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裬譞
國有企業(yè)的盈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結構性不合理,政府適當提高利潤收取比例很有必要。
從2014年起,中央企業(yè)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在現有基礎上再提高5個百分點。納入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范圍的中央企業(yè)稅后利潤的收取比例分為五類執(zhí)行:第一類為煙草企業(yè),收取比例25%;第二類為石油石化、電力、電信、煤炭等資源型企業(yè),收取比例20%;第三類為鋼鐵、運輸等一般競爭型企業(yè),收取比例15%;第四類為軍工企業(yè),收取比例10%;第五類為政策性企業(yè),包括中國儲備糧總公司、中國儲備棉總公司,免交當年應交利潤。
國有企業(yè),被譽為共和國長子,一直成長于聚光燈下,國企的一舉一動都引來格外關注。此次上調央企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亦引來眾多關注。
國有企業(yè)改革始自1978年,經歷了調整、制度創(chuàng)新、逐漸完善三個階段,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其中國企紅利從分紅到不分紅再到分紅,反映了國有企業(yè)的興衰,也反映了中國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的進步。
計劃經濟年代國企創(chuàng)造的利潤全額上繳,真正實現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1994年國家開始實施分稅制改革,考慮到當時國有企業(yè)固定資產投資由撥款改為向銀行貸款、還本付息由企業(yè)負擔,再加上國企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職能,作為階段性措施,國家暫停向企業(yè)收繳利潤。企業(yè)應上繳的利潤全部留在企業(yè),用于企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換言之,1994年開始,央企只納稅不上繳利潤,這一停就是13年。
進入新世紀,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國企的經營狀況逐步好轉,社會負擔大為減輕。關于國有產權和國有產權收益的認識逐步完善,要求國企上繳紅利的呼聲逐浪高漲。
□ 央企紅利上繳比例不斷調高。東方IC 供圖
2007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明確提出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2007年作為試點,對國務院國資委所監(jiān)管企業(yè)2006年實現的國有資本收益進行收取,其中,企業(yè)稅后利潤按標準減半收取。
從經營困難時不繳紅利到效益改善后從低收取,跳出企業(yè)層面的考量,這樣的漸進式改革符合中國改革的傳統(tǒng)特色。國企紅利重新上繳,保持了政治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減少了利益摩擦和社會震動。
2007年是一道坎兒,中央企業(yè)率先恢復紅利上繳。目前,我國國有企業(yè)的盈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結構性不合理,適當提升比例非常有必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則提出,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到30%。
誰出資,誰受益。國企是全民的企業(yè),國企收入理應服務于全民。提高國企紅利上繳比例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將這一比例提得太高,則可能會影響國有企業(yè)的正常經營和競爭力的提升。
從2007年試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至今,已有7個年頭。而這7年中,伴隨國資預算一步步擴圍,央企紅利經歷了4次上調,5類企業(yè)平均累計上調幅度為10%,平均上繳收益比例為18%。
2020年,如果國企上繳收益比例提升至30%,這較2014年上升12%。換言之,未來5年,國企上繳收益比例每年提升不到1個百分點。這個提升幅度相對溫和。
國際上大型公司平均稅后分紅在25%~35%之間,所以,2020年,國企30%上繳收益比例是相對合理的。
在周期性行業(yè)呈現弱勢形態(tài)下,擺在不少大型資源類央企面前的首要問題,仍是提高企業(yè)效率,進一步市場化,以拉動企業(yè)業(yè)績。但是,實體經濟不景氣,央企仍然投資于泡沫風險較大的房地產產業(yè),如果適當提高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必將對這一行為形成遏制。此外,民間資本也過多在樓市游走,資本市場對中國實體經濟投資熱情難以提升。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一紙《決定》下,混合所有制經營這一種新型國企改革方向,正在資本市場醞釀發(fā)酵。
作為國有企業(yè)的標志,石油石化行業(yè)舉起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面大旗。2月19日晚,中國石化率先揭開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序幕,將對油品銷售板塊進行重組,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這必將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重新回歸到實體經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