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虹口區(qū)少體校 卜啟娟
20世紀80年代,乒乓球規(guī)則規(guī)定“球拍兩面覆蓋物必須是不同顏色”,迫使習慣于兩面不同性能球拍的削攻打法陷入困境。當時我國乒乓球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全國乒乓球錦標賽中削攻打法的運動員寥寥無幾。面對這一尷尬局面,國家體育總局乒乓球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曾無奈地開出“削攻打法可作為直拍快攻參賽”(男子)的優(yōu)惠條例。通過乒乓球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目前這一局面得到明顯改觀。
削攻打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在世界乒壇享有“秘密武器” “奇兵”之稱。著名削攻打法運動員張燮林、林慧卿、陸元盛等,共為我國奪得40多個世界冠軍,為乒乓球運動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世紀末期,面對弧圈球技術的猛烈沖擊,削攻打法陷入了“守不住,攻不上”的兩難境地,甚至一度被視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打法。削攻打法沉淪了10余年后,終于迎來了轉機,2003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47屆世乒賽上,韓國選手朱世赫憑借削攻打法奪得男單銀牌,此后還涌現出金景娥、侯英超等多名高手。
我國乒乓球人也越來越重視對削攻打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練習削攻打法的人數越來越多,成績喜人。如2013年3月在鄂爾多斯舉行的直通巴黎世乒賽選拔賽上,16名中國女子乒乓球運動員參加,結果削球打法成為最大贏家。第一階段武楊取得首張單打門票;第二階段胡麗梅一路過關斬將,最終2名削球選手攜手進軍巴黎世乒賽。又如,削攻球手侯英超近幾年在全國錦標賽和全運會上,關鍵時刻戰(zhàn)勝多名現役國家隊隊員,為北京隊取得全國團體金牌立下汗馬功勞。
隨著乒乓球技術的發(fā)展,賽場上的爭奪更加激烈,對削攻運動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動員不但要有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心理素質,還必須全面掌握各項基本技術才能取得佳績。
旋轉要以“加轉”為基礎,因為沒有“加轉”就沒有“不轉”,而沒有“轉或不轉”,就沒有“變化”可言。所以,加大正、反手削球的下旋強度至關重要。它是牽制、擾亂對方,消弱對方攻擊力,擺脫被動局面的重要手段之一。朱世赫等人使用長膠球拍抵御弧圈球猛烈沖擊的方法,就是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此外,還應破除削球運動員“軟一點”沒關系的傳統觀念,采用多球訓練、體能訓練等各種方法提高削球運動員的力量素質,以便充分發(fā)揮身體各部分的力量,提高削球揮拍時的加速度,增強摩擦球的效果。
“變”是爭取主動、直接得分或為進攻創(chuàng)造條件的重要手段。比賽中,不但要有旋轉的變化,還要有落點及節(jié)奏的變化,用相似的動作削出強烈的下旋和近似不轉的球,是中國幾代削球選手立足于世界乒壇的基本戰(zhàn)術,應很好地繼承和發(fā)展。因此,還應增加幾項削球技術。
其一,削側旋球技術。要削出側上、側下的旋轉,必須改變現有的觸球部位和揮拍運動方向。以正手削球為例,將由后往前的揮拍變換成由后左向前右下的削擊,根據來球適當調整握拍方法,將拍柄朝下,球拍稍直立,擊球點稍高,擊球中下部偏右的部位,類似“砍擊”,便能削側上、下旋球。此技術在擊球點稍高時應用較好。它與其他削球技術混合交叉運用,使球落臺后向左、右不同方向反彈,增加對方的回球難度,破壞其進攻節(jié)奏,還可避開對方來球的強轉區(qū),減少自己“吃轉”。
其二,抖動式削球技術。此項技術是一種變化上、下旋的削球動作,是將抖動式發(fā)球動作移植到削球技術中的一種創(chuàng)新技術。在向下削擊時,球拍觸球的中下部,削擊后,將球拍順勢往上提拉,像拉弧圈動作一樣揮拍則產生下旋;而向下削擊時不擊球,向上提拉時觸球中上部,則產生上旋,兩種旋轉交替應用,擾亂對方注意力和判斷力。
其三,“兜一板”技術。在削擊中,突然兜一板上旋,由于擊球的旋轉和節(jié)奏變化使對方不易發(fā)力只能用輕擋,此時自己可以調整好位置上前進攻。
其四,建議少年選手使用并掌握倒拍打法。使用長膠并使用倒拍打法是我國的一項發(fā)明,是對乒乓球運動發(fā)展的一大貢獻。長膠削球是對付弧圈球的有效技術之一,因此,運動員應從小學會倒拍打法,具備用不同的手法掌握不同性能球拍的能力,能嚴格區(qū)分不同膠皮、不同手法的本體感覺,從小建立不同膠皮球拍的技術動作定型。倒拍打法不但不能丟,而且應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使反手能夠倒拍,正手也能夠倒拍;不但反膠能削、能攻、能拉沖,正膠也能削、能攻。這種多方位、多旋轉性能的削與攻,加大了節(jié)奏的變化,有利于削球手獲得主動。
凌厲連續(xù)的攻勢已經成為削攻運動員必須具備的得分手段??蓮囊韵?個方面提高其主動進攻和攻削結合的能力。
第一,加強前3板進攻能力。削攻型選手與快攻型、弧圈型選手一樣,要充分利用每一輪的發(fā)球施展進攻。削攻型選手的中遠臺相持技術與防守技術能力較強,接發(fā)球搶攻也要大膽使用,不能總是以搓球回接,還要采用點、撥、拉、挑、沖、打等技術,即使不能直接得分,也能打亂對方搶攻的節(jié)奏,破壞其心理的穩(wěn)定性。
第二,加強削中搶攻、搶拉及連續(xù)上手的能力,不但削球強調旋轉、逼角和落點的變化,調動并遏制對手進攻,還要通過削球變化為進攻創(chuàng)造得分手段。削攻技術的密切結合和連續(xù)進攻的能力,是當前削攻選手必備的素質,也是削攻打法2項最重要的基本功。因此,訓練中要占相當的比例,改變過去那種擺開架子的削與攻,這種削攻容易被對手防范,應在訓練中解決削與攻的緊密結合問題,提高隨機削與攻的變化能力,進而在比賽中做到削與攻運用自如。
第三,加強左半臺進攻能力。我國削球選手的進攻主要靠正手,左半臺的進攻是薄弱環(huán)節(jié),尤其反手不會攻或不敢攻;特別是女子削球手,退到中臺更不會反手攻球,常被對方壓住反手,再待機殺兩角,吃了不少虧。因此,要培養(yǎng)削攻選手正、反手都會拉與攻,還可大膽進行側身搶攻。
第四,為使中國乒壇的百花園更加絢麗多彩,還可將削攻型打法發(fā)展為攻削型打法,既又攻又削,以攻為主,充分發(fā)揮近臺進攻的威力。在相持或被動時,以削球過渡,有機會就轉入進攻,目前我們正在對這種打法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提高削球接弧圈球的穩(wěn)定性,就是減少無謂失誤。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判斷要準確。一般來說,弧圈球的旋轉有3種:強旋轉、一般旋轉和不太轉。每次擊球前要判斷準才能采取相應的削攻動作。判斷時,要從對方揮拍用力的大小,球在球拍上被摩擦的時間長短、飛行的弧線速度及落臺后的反彈速度和高度等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和考慮。
二是擊球時間因球而異。削強旋轉弧圈時,在下降期接球比較好,這時來球的旋轉較弱不易擊出高球,接一般旋轉和不太轉的弧圈時可在下降前期或高點期擊球,下降前期可以進行旋轉變換,高點期擊球可以逼角。
三是擊球揮拍速度因球而異?;∪砬蛐D越強,揮拍速度要越快,稍許加點力;反之,則稍慢(長膠削球不受此限制)。
四是擊球動作幅度因球而異。削強弧圈球時擊球動作幅度要大些,這樣就能根據來球的旋轉,使拍型及用力大小等有所調節(jié)。
削弧圈球的弧線要盡量降低。當前削弧圈球普遍存在偏高的現象,常被對方沖殺而造成被動或失分。解決好這一問題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第一,加強揮拍擊球的瞬時速度。由于弧圈球旋轉強、速度快,若削球時觸球瞬間揮拍速度不夠(是球撞拍,而不是拍擊球),就不能有效克服強烈的上旋力。不轉的球撞拍時,因無旋轉作用于拍,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不會出現偏折現象;而旋轉的球與拍接觸時,由于拍面的摩擦作用和球的旋轉作用在反彈時會產生偏折,反彈偏折趨向的方向與球和球拍接觸時相對速度有關。因此,要克服這種現象需使拍觸球的瞬間運動速度大于球的旋轉速度,這時球體對于球拍就相對處于“靜止”狀態(tài),球就不會產生偏折,削球的弧線則不易偏高。
第二,選擇合適的擊球時機。當前,大部分削球手削弧圈球時,擊球點往往過低,這樣造成調節(jié)拍型困難。因為擊球點越低,越要增大弧線曲度,拍型后仰角越大,觸球部位越偏下,向前用力就越多。要克服強烈的上旋,則要求拍型后仰角小,觸球要靠上,向下多用力。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結果往往為了先保證落點,而不顧回球弧線。特別是對方的強弧圈球,向下滑落快,更易出現弧線偏高或出界。若把擊球點適當提前,擊球位置稍高,拍型后仰角減小,向下多用力,就能避免削出高球。
削攻型打法欲重振雄風,不但運動員要有頑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更要有過硬的削攻技術基本功。我們堅信,只要繼續(xù)貫徹“百花齊放”的發(fā)展方針,積極培養(yǎng)扶植青少年削攻型打法運動員,來日必能攀登世界乒壇高峰。
[1]張燮林.削球縱橫談[J].乒乓世界,1999(3)
[2]張輝,戴金彪,史芙英,等.隔網對抗(持拍類)項目技戰(zhàn)術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