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言
在日本,新年的第七天,餐桌上總少不了一碗七草粥。薺菜、芹菜、母子草、繁縷、田平子、菘和蘿卜一一切細,煮入白粥。待水米濃稠,粥色鮮明時盛上一碗,還沒有喝,已覺惠風撲面,清氣滿懷。
推究起來,這其實是學自中華的舊俗?!肚G楚歲時記》有載:“正月初七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飲食,也叫‘七菜’?!边@一風俗起自漢朝,至唐代已蔚然成風。潮汕一帶的客家人至今仍會吃“七樣羹”、“七寶菜”,只是原料從野菜變?yōu)榧沂?,除了薺菜、芹菜這兩樣常見的,其他五種已更替為韭菜、春菜、芥藍、菠菜和青蒜。這一變更,滋味不知如何,風雅卻已大減。
所謂“春野出,若菜摘”,還須等到立春過了,小雨如酥,風景與植物一同明媚起來,這時候煮出的七草粥,才算是料峭中蘊藉的一段溫存。更何況醫(yī)食同源,古人道七草各有藥性,有的利于臟腑,有的平喘理氣,有的健胃止咳……或許療效并不顯著,然而在萬物勃發(fā)的早春時節(jié),喝下這么一碗洋溢著春之氣息的七草粥,多少也能沾染些春之活力吧。
薺菜
薺菜是七種之首。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寫下這句子的辛棄疾未必知道,一旦開花,薺菜的滋味就大打折扣。民間說薺菜一變色即成野草,所以一定要趁莖葉還紫中帶綠時連根挑起。吃法則很多樣。按傳統,農歷三月三時要吃薺菜煮雞蛋。把薺菜洗盡,連根一起用沸水煮到湯汁變色菜香四溢。把白煮蛋的蛋殼略略敲碎,連蛋帶殼浸泡在青綠的薺菜汁里,灑些微鹽調味。一天之后,雞蛋已被染得微綠,吃起來也有股特別的清香。
薺菜的優(yōu)點是煮后葉嫩而不爛,因此薺菜餡的餃子也極美味。切碎的薺菜拌上豆腐、蝦皮、雞蛋,包好的餃子煮熟后微微透綠,一口咬下去鮮汁四溢。同樣的餡也宜于裹春卷,炸或不炸都隨意,都可口。
芹菜
芹菜的氣味很特別,濃烈而冷靜,透著一股清苦的藥香。所以愛之者深愛,厭之者掩鼻,古埃及和古希臘人甚至把它視為哀傷與死亡的象征。
所謂坊底芹,指的便是芹菜從泥土中剛抽出的嫩芽。自小寒到立春,正是芹菜最美好的時光。宋人最推崇“雪底芹芽”。雪化后的淤泥中,露出些些色白如玉的嫩芽,芽頭乳黃,葉柄微微透明,這時的芹菜吃起來最是脆嫩爽口。
母子草
母子草的學名是鼠曲草,灰綠色的葉片上覆了一層白色棉毛,看上去毛茸茸的很是可愛。所開小黃花不過小米粒大,偏偏要攢作花球,在春天的路旁隨風招搖。
黃花麥果韌結結,
關的大門自要吃,
半塊拿弗吃,一塊自要吃。
這支江南童謠所唱的“黃花麥果”就是用母子草做的團子。在江南,它被叫做清明菜,還在小黃花還未能開放就被人摘下,洗凈,在滾水里滾上一滾后又被放在盤子里吹著風,等著自然發(fā)霉。發(fā)霉后的母子草,香氣更盛。以此為原料,和上米粉所做的清明團子也是青綠色的,散發(fā)著雨天時田野的芬芳。
繁縷
在溫和濕潤的南方,繁縷甚至比薺菜還要常見。它的綠莖細軟柔弱,或俯或仰很容易就糾結成一大叢,其間零星點綴著白色小花。
歐洲人贈予這種植物的花語是“恩惠”,因為它遍及每個角落,嫩葉可供人食用,種子又被禽類所愛,就像是地母施給眾生的恩惠。中國人則呼之為鵝兒腸或雞腸菜,鄉(xiāng)氣中更見親切。
喜食豌豆尖的人一定不要錯過繁縷。它的嫩梢味道與豌豆尖近似,卻更加柔嫩鮮美,無論烹炒、涼拌還是煮湯,口感都十分清新。
田平子
在中國,它的名字是黃鵪菜,與薺菜、繁縷一樣是春天最常見的路邊野草。說不定還有人指著它叢生裂瓣的小黃花驚呼:“野菊花怎么在春天開了?”到了花謝時,它又容易被誤認作蒲公英,因為它的孩子也是一簇簇身披白毛的小傘兵。
論味道,它比野菊花淺淡,又比蒲公英清苦,生嚼時有一種微微回甜的涼意。無論是幼芽、嫩莖、綠葉還是花蕾,只要先在滾水里滾上一滾去掉苦澀,隨意烹調都是美味。臺灣的原住民尤喜用花蕾裹上蛋液和面粉炸成甜不辣,再配上一碗去澀時留下的湯。湯頭略苦,卻恰恰襯托出黃鵪菜的風味。
菘
突然知道司空見慣的大白菜,曾有這么個古典風雅的名字,不啻于突然發(fā)現身邊的張三李四,居然是落魄江湖的王孫公子,還曾受過大文豪大吃貨蘇軾的賞識,所謂“脆美牙頰向,白菘類羔豚”,真叫一群素食主義者揚眉吐氣。
同為宋代詩人的楊萬里更是深愛白菜。不過是用白水煮過,剁成菜渣拌些鹽,就被冠名“水精菜”,還寫詩頌之為冰蔬與雪虀。鑒于彼時白菜剛剛普及為民間食物,楊萬里的瘋魔也是理所當然。只不知他穿越到現代,見到滿菜場堆積如山,五毛一斤的大白菜,是會與之抱頭痛哭,還是欣喜若狂立刻再吃一肚子水精菜?
蘿卜
七草之一的蘿卜,并不是日本人愛若性命的“大根”,也同“賽人參”沒什么關系,而是指平時被人們拋在腦后的蘿卜纓子
舊時民間習慣把帶莖葉的蘿卜懸在檐下,到了夏季就拿蘿卜纓子加油鹽煮湯,既健胃消食,又能預防腸炎痢疾。四川有一道家常小菜蘿卜纓子拌蠶豆,據說與“開水白菜”同為清廷御廚黃敬臨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