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之末端
圖/汪彬彬
鄉(xiāng)味中國年之云南昆明?
這些年來,每到過春節(jié)時,人們都不由地感嘆“年味”淡了?!澳晡丁本烤古艿侥膬毫四??一直以來,年味都是構成我們歷史長河的重要元素。但是,近三十年刮起的西風歐雨和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漸漸吹散了、吹淡了我們的過年習俗。過年被壓縮、被簡化、被物化,省事、省心、省力固然是省了,但喜悅、歡欣似乎也一并被省了?,F(xiàn)在認真回想老昆明過去過年的一些特有風俗,一條完整的文化脈絡再度清晰可見,也許我們可以從中得出年味跑到哪兒了,是怎么跑掉的答案。
春節(jié),顧名思義,是冬去春來的節(jié)日。在農(nóng)耕社會里,冬去春來的時節(jié),諸般農(nóng)事都休息了,春節(jié)于是順理成章地成為最長最盛大的節(jié)日。人們借此時節(jié)正好可以好好慰勞自己,修補平時忙于工作而冷落了的倫理親情,祈求新的一年福氣連連。老昆明人的春節(jié)習俗,和全國相似,也是圍繞上述幾個主題進行的。
除夕之前,老昆明人都要灑掃庭除,就像全國其他地方的人民所做的那樣。但一些老昆明人家里還有另一項額外的清潔工作,“醋蒸掃除”。除夕之夜,用火盆裝上燒紅的炭、松針,端到家里的每個房間里放著,往火盆里灑醋,然后關門,用醋蒸汽來“打掃”密閉房間里的空氣。等到蒸汽被揮發(fā)得差不多后,人們把火盆拿出大門倒掉,這就算是這一年的晦氣都被驅(qū)除出家門了。
這一習俗的來源是陜西的“打醋炭”。明末永歷年間,李定國、孫可望帶領大量陜西軍人入滇,這一習俗于是被普及了。這種空氣消毒法放到現(xiàn)在看也十分科學,而我們的老昆明人早在幾百年前就知道,且使用了幾百年。
置辦年貨是過年的重要工作,舊時老昆明人的年貨大致有幾類:吃的除了肉菜果蔬、糕點糖果,還必須準備大量的官渡餌塊、米花團。而用的有鞭炮、香燭、春聯(lián)、門神像等。與眾不同的是,老昆明人過年還需要大量的松針、松枝。
吃年夜飯時,松針被撒在地上,松枝則被插在院里、門前,叫做“松蓬”,象征新的一年清吉平安,在全國來說,這個習俗唯昆明獨有。這本是彝族兄弟崇拜松樹,過年時載種松樹的風俗,昆明的漢族同胞卻染襲了這一傳統(tǒng)。于是,千百年來,這個象征著中華民族大融合、大團結(jié)的特有習俗在昆明代代相傳。
在吃年夜飯之前,老昆明人要先供天地,祭祖先牌位。祭祖的菜肴必須有青菜、白菜、芹菜和魚,表示清賬、有余。祭完祖后,孩子們給長輩行禮要壓歲錢。然后,放爆竹、貼門神和春聯(lián)。爆竹點燃后,響聲不能中斷,中斷了會斷了“財氣”,一旦發(fā)生這種中斷,必須立刻點響備用的另一串。
除夕在門上貼的門神,中國幾千年來無外乎神荼、郁壘、尉遲恭、秦瓊。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云南省政府下了個命令,門神改為岳飛、戚繼光,表達云南人民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決心。這個“官方意志”獲得了老百姓的一致?lián)碜o,政府也印了大量門神圖發(fā)放,一時間,老昆明的家家大門上都是這兩位民族英雄威風凜凜的形象。
做完這些儀式才能入席吃飯,年夜飯的菜肴琳瑯滿目。農(nóng)村的人在這個時節(jié)殺年豬,老昆明傳統(tǒng)的“豬八碗”菜肴自不可少,很多人家還要燒起滇式火鍋——“炊鍋”,煮上白菜、豆腐皮、木耳、蛋卷,熱熱和和地開吃。必不可少的,年夜飯桌上還得有條完整的魚——連年有余,討個口彩。吃完年夜飯,把吃剩的菜并入沒有切過的青白苦菜、蒜苗芹菜湯中,謂之為“長菜”,后面的幾天都煮了再吃,寓意“長吃長有”。吃完年飯,用一根甘蔗根部頂住家門封門,開始“守歲”。
圖·Microfotos/陶李天下
傳說,有個怪物叫“祟”,鬼鬼祟祟嘛,過年時候?qū)iT跑進人家里來搗亂,摸小孩子的額頭,所以要給小孩子“壓祟錢”。后來,“祟”寫成了“歲”,這一夜,全家坐在一起說話,很晚才睡。 現(xiàn)在看起來,“守歲”是一家人在忙碌一年后,闔家團圓,專門用這個時間來好好溝通交流的一個很好的習俗。家事國事天下事,老人子女小孩子,圍坐在一起,度過一年的最后一晚,其樂融融。
初一子時,也就是凌晨0點,新舊年相交,婦女要到廚房灶膛前,供上一點酒、茶、糖,并把新的灶王爺畫像貼起,迎灶王爺回家。男主人則要把頂門的甘蔗翻過來,叫“翻梢”,賭場中稱錢為“梢”,也就是“翻本”。甘蔗甜甜蜜蜜的味道,預示著新的一年發(fā)財加甜蜜。外地不用甘蔗封門,或者是因為沒有甘蔗,也或者是因為沒有想到這一層。
正月初十之后,昆明燈市開市,每天晚上,在現(xiàn)在的正義路一段,一到夜里,燈火輝煌。水景燈、走馬燈、宮燈,各種彩燈聚集,游人觀燈、購燈通宵達旦。
正月初一這一天,不剃頭、不潑水、不掃地、不動菜刀、不討債。老昆明人一起床換上新衣,查查老黃歷,看喜神在哪一方,向喜神行禮,蒸一籠米糕供大家當早餐,稱之為一年更比一年“高”。他們也有的全家在一起吃炒餌塊。餌塊是云南特有的食品,與江南的年糕不同在于年糕是用米粉做的,餌塊是用米飯做的,它是中原地區(qū)的古食傳到云南后,只在云南被保存至今的食物。昆明人炒餌塊要放入火腿、豌豆苗、大蔥、腌菜、甜醬油等配料,油漉漉、熱騰騰地端上桌來后還要再放點辣椒油。
吃完炒餌塊,老人們守在家中,大人們就出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各家各戶都準備泡米花茶,招待來拜年的人們。有的人家不愿意有人來打擾,就放條板凳在家門口,別人看到了也就不進去了。這時候,昆明街上最熱鬧的是文明街一帶,出售各種兒童玩具的鋪面在這里一家緊挨一家,好不熱鬧。戲臉殼(面具)、木頭刀槍、小鼓都吸引著拿到壓歲錢的孩子們,玻璃做的“嘣硐”被孩子們吹得響聲一片。大街上,一些商家出錢請來的龍燈、獅子、旱船、霸王鞭表演也開始了,在各個鋪面及大戶人家門前敲鑼打鼓,舞個不停。滇劇、花燈在民間巡游演出。茶館里,各種圍鼓、清唱吸引老年人來喝茶靜聽。
大年初二,是老昆明人迎接財神的日子,一早需買“發(fā)燭”——過去引火的木片、紙元寶,特別是昆明特有的“元寶鯉魚”供在財神面前,以圖一年財源廣進。
到了初五,傳說這天最怕“破五”。這天忌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另外還有婦女不能用針縫紉、不能打碎東西等諸多禁忌。過了初五這天,很多過年時的禁忌就打破了,故而稱此日為“破五”,可以掃地,過年關門的店鋪可以營業(yè),婦女也可以用針縫紉了。
老昆明人家這幾天就著一鍋長菜湯吃餌塊,炒餌塊、煮餌塊、甜餌塊,直到長菜湯發(fā)酵發(fā)酸?,F(xiàn)在來看,這種食俗很有道理,春節(jié)是大家都休閑的日子,也沒人賣菜。吃餌塊來得方便,也不用買菜做飯的許多勞碌,況且那一鍋長菜湯發(fā)酵后,吃下去還有助于消化,免得大家都“撐傷”了。
到了正月初七,昆明西壩東岳廟舉行廟會,昆明人就到金汁河邊拜神燒香,其實也是郊游。過年總不能天天都在城里“宅”著吧?廟會上還支起秋千架供大家玩耍,青年男女們也借機尋找意中人。
不過,更熱鬧的郊游是正月初九的金殿廟會,傳說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這一天,不只是在金殿所在地的鸚鵡山上舉行廟會,廟會的攤子還延伸出好幾里地,有各種雜耍表演、打把勢、高蹺、耍獅子、對山歌、唱小調(diào)。舊時昆明人趕金殿廟會,都是自帶飲食在山上野餐,呼朋喚友,一片熱鬧。
正月初十之后,昆明燈市開市,每天晚上,在現(xiàn)在的正義路一段,一到夜里,燈火輝煌。水景燈、走馬燈、宮燈,各種彩燈聚集,游人觀燈、購燈通宵達旦。這也是老昆明人一年內(nèi)最豐富的夜生活了。
燈會一直熱鬧到元宵節(jié),老昆明人說“元宵”的意思就是“年過完銷假”了,這天老昆明人才會撤去過年期間的神臺及供品,晚上家家煮元宵吃。傳說,元宵的名字和云南還有點關系,說的是民國袁世凱稱帝,覺得“元宵”這個名字對他不吉利,下令改稱為“湯圓”,但云南人就不改,護國起義一槍把袁世凱打下馬來,應了“元宵”的音。
元宵節(jié),過去這一天昆明還有個風俗:沒有結(jié)婚的男女,要在這天晚上去別家的田里偷點菜回家,叫“偷青”?!扒唷迸c“情”同音,據(jù)說偷了“青”能找到意中人,不至于成“宅女”“宅男”。
可到了民國年間,這個“偷青”變成了大規(guī)模哄搶昆明郊區(qū)菜農(nóng)栽種的農(nóng)作物的活動,惹出不少糾紛,政府不得不明令禁止。于是這個民俗,讓昆明人自己給毀了。
正月十六晚上,老昆明人“送百病”,由老人帶著全家人找個十字路口焚香,老人問疾病送走了沒有,大家答“送走了”,所有人再走另一條路回家,不能原路返回。老昆明人說,在新的一年這樣做了后,所有曾經(jīng)的疾病、災難,就這樣永遠不會回來了。萬象更新,周而復始,過年到此也就正式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