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林
中國人素來崇尚“民以食為天”,綜觀上下五千年中國文明的風云變幻,莫不蘊藏于各種各樣的“飯局”當中。
所謂“飯局”,雖然“飯”字排先,實則“局”字為重?!熬帧闭撸耸窍缕逍g語,引申出“設計”與“圈套”的意思。宋時的文人們將飯與局首次結合,“飯局”就隱射出了含在飲食聚會里的社會規(guī)則、人際關系和各種利益的爭奪。
精英的飯局在于“局”。行業(yè)精英始終為手中的銷售單、合同或者為了能撈個一官半職而整天奔忙,為了能加薪,為了能升職,他們必須借助一切機會達成他們的目標,于是他們所精心布置的每一個飯局,都成了他們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成了他們精心設下的一個個局。是在推杯換盞中沉浮,還是在你來我往中翻身上馬,全靠他們操縱著的這個局。許多不可言說的微妙關系、私密話語、個人訴求,都可以在一頓飯中完美達成。
名人的飯局在于“人”。名人靠的是名氣混跡于圈子里,與什么樣的人在一起,顯示出名人什么樣的檔次、品位和知名度。借坐在自己對面的那個“人”來炒作自己,所以名人會結交各種同階層甚至是更高階層的社會名流,使用交際手腕在一次次的聚會中助推自己的名氣和事業(yè)再上高峰。與其說名人是與“人”吃飯,不如說是與對面那張“臉”吃飯,臉面是名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當然,也有不帶利害關系和目的的,草根的飯局僅僅就在于飯,或者出于真正的友情。比如三五好友、同學等,有興致了一起邀上,不在乎吃飯的地點和時間,隨便一個路邊攤就行。不在乎飯菜好壞、酒的檔次,沒有功利之心,只為圖一個氣氛和心情。酒至酣處,無話不說,或高興或流淚或郁悶,你的對桌永遠是你可信的傾聽之人,話盡酒干,你的內(nèi)心酣暢淋漓,一身輕松。
歷史上也有諸多著名的“飯局”。
最有權力威嚴的飯局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幾杯薄酒下肚,就讓一幫打天下的重臣乖乖地交出兵權,要么告老還鄉(xiāng)要么揀個閑職養(yǎng)老去了,趙匡胤以一頓飯局就完成了他的中央集權。
最驚心動魄的飯局是鴻門宴,項羽設宴款待劉邦,意為試探劉邦有無異心。席間亞父范增多次暗示項羽,隨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宴席上可謂是殺機重重,寸毫之間便會血濺酒樽,一頓飯讓歷史在這里回轉。
最有詩意的飯局是盛唐飲中八仙長安酒會。李白、賀知章、杜甫等一番文人酒仙聚集長安酒會,拋開一切凡塵俗事,只是把酒言歡,甚而詩興四起,舉杯邀明月,一杯良酒一句詩,何等的詩意!
生活中我們總是避不開很多的飯局,我們真應該靜心想想,我們是為飯,還是為局,或者為人。是被飯布下的局而套牢自己,還是單純地享受一頓飯給自己帶來的生活愜意,其實取決于自己選擇了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自我追求。endprint