學生英語口筆語語料庫的英語口語短語動詞使用研究[J].外語界,2011(5):24-30
[18]王鳳琴,張黎娜.基于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學習者短語動詞的使用調(diào)查:以短語動詞的及物性為自變量[J].甘肅高師學報,2012(6):35-36
[19]俞玨.中國學習者英語短語動詞教學研究:基于Keep的語料庫調(diào)查[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80-183
[20]徐鵬.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大學生議論文中含out短語動詞使用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5-71
[21]Side R.Phrasal verbs:Sorting them out[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1990,44(2):144-152
[22]Lennon P.Getting easy verbs wrong at the advanced level[J].IRAL,1996,24(1):23-36
[23]劉世理.中國學生英語短語動詞的認知誤區(qū)及應(yīng)對策略[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3):31-35
[24]Keveeses Z,P Szabo.Idioms: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326-356
[25]Boers F.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00(21):553-571
[26]沈育剛.隱喻意識對英語短語動詞習得的作用[J].國外外語教學,2002(2):15-18
[27]李瑛,范麗麗.英語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以get off為例[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93-97
[28]李瑛,許媛宛鳥.英語短語動詞習得:從以使用為基礎(chǔ)的視角:以“V+down”構(gòu)式為例[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09-114
[29]柳軍.UP &DOWN短語動詞習得隱喻視角實證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