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冉冉
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分別于3月5日和3日在北京開幕。作為新一屆國家領導集體履職一年后的首次“兩會”,在改革發(fā)展的征程上注定是一個濃墨重彩的重要節(jié)點。
2014年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整體推進落實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第一年,落實改革成為本次“兩會”的首要關鍵詞,在深化改革的漫漫長路上,新聞媒體的報道觸角也在不斷延展,在大數據時代以各種創(chuàng)新式表達凸顯傳播價值。
2014年,也是互聯網邁入中國的第20個年頭,在新一屆領導集體交出的首份“成績單”上,明確提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fā)展”、“促進信息消費”、“促進信息化與工業(yè)化深度融合”等一系列有關互聯網的舉措,讓互聯網從業(yè)者深感振奮。
在振奮之余,歷時11天的“兩會”,全球數百家媒體3000多位記者云集北京,在內容、形式、渠道、經營等各個領域展開了新一輪的激烈角逐。如何在“兩會”這個大而全、無所不有的“大數據”舞臺上為網友打造一場耳目一新的視覺盛宴,依然是媒體們每年“兩會”報道的重大課題。
大數據解讀與可視化報道
今天的時代,已經被稱為“大數據”時代?!按髷祿边@一概念,是指信息或數據量的巨大?!皟蓵本褪且粋€名副其實的信息生產間,每天大小會議不斷,代表、委員發(fā)言眾多,新聞發(fā)布會密集,新聞大戰(zhàn)、媒體報道鋪天蓋地。如何從眾多的新聞熱點中、從爆棚式的信息流中尋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又該如何向受眾有效傳達這些有用的信息?
憑借“快、準、新、真”的優(yōu)勢,大數據成為今年“兩會”媒體爭相采用的新方式。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不僅可以準確提煉“兩會”期間來自官方的數據信息,也能夠收集反映民意的數據信息,通過計算分析的數據與以往的抽樣調查結果相比,更加全面、客觀、真實,能為受眾提供更直觀、清晰、準確的的官方信息,也能讓數據成為支撐政府決策的依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陳力丹教授表示,重大新聞如果能夠運用大數據來報道,深度會大大強化,也能夠給人以更強的動感、論據,并且?guī)椭藗儽容^準確地把握新聞內容。
央視網的“兩會大數據”欄目,就通過捕捉、挖掘、分析網民上網留下的數據痕跡,來洞察其對“兩會”相關熱點的關注度,得出了許多有趣、有說明力,甚至讓人意想不到的結論。新華網多媒體產品中心出品的“大數據盤點兩會”,根據360搜索和百度指數提供的數據來源以及新華網、人民網提供的文字來源,通過大數據技術盤點今年“兩會”的新熱點、新亮點,從多層面、多角度展示“兩會”期間最受公眾關注的話題、最被熱搜的代表、委員,最被熱議的“兩會”語錄,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數據成為報道的信源,對信息的呈現、分析與解讀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可視化報道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今年“兩會”中,可視化報道被眾多媒體嘗試,且不再局限于單一形式的信息圖表,而是融合了動畫、交互界面、視頻等多種創(chuàng)新形式,這意味著可視化報道正在走出探索階段,實現報道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與跨越。
央視網的《解碼兩會》,就是結合現在的讀圖時代,圍繞人大政協開幕、政府工作報告、“兩高”報告、總理和外長記者招待會等重要節(jié)點,以微視頻、圖解、可視化產品等多種形態(tài),對“兩會”進行直觀解讀,從設計形式和體驗上都不再是枯燥的呈現,把“兩會”信息有效傳遞給受眾,使人們能更好地關注、理解和記憶這些重要節(jié)點。
運用大數據來豐富新聞呈現形式,解讀新聞熱點內容,揭示數據背后隱藏的規(guī)律和趨勢,是今年“兩會”新聞報道的亮點之一。而在大數據時代,可視化報道逐漸跟傳統的新聞敘事一起,成為媒體重大主題報道的常規(guī)選擇。
微信與移動客戶端
在3月13日李克強總理的中外記者會上,有記者在提問前介紹自己時說“我是《人民日報》、人民網、人民日報法人微博記者”,開辟了在總理記者會上有記者代表微博提問的先河。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沈陽對此評價道,《人民日報》代表的是古典媒體,人民網代表的是傳統媒體,微博代表的是移動化的新興媒體。三位一體,三者聯動,傳播力量前傾,才能真正適應媒體發(fā)展。
從2011年開始,微博就已經在“兩會”上被全方位、多層次、大規(guī)模的使用,今年“兩會”,除了微博記者的地位得到肯定之外,微信也在媒體以及代表、委員之間遍地開花,被稱為“首個微信時代全國‘兩會”。隨著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已擁有超過三億用戶的微信在2013年成為政務信息發(fā)布的另一個重要平臺。而在今年“兩會”上,從官方信息發(fā)布到代表間的互動交流,再到媒體采訪的過程及采訪內容的構成,微信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參與到信息傳遞和媒體報道中。
全國人大信息中心和政協大會新聞組今年首次啟用了微信公眾賬號,其中“人大會議新聞中心”賬號服務由全國人大信息中心提供,而“政協大會新聞組”的微信賬號服務則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提供,為參加“兩會”的媒體記者和代表、委員提供及時快捷的大會信息服務,增強了全國“兩會”信息發(fā)布的及時性和透明性。
新華社首次利用微信平臺搭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訪談群”,邀請與話題熱點密切相關、社會影響力大的代表、委員及相關領域專家就熱點話題進行在線討論,每天討論一個話題,涉及霧霾、醫(yī)療改革、互聯網金融等時下熱點,打造“‘兩會微談”集成報道。
移動互聯網浪潮之下,各大網站的“兩會”報道競爭也已經從PC端延伸到新聞客戶端上,成為今年“兩會”報道的另一個“主戰(zhàn)場”。據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2013年底進行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新聞資訊類應用在移動端的滲透率已經高達96.7%,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用戶選擇用新聞客戶端來看新聞。endprint
2014年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就“衛(wèi)生計生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蛻舳藢Υ舜斡浾邥M行了全程網絡直播,開創(chuàng)了政務移動新媒體的直播先河??梢灶A見,隨著4G、WIFI以及手機等硬件設備的完善,客戶端上的視頻直播內容今后將會越來越多。
網易新聞客戶端的《街頭會易》欄目,通過街頭訪談追蹤民間觀點,以線上線下網友互動調查來設置話題議程,引發(fā)網友互動和共鳴,帶動了網友的積極參與,每一期的跟貼量至少三千。其中關于“去年‘兩會誰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投票調查中,參與的用戶更是高達六萬多名。
不管是微信還是新聞客戶端,都是移動互聯網趨勢下的必然選擇。正如信息產業(yè)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長陳金橋說,“‘兩會加上移動互聯網,提供了一個更加公開、透明、高效的討論平臺,帶來更加廣泛的參與性和分享性?!?/p>
谷歌眼鏡與4G手機
伴隨信息傳播進入“小、輕、快”時代, 今年“兩會”上出現了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高科技信息傳播工具,讓人眼前一亮。
3月2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新聞發(fā)布會上,人民網記者戴著Google眼鏡出現在大會現場,引起了媒體同行的關注。據悉,這臺價值1000多美金的眼鏡有拍照、錄像、錄音和傳輸功能,透明玻片好比鏡片,右眼透過玻片的目擊范圍皆為鏡頭聚焦范圍,只需右眼一眨便可完成拍照,而連續(xù)眨眼是連拍,目不轉睛的模式是攝像。記者們需要輪流佩戴Google眼鏡來發(fā)布即時圖片和視頻。
比起人民網記者的“獨樹一幟”,其他媒體記者們使用更普遍的裝備則是4G手機。在今年“兩會”現場,很多媒體實現了4G網絡下的“兩會”視頻直播,把新聞采訪素材即時回傳到微博或網站,大大提升了新聞的時效性。而在4G網絡下,“秒拍”作為“視頻版的微博”成為視頻新媒體播報新平臺。“秒拍”是新浪微博推出的一款新型移動視頻應用,主要功能是使用智能手機拍攝上傳時長為10秒的視頻,并實時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非常適合在移動環(huán)境下使用。在此次“兩會”報道中,眾多媒體都為相關記者配備了秒拍App,方便記者實現視頻的快速拍攝、上傳和發(fā)布。
從以前的“背包記者”,到現在的“眼鏡記者”,在智能設備普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高科技產品越來越成為新時代記者的標配,也對記者的專業(yè)水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得當的采訪工具,或許可以幫助跑會記者的新聞工作如魚得水,如虎添翼,事半功倍,但是再高端的科技產品也都只是輔助手段,對于記者而言,仍需要跟被采訪人面對面的互動和交流,依然不能忘記最基本的新聞專業(yè)主義,如果一味只專注于追隨新技術、新形式,而忽略了新聞本身的內容價值,只會適得其反。
大數據的應用、可視化的創(chuàng)新、PC端向客戶端的遷移、高科技的設備……今年的“兩會”報道因為與新技術、新趨勢的緊密結合而展現出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新式表達,讓網民看到了 一個與眾不同的“兩會”。雖然這些創(chuàng)新導致新聞操作上出現很多變化,但不管怎么變,“兩會”報道的本質還是新聞,報道的核心亦并沒有變,那就是在新聞專業(yè)主義前提下媒體需要始終堅守的“內容為王”。2014c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